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混合式教学在口腔健康通识教育中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混合式教学在口腔健康通识教育中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混合式教学在口腔健康通识教育中应用

摘要健康通识教育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面向非口腔医学专业大学生开设的通识核心课程《口腔健康与文化:世界,中国,华西》为例,探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在口腔健康通识教育中的应用实践。课程团队针对选课学生为非医学专业学生这一健康通识教育特点,创新性规划线上线下教学内容和形式。在课前和课程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选课学生对口腔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和应用情况。调查发现进行混合式教学后,学生的口腔健康情况、口腔保健意识、对口腔疾病及其治疗措施的认知均得到了较大提升。口腔健康通识课程可以有效提升非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对口腔健康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进行口腔健康通识教育教改探索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通识教育;口腔健康;慕课

通识教育(liberaleducation或generaleduca-tion)也称通才教育[1-2],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受教育者提供多元化的知识背景,强调在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之上培养对自我、自我与社会和环境等关系做正确判断、正确选择的能力。医学通识教育主要分为两大板块:面向医学生的非医学通识教育和面向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健康通识教育[3-4]。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和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不断提高,面向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健康通识教育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指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网上教学平台和资源,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教学工具改造校内课程,将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5],其在口腔医学专业教育中已经有所应用[6-7],在其他领域的通识教育课程中也得到了尝试与探索[8]。然而,该模式在口腔健康通识教育中的应用及其效果尚需开展探索与实践。本课程团队以四川大学面向非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口腔健康与文化:世界,中国,华西》课程为例,开展口腔健康通识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和评价。

1混合式教学实践

1.1教学对象

选择四川大学2021—2022春季学期选修口腔健康通识核心课程《口腔健康与文化:世界,中国,华西》的非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共159人为研究对象。学生来自文、理、工等学科的22个学院,选课人数最多的为公共管理学院23人,其次为文学与新闻学院18人。

1.2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团队根据非口腔医学专业大学生对口腔健康知识的认知情况和需求调查结果(72.34%的同学希望了解口腔健康知识,56.74%的同学希望增进口腔健康相关技能,29.79%的同学在口腔健康方面有问题需要解决),对口腔健康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了针对性设计。其中,线上教学资源使用课程团队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开设的《齿时齿课——家庭口腔卫士养成课》。课程教学内容包含人类最常见的口腔疾病和诊疗需求,如龋病、牙周疾病、错颌畸形、拔牙、种植牙、儿童口腔健康管理等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生命周期中这些口腔疾病的病因、认识其危害、知晓如何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等,从而具备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素养和执行力。作为四川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课程团队在口腔医学专业知识、牙齿发育与演化、古代文学中的口腔相关知识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口腔医学发源地华西口腔医学院的发展史,使学生得以领略我国口腔医学发展的光辉历程,使健康通识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1.3混合式教学的组织实施

课程团队根据教学内容和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特点,将课程设计成不同的专题,进行基础知识讲解、病例教学和反转课堂。任课教师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在课前完成慕课(即在线课程)的自主学习,通过线上作业及测试检验学习效果。教师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找出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时,不再全面讲解所有内容,而是进行核心知识点讲解及案例情景教学,采取小组讨论、组间交流、分组发言、反转课堂等方式提升课程趣味性和参与度,并注意解决在线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后复习,形成良好的记忆曲线,突出对口腔健康知识的认知和日常的实践应用。从而实现课前自主学习、课中重点归纳、课后答疑延伸,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正确判断、正确选择口腔健康措施的知、信、行能力。

1.4评价体系

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线上和线下评价。(1)线下评价分为3个部分,平时课堂问题、随堂测验、课堂活跃程度;(2)线上评价分为线上学习情况、课后作业完成等。对参加口腔健康通识课程后健康能力的效果评价,采用问卷的方式完成。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问卷星(冉星科技,长沙)收集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混合式教学效果

2.1口腔常见疾病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前,非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对于口腔疾病的认知严重不足。在“您对以下口腔疾病有认识吗”问题中,课前回答认知最充分的3种口腔疾病分别是口腔溃疡、牙龈出血和龋病,认知最不充分的3种口腔疾病分别是牙列缺损、牙列缺失和牙周病。课后,学生对这些疾病的认知有了相应的提高。认知最充分的3种口腔疾病分别是龋病、口腔溃疡和牙周病,认知最不充分的3种口腔疾病分别是牙列缺失、牙列缺损和错颌畸形。可以看出,虽然教学前对常见口腔疾病,如龋病、口腔溃疡、牙周病、错颌畸形、牙体缺损、牙体缺失、牙列缺失的认识基础不同,但是教学后学生的认识程度均有提升,且对大部分疾病的认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口腔清洁和口腔疾病治疗措施的认知

