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宿舍社区美育通识课程改革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宿舍社区美育通识课程改革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宿舍社区美育通识课程改革浅析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校美育类通识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探讨,结合高校宿舍社区化管理的创新模式,指出高校宿舍社区美育工作的实践价值,建议高校深化宿舍社区管理模式下美育通识课程改革,并提出将美育通识课程设为宿舍社区必修课、强化社区美育实践、丰富美育课程菜单、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优化策略。

【关键词】高校美育;美育通识课程;宿舍社区化管理模式;改革路径

一、高校美育类通识课程教学问题探讨

(一)教学思路不明确,忽视美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高校美育通识课程是高雅艺术进校园的重要路径,但目前很多高校把美育理解为美术教育或者艺术教育,把美育通识课程理解为艺术课程,存在对美育的概念定位不准、对美育通识课程设置及教学思路把握不清等问题。美术强调的是“术”,侧重于美的技能培养,而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强调是“育”,主张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及艺术熏陶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1]是一种综合艺术之美、自然之美、科学之美等为一体的情感教育。现今大多数高校美育通识课程以美术或者艺术鉴赏公选课为主,师资配备上多以艺术类专业教师兼职为主,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参与较少,缺乏美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交叉结合,教学思路狭窄,没有充分体现美育教育知识点多、覆盖面广的优势,同时还存在美育公选课程少、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化的问题,使得美育通识课程并不“通识”,大大降低了高校美育实效。

(二)教学管理表面化,选修课程浅且难落实

现今美育受重视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但高校无论美育师资配备、美育器材还是场地资源等方面都存在短板,教学资源的匮乏直接导致了美育通识课程内容不完善、课程安排不到位。加之美育通识课程以选修课为主,教师难以兼顾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年级层次的复杂生源,教学管理表面化。同时美育通识选修课程教学多以简单的灌输式讲授为主,形式单一,缺乏应有的深度及美育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功利性凑学分,而教师则为完成工作量,呈现出美育不美、疲于应对的局面。

(三)激励措施匮乏,教师对美育通识课程教学态度消极

通识课程的学科定位决定了美育在高校课程设置中的“从属地位”,美育通识课程以大班授课为主,学生多,教师少,加之美育通识课程知识点多、覆盖面广、学科交叉性强等特点,教师备课难度大,教学效果不及预期,给原本专业教学压力巨大的教师雪上加霜。同时,大部分高校在美育通识课程方面对参与教师绩效考核并没有倾斜,甚至部分高校不把美育通识课程纳入教师教学工作量,严重伤害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二、高校宿舍社区化管理模式概述

宿舍社区概念源于西方住宿学院,最为典型的就是耶鲁大学、剑桥大学,将住宿学院作为育人的基本单元,通过学生跨年级、跨专业混合住宿互为影响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综合素质。国内宿舍社区化管理从模仿借鉴西方住宿学院机制开始,中国传统书院制度,最为典型的就是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主张把宿舍社区打造成集住宿服务、休闲娱乐、“五育”一体的以“全人”为培养目标的综合社区,宿舍社区负责除二级学院专业教学以外所有的学生事务。高校学分制的实施以及教学资源趋于网络的现实情况,每个学生因兴趣爱好不同拥有不同的课程表,这使得以班级为教学管理单位的传统模式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高校育人的发展方向。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学生在宿舍进行网课学习,宿舍社区成为学生长时间学习生活的共处空间,不得不倒逼高校将学生事务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由课堂前置到宿舍社区,形成宿舍社区主责综合素养提升、二级学院主抓专业技能教学的两套协同育人实践新机制。

三、高校宿舍社区美育的实践价值与“全人”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

(一)整洁美观的社区环境可以涵养大学生的心灵

优美的社区环境、健康的社区文化、健全的社区规章制度对大学生审美情操的养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环境对于美育作用的发挥早在100多年前蔡元培就提出过,他将美育分为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明确传达了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对人审美情操、审美趣味的影响。高校宿舍社区环境的美育熏陶是通过高校宿舍社区的自然环境、人居环境、艺术化环境设计实现的,体现了环境育人的自然美、实用美。同时美育是一种超越功利的教育形式,环境的自然美、实用美出发点和落脚点到最后都是实现学生审美的移情与内化,从心灵层面涵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宿舍社区美育助力立德树人

宿舍社区建设的目标就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住宿服务、美育、思政教育等工作阵地的转移前置,变管理为服务,从方便管理者到服务学生理念上的根本转变。宿舍社区化管理模式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新机制。宿舍社区美育应该扎根时代,遵循美育规律,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高等教育的育人命题,通过美育这种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更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培育。宿舍是个小集体,在宿舍社区开展美育可以加强跨专业、跨年级学生沟通与交流,让大学生理解人性美、道德美、思想美并获得美的心境,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意识。

