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电力业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电力业的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电力业的影响

摘要:本文系统的了回顾了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发展历程,研究了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电力行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碳排放碳排放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一、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发展综述

碳排放权交易的创立有其历史渊源和法律根据,为了应对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199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国际公约的形式约束各国碳排放活动。其后,相继出台了《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协议》和《巴黎气候协定》等一系列国际气候协定,这些协定明确了有关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责任,也对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作出了制度安排。

(一)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建成于2005年,是世界上建立时间最早、交易规模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2013年欧盟正式批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指令》,该体系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公共法律框架下运行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所有欧盟碳排放配额均在欧盟进行统一登记。目前,覆盖28个欧盟成员国、冰岛以及列支敦士登约11000个发电站、工厂及航空公司约45%的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贡献了全球约80%的交易额。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属于总量交易。据统计,从2005年的0.9亿吨增长至2015年的66.8亿吨,增长率高达7322.2%。但交易价格不太稳定,2005年开市时20欧元,2006年4月达到最高峰30欧元,2007年较长一段时间停滞在0欧元水平。由于市场政策的调整,拍卖成为排放配额分配的主要方式,碳排放上限逐年递减,同时逐年增加额外碳排放的罚款额,市场供求状况得到改善,排放配额价格稳步提升,2017年至今维持在9欧元左右。

(二)美国区域性排放权交易体系

美国探索建立了一套区域层面的碳交易体系。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成立于2003年,是世界上第一个区域性气候交易所,他的自愿交易和加州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等最为知名。2009年美国正式启动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是美国第一个基于市场的强制性的区域性总量控制与交易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

(三)日本碳排放交易体系

日本作为能源消耗与排放大国,积极推行减排新政。1990年实施了“抑制全球变暖行动项目”2005年提出了“京都协定目标实现计划”,这一计划就是2012年的排放水平比1990年降低6%;实行日本自愿排放交易体系和建立抵消信用体系即认证减排量制体系。2010年,日本政府通过《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制定和实施,构建了日本气候和能源政策的基本框架,简称“三目标三机制”,三个目标包括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三项机制包括国内排放交易体系、设立碳税和能源引进关税。

二、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一)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采用“试点先行,全国推广”的模式。2011年,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批准上海、北京、广东、深圳、天津、湖北、重庆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从2013年6月13日开始,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湖北、重庆相继启动了上线交易。上述各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断强化碳交易制度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建立碳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确定碳配额分配方法、交易规则和履约机制,建立碳交易平台和注册登记系统,初步形成了具有各地特点的碳市场管理体系,建成了初具规模的碳市场。

(二)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基本框架

1、制定法规体系框架及细则

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必须立法先行,2015年我国制定了碳排放核心管理条例--《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力争建立了《企业碳排放报告管理办法》《第三方和核查机构管理办法》《市场交易管理办法》三个配套管理办法,但目前三个配套管理办法尚未正式出台。国家发改委于2013至2015年分三批颁布了24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成为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建设的重要依据。

2、确定覆盖范围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将覆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8个重点排放行业,其他行业的自备电产综合能耗超过1万吨标准煤的也需要纳入排放权体系中。随后又锁定在电力、水泥和电解铝三个行业。而根据发改委最新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市场初期将只纳入发电行业。根据电力企业年综合能源消费统计,几平全部火电厂纳入碳交易。

3、实施总量设定和配额分配

2016年,国务院批复同意了国家发改委提出的全国体系交易总量设定与配额分配方案。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组织制定了《法人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法指南(讨论稿)》,确定碳排放配额分配具体方案,并在四川和江苏省开展了试算工作。其中,电力行业根据燃料类型、容量等级、锅炉燃烧方式等初步划分了11条基准线,并给定了冷却方式、供热量、燃料热值修正系数。根据该方案讨论稿,配额分配设置地方性CO2排放基准。

4、建立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核算、报告与核查体系。目前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已经向国家主管部门报送了经过核算的拟纳入全国体系的重点排放单位的历史数据。二是开展系统平台建设。启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数据报送系统、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碳排放权交易结算系统和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报送系统。

三、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电力行业发展的影响

电力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被率先纳入碳市场,特别是火电发电企业几乎全部纳入。据统计,全国1700家火电企业都将获得碳排放配额,成为全国碳市场的主力军。全国碳市场对电力行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通过碳约束倒逼电力结构优化,促进电力低碳发展。碳市场是人为建立的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是通过法规实施对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进行控制和对排放者的强制减排约束,使排放权具有“稀缺性”。在二氧化碳排放目标约束下,不论碳市场交易情况如何,交易结果不会超过设定(发放)的排放额度。碳市场与碳税手段尽管都是经济手段,但碳税却难以达到精确的减排目标,这也是碳市场的主要优点之一。二是通过碳市场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促进电力行业实现节能减排。通过发挥碳市场的调节机制,可以使不同的电力企业不受电厂运行年限、技术、管理等客观因素影响,降低企业的用能成本。同时由于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推动碳技术的应用。三是碳交易推动电源结构低碳化影响电网规划布局。碳交易的施行将会提高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成本,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使高耗能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电力供需形势发生变化。碳交易推动了电源结构低碳化、清洁化,同时推动电源向西部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或碳排放约束相对宽松地区布局。随着电源结构和电力供需格局变化,对电网规划布局等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者:李亚春 单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