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2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2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2篇

(一)

一、购置新仪器设备,使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土木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灵活地应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实训教学是学生掌握测量技能的最佳途径,而测量仪器设备是实训教学的先决条件,一个学院测量仪器设备是否跟上仪器发展的步伐决定了学院实训条件是否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从而影响着学生的测量技能是否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前些年受学院办学经费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我院的测量仪器设备一直以传统的光学仪器为主,电子水准仪、电子经纬仪和全站仪的数量则相对较少,仅能满足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学生使用,而GPS测量设备则处于空缺状态,因此对于全站仪和GPS这些新技术的教学只能点到为止,学生无法通过操作这些高端仪器来强化所学理论知识,其教学效果不容乐观。近几年,随着我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大力发展实训室建设,分年度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大批全站仪、GPS接收机、电子水准仪等新设备,逐步改善了测量实训条件,使我院非测量专业的学生也能够进行这些高端仪器的操作和使用,为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提供了保障,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测量技能,也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加大实训教学环节

受学院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影响,在教学课时数有限减少而教学新内容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如何精选和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训教学的比例与衔接显得尤为重要。优化指的是根据专业要求和企业需求,结合现代测绘技术的特点,合理安排测量教学内容,摒弃实际工程中少用或落后的,增加实际工程中常用和先进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并统筹规划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的平衡。我院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本着“适度、够用”的原则,在讲明测量基本理论知识(如水准测量原理、角度测量原理等)以及简单介绍传统仪器的基础上,重点向新设备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转移,向房屋建筑、道路桥梁等工程的施工测量倾斜。在教学过程中多介绍全站仪、GPS等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删除一些落伍的不适用的内容,比如用自动安平水准仪和电子水准仪代替了微倾式水准仪,用电子经纬仪和全站仪代替了光学经纬仪,删除了传统的平板仪和经纬仪测图而重点讲述数字化测图技术等。对于测量仪器的基本构造、操作方法和技巧,在课堂教学中一带而过或者不讲,而留到了相应的实训教学中去教,这样一来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二来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避免了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训教学是测量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形象性,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通过实训来加深和强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的能力。目前,随着我院测量仪器设备的增多,大大提高了实训项目的开出比例,使得实训教学占整个测量教学的一半以上,并且开设的实训项目紧紧与企业需求相适应,提高了学生的测量专业技能,能够为以后的相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关乎知识传授的效果。任课教师要因材施教,讲究方法,不仅要看到授课学生专业区别,还要注重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任务驱动法是我院土木工程测量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所谓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把整个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过程设计成一个个的具体任务,把所学内容紧密融入到任务中,使学生带着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和练习所学知识,通过任务的完成,来系统掌握所学的基本知识,不仅能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效果很好。由于学生缺乏工程经验,对具体工程缺乏感性认识,无法体会到所学的工程测量知识具体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已被我院广泛应用,通过动画、声音、图像及视频尤其是一些项目实例的影像资料(如工程放样,施工测量等教学录像片),再结合着老师自身的工程经验进行案例讲授,这样将许多抽象问题形象化,既扩大了信息容量,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传统板书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目前我院的测量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板书为辅的方式进行。但需要强调的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不足,如信息量过大、滞留时间短,不易于学生的理解,多媒体演示的实训不能代替实际的课堂实训,它会削弱教师的示范作用,在学生实训期间老师亲自进行示范、讲解再加以指导,这样效果会更好。另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身就是一门较抽象、难以形成普适指南的学问,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琢磨和提高,寻求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四、四课时连排,使理论与实训教学良好衔接

传统的土木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其他课程一样,一般都是每班每次课安排2个学时。这样的课时安排,很不利于测量实习实训的开展,更不利于理论知识和实训教学的衔接。在一次课上当讲完理论内容就没有了实训时间或者实训时间很短,不得不放在下次课再实训,使得很多学生在本次实训的时候早已忘记了上次课所学的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和实训教学完全脱节,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老师不得不在安排实训教学的时候再讲述一番。为了避免出现上述状况,我院土木工程测量课程在教学安排上率先打破常规,每次课安排半天(即4个课时)连上,使得教师能够合理的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基本上一次课能完成一个具体的教学任务,当讲完理论知识立刻就能实训教学,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再加之学生在实训中通过老师的指导、任务完成后老师的总结反馈,每次课的学生学习效果特别好。

五、改革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更加合理

传统的测量教学考核手段主要包括作业、实验和笔试成绩,不幸的是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在学习上变得“急功近利”,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只是为了考试及格而学习,临时抱佛脚,完全忽视了学习的本质,演化为“考试机器”。为了充分体现这门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我院采用过程考核和理论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这样能更好的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所谓的过程考核就是主要考核学生对仪器操作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主要根据工程任务要求(如水准测量、水平角观测、建筑物放样等),可以参考教材、笔记或资料设计测量工作方案及技术要求等内容,并进行实际的操作,通过学生测量某个量的完成时间、精度以及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评定成绩。理论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教师设计一些能够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题,而不是以死记硬背取胜的试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将过程考核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最终的综合成绩。

六、教师深入企业,提升其教学水平

我院十分注重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在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培养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结合实践教学的需求,每年都安排青年教师到建筑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还鼓励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到相关企业单位兼职。我院工程测量教研室的每一位老师都深入企业第一线,从事着建筑施工测量以及其它相应的测绘工作。通过参与工程实践和社会服务工作,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使土木工程测量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七、小结

土木工程测量是很多非测量专业必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随着电子技术和测绘技术的发展,该课程的教学需要不断与时俱进。虽然我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短期的教学还难以达到了解和掌握测量工作全过程的目的,因此对测量教学的继续改革不仅重要而且意义深远。老师只有通过不断更新观念,勤于思考,开拓创新,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方案,继续加强实习实训教学,才能保证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适应现代工程技术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作者:齐秀峰 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二)