(三)社区美育能够化解高校宿舍管理问题

宿舍管理一直以来是高校育人的一个薄弱环节,例如宿舍硬件设施设备老化不足、学生宿舍管理人员年龄较大或实施社会化管理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学生自律意识不足沉迷网络游戏、学生安全意识淡薄违章使用电器、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差导致同学关系紧张、宿舍卫生差等。宿舍社区化管理模式从育人理念、管理机制、规章制度、硬件投入、师资配备等方面可以有效解决高校宿舍育人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高校后勤工作、学生工作的效率。同时在宿舍社区化管理模式基础上美育,通过宿舍美化、文化布置等实践,可以提升学生环境美、安全美、和谐美等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深刻理解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未来。

四、高校宿舍社区美育通识课程的改革实践路径

(一)把美育通识课程列为社区必修课,授课以审美启发为先

蔡元培先生曾主张“以美育代宗教”,足可见美育的重要地位。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高校美育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任务举措明确要求,最为重要的就是高校要加强和改进美育、深化美育改革,做到以美化人、以美育人、以美培元,培养集德智体美劳于一体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3]。这为高校宿舍社区化管理模式下美育通识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保障。高校要以此为契机,提高认识,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协调多方资源把美育通识课程列为宿舍社区必修课,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接触美育、了解美育。与此同时,高校应强化社区美育课程的“通识性”,避免美育课程过于专业化、系统化,授课以审美启发为主,分类挑选易于调动大学生审美情绪的知识点,激起学生心中涟漪,留下审美余音。在此基础上还要突破传统,根据选课学生学科背景、年级跨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优化美育通识课程考核机制,鼓励他们依托专业背景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艺术鉴赏,并能够运用专业经验开展美育实践。

(二)拓展宿舍社区艺术社团活动,以美育实践强化审美感知

高校宿舍社区美育通识课程列为社区必修课的同时,还应积极拓展社区艺术社团的美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美育实践中锤炼本领,弥补美育通识课程必修课的不足。美术作为美育重要载体,具有触发大学生审美情绪的中介功能,简单围绕美术作品进行理论阐述很难使大学生完成审美经验的积累,必须付诸美术实践,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美术作品的创作机制,感受到美术语言的特色魅力。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宿舍社区品牌社团“美育工作室”为例,主要通过非艺术专业学生选修,社区艺术专业教师授课、艺术专业学生辅助教学,培养零基础绘画功底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发掘大学生的艺术潜力。除了零基础油画培训,还开设插花艺术等美育实践课程,使高雅艺术走进大学生第二课堂,提高美育层次及实践效果。

(三)丰富宿舍社区美育通识课程菜单,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课程

高校宿舍社区美育通识课程是面向全体住宿学生的公共课程,种类较少,同时受场地等资源限制,存在学生选修多、课堂拥挤的情况。教师课堂管理难度高、教学效果差,甚至沦为少数学生混取学分的方式。这要求高校加强宿舍社区美育通识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根据学生住宿单元、学科背景、个人喜好等采取分类指导、合理布局,实现美育通识课程人员选修的分流,提高美育实效。同时高校要加强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宿舍社区美育通识课程,深入发掘当地非物质文化资源,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且多元化的美育通识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接受美育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4]。例如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依托社区“书香小屋”,积极开设苏州园林审美、碧螺春茶文化十五讲、镇湖刺绣、御窑金砖等传统工艺美术课程,使学生深刻感受苏州传统工艺美术承载的工匠精神以及古代审美特征,开阔大学生的审美视野。

(四)加强学科交叉建设,探索美育通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代高校美育是一种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及方法论于一体,融合美学、政治学、教育学等的交叉学科。这为高校宿舍社区新平台下探索美育指明了方向,因为美育通识教育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蕴含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究其根本,大学生美的价值追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高度统一。高校宿舍社区美育通识教育应提高政治站位,扎根时代沃土,遵循美的规律,启迪大学生审美心智,引导大学生领悟道德和信仰之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结语

美育是任何时代都应倡导的非功利性教育,特别是近年来网络自媒体快速扩张的情况下,各类快餐文化、低俗流量明星占据网络资源,这些网络热点缺乏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崇高价值观及审美情趣的树立。高校基于宿舍社区化管理模式下的美育通识课程改革实践,从机制上搭建了高校美育新平台,从宏观上优化了非功利的美育通识课程体系,从时空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的情感体验,还通过情感体验让大学生知美尚美,推动了高校美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明,孙媛媛.宿舍社区化管理模式与大学生美育创新[J].文教资料,2021(11).

[2]岳晓英.个性化美育空间的实现机制研究——西方艺术博物馆的美育实践及其启示[J].艺术设计研究,2021(04).

[3]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05).

[4]王玉明,杨方,王艳,孙媛媛.书院制社区模式下高职院校美育通识课程优化策略[J].美术文献,2020(03).

作者:王玉明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