调查发现,经过本课程教学,学生对最常见的口腔清洁物品——含氟牙膏的了解程度比教学前有明显提高(P<0.05),见表2。口腔疾病治疗措施方面,超过半数学生在课前对补牙、洁牙、正畸、拔牙这些常见口腔治疗措施有所了解,而对固定义齿、活动义齿、种植牙等修复方式不甚了解。经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所有学生对各种常见口腔治疗措施的了解程度均有上升,且对补牙、洁牙、正畸、种植牙、活动义齿、固定义齿的了解程度均有显著提升(P<0.05),见表3。调查结果显示课程教学前,学生在遇到常见口腔健康问题时无法很好地为自己选择恰当有效的治疗方式,比如出现牙齿有洞(即患有龋病)时,仅有不到50%的学生选择尽快找专业的医生进行治疗。而在教学后,学生选择恰当有效的治疗方式的比例上升至88.6%,在牙齿缺失和牙齿不整齐的情况下,选择寻求专业医生进行诊疗的学生比例从69.17%提高至92.45%,见表4。

2.3口腔健康行为的改变

混合式教学前后进行刷牙基本口腔清洁措施的学生比例变化不大(100%或接近100%),教学后使用牙线、牙间隙刷、冲牙器(水牙线)等辅助口腔清洁措施的学生比例显著提升(P<0.05),见表5。2.4教学改革成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口腔健康通识教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线上教学资源《齿时齿课——家庭口腔卫士养成课》获首届人卫慕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比赛课程设计本科组一等奖。《口腔健康与文化:世界,中国,华西》在学生评教中获得良好反响,平均推荐率96.7%,单次评教最高推荐率100%,最低推荐率94%,在学校通识核心课程中名列前茅,获评四川大学2020年通识核心课程教学质量优秀奖。

3讨论

线上教学突破了传统线下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生能随时随地开展学习、获取学习资料、进行线上讨论,营造了开放式的教育环境,为学生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大的自由度,有助于基础知识教育便捷高效的开展。但线上教学模式有其不足之处,如缺乏上课的仪式感,学习吸收效率降低,难以做到“面对面、手把手”的技能教学,教师也不易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从而及时有针对性的调整讲课内容和节奏等[9]。本教学团队尝试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口腔健康通识教育教学中,并进行初步评估研究,较好地达到了健康通识教育的目的。人类口腔疾病常见且高发,如何通过只有2个学分,32个学时的健康通识课程,达到“掌握口腔健康基本知识、技能,培养正确判断、正确选择口腔健康行为的能力”这一教学目的,并有别于面向大众人群的口腔健康宣教,课程团队在知识性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针对大学生的群体特点,线上课程《齿时齿课——家庭口腔卫士养成课》,构建了较完整的口腔健康知识体系,对人类生命周期中常见口腔疾病的病因、预防措施、基本治疗方法、正确保健措施等进行了全面介绍,形成了更加完整、有一定深度的口腔健康知识体系,并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了平衡和把握。线上课程资源的应用,可以解决线下课程学时的限制,使大学生们对口腔健康知识的学习较为全面和系统。线下教学中,不仅重点解决线上学习中遇到的难点,而且通过结合相关史实、文学作品(如陆游诗作《龋齿》)、拔牙的力学原理等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提升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线上课程和丰富多彩且重点突出的线下教学,学生们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效果显著,在维护自身口腔健康的基础上,还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他人口腔健康的能力。同时,课程注重文化底蕴与知识的结合,充分利用“百年华西,金牌口腔”的专业优势,通过参观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华西口腔健康教育博物馆,引入生命科学专业教师讲授牙齿发育与演化、中文专业教师讲授古代文学中的口腔相关知识,举办“口腔健康海报大赛”等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口腔健康重要性的认同感,以及对我国口腔医学事业快速发展的自豪感,以科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口腔健康生活方式。课程实施前、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完成课程后,口腔健康情况、口腔保健意识、对口腔疾病及其治疗措施的认知均得到明显提升。在其他相关研究中已有对于非混合式与混合式课程以及线上课程教学效果进行的比较分析讨论。结合本研究及其他研究结果,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可以有效提升非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对口腔健康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探索口腔健康通识教育教学方式上具有积极意义[10-11]。

作者:张隽婧 廖文 李杨 孙建勋 单位: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