一、优质教学资源建设

利用先进的Flash和VR技术,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媒体课件。Flash平台和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土木工程测量多媒体软件,将教学画面直观化、动态化、交互化,将教学思路融合到动画之中,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辅以精美图片、精炼文字、悦耳音效,建立了素材丰富、趣味性强、适于教师授课用的原创性课件。课件主要参照湖南大学主编的《土木工程测量》(北大版)和《土木工程测量》(高教版)及英文版教材《Surveyingprinciplesandapplication》,包含了土木工程测量12章内容,每章中除了课件内容外,还制作了大纲要求、习题、实验安排3个模块。课件中包含有大量的图形、图像、表格、音效、音乐,使原来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直观、易于理解。此课件已于2010年在人民交通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采用“天空教室”和Dreamweaver软件,建立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在多年的教学积累基础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制作了包含经典讲义、课件、习题库、试题库、动画库、视频库、仪器图片库等资源的网络平台。QQ是目前国内流行的即时交流工具,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使用,为便于师生交流,项目团队建立本课程腾讯博客,根据学生需求,在博客中添加了大量的课程专业知识。学生可利用此平台自学复习,还可通过腾讯博客及QQ群方式实现师生交流。土木工程测量网络课程的建设改变了传统的局限于课堂教学的状况,能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劳动。通过网站提供的动态交互功能,使页面的灵活及活泼性增加,通过在线自测及自评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及时地与教师交流,学生也能获得更专业、正确的指导,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建立种类丰富的测量示教板和立体模型,弥补仪器演示和板书介绍的不足。湖南大学测量教研室老一辈教师精心设计了测量示教板和立体模型,湖南大学模型厂批量生产,已售往全国各地。共有7种测量示教板和11种立体模型,包括一般水准仪读数模具、精密水准仪读数模具、J6经伟仪测微轮式读数模具、微倾水准仪读数模具、J6经伟仪分微尺式读数模具、J6经伟仪竖直角度盘及竖角测量模具、J6经伟仪检校模具、J6经伟仪度数模具、经伟仪水平角度盘及罗盘仪测角两用模具、自动安平水准仪(十字丝悬吊式)模具、自动安平水准仪(十字丝固定式)模具、自动安平补偿器模具、地形及其等高线模具、地形测量模具、方格网土方测量模具、平行线土方测量模具、民用房屋施工测量模具和工业厂房基础施工及构件安装测量模具。编著包含最新科技成果、能适应现代工程建设需求的新体系教材。测绘新技术正朝着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进而使工程测量为科技、经济、工程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不断扩大。测量学科已经应用了最先进的光电测距、电子计算、卫星定位、航天遥感等科技成果。为适应教学需求,湖南大学先后编写了2本具有新体系的国家级规划教材。邹永廉、陈久强等编写了《土木工程测量》(高教版),该教材充分发挥技术基础课的“辐射性”的作用,将土木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知识点,定位在“点、线、面、平、纵、横”测量的界面上。陈久强、余加勇等教师在前版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了新版《土木工程测量》(北大版)教材,该教材延续了前版创新性的特点,对教材体系作了进一步的优化,新教材抛弃传统教材中陈旧落后的部分,加入了现代科技成果,包括光电测距、电子计算、卫星定位和航天遥感技术,使教材具有新体系、新思想、新材料、新内容和新成果等特点。

二、研究性教学方法探索

充分利用板书、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型、仪器实物、课程网站、QQ博客及QQ群等多媒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资源,结合测量课程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特点,开展“四步法”研究性教学,包含以下4步内容。

1)情境式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还原原来的科学思维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课堂上充分发挥土木工程测量多媒体课件、仪器模型、实体仪器等资源的作用,采用情境式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创新型实践教学。改变土木工程测量课程原来的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项目,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查阅文献资料,自拟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设备和确定有效测量方法,先假设后实验,得到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撰写实验报告。

3)研究性课外教学。开展课外研究性教学,跳出课堂和课本的局限,延伸课堂教学将课程课内外教学融为一体,通过网络建立了课程网站,用于课程自学。建立QQ博客和QQ群,实现师生实时、交互式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4)综合性教学评价。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中的“一考定全局”总结性评价模式,实行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学生成绩的构成实行多元化,包含作业成绩、实验成绩、课外创新成绩、考试成绩等。

三、课程资源应用与教学实践效果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土木工程测量》多媒体课件多次获奖,深受国内同行认可。2007年获得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举办的“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一等奖,2009获得中国建设教育学会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建筑类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创新性的教学示教板和模型、素材丰富的网络课程、新体系教材深受师生欢迎,获得良好的效果。教学资源平台集成了多媒体课件、教学示教板和模型、课程网站、国家级教材等多样化内容。土木工程测量已被评为湖南大学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及课件受到广泛点击和使用。创新体系教材《土木工程测量》(北大版)得到国内同行高度评价,已应用于湖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三十多所大专院校的测量课程教学。18种测量教学示教板和模型已在湖南大学模型厂生产销售,模型在国内一些高校获得推广应用,如中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四步法”研究性教学推广应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项目团队已在湖南大学2007级、2008级土木工程和城市规划专业的16个班级教学中推广使用“四步法”研究性教学,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土木工程测量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研究性教学探索,建设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多媒质和多样化教学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性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获得了优良的效果,并获得湖南大学2010年教学成果一等奖。研究成果可望广泛应用于土建类专业的教学活动中,配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提高工程教育培养人才质量。

作者:余加勇 单位: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