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仿生设计对动态图形设计浅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仿生设计对动态图形设计浅议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仿生设计对动态图形设计浅议

摘要:该文探索仿生设计对当下动态图形设计的启发与创新,通过分析当下动态图形设计的视觉表现形式,剖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仿生设计的概念,通过多个角度与案例分析总结仿生设计中触觉表达、视觉表达的特征是如何被引入当下的动态图形设计的,进而提升动态图形设计的视觉表现效果。将仿生设计融入动态图形设计,一方面可解决技术带来的触觉、视觉等特征缺失的问题,能为动态图形设计提供新的视觉美感,使技术不再冰冷,使作品能够亲近自然,传递更多的情感;另一方面可以探索出动态图形设计新的视觉表达方式,使设计者打开设计的新思路,进而提高画面的美感、艺术附加值,强化观众的视觉体验。

关键词:动态图形设计;仿生设计;触觉表达;视觉表达

仿生设计是对客观世界中物体的具体模拟或抽象仿写。它包括对自然界中物体的形状、纹理、构造、色彩、功能等方面的参照和复制,或者是在科学的缜密分析后的抽象与归纳[1]。仿生设计是对仿生学的延续,更强调设计思维的注入,是现代设计领域具有活力和鲜明特征的创新性设计(图1、2、3)。仿生设计的发展离不开多学科的融合。它追求人与自然、科技与美术、传统与现代的多元化融合发展。仿生设计旨在促进自然界与人类实现平衡发展,希望达到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当前,视觉设计不再局限于平面媒介传播这种静止的形式,开始通过动态化的方法扩展至新媒体传播领域。应运而生的动态图形设计作为一门新生学科,在参照了平面设计版式、色彩、图形等内容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时间的概念,它借鉴了动画和图像技术的经验,成为动态视觉设计研究中较为流行、较有潜力的传播方法和形式[2]。区别于静态的平面设计,动态图形设计可以更快速、更精准地传递信息;同时,动态视觉传播形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视觉冲击力,可以为设计者和观者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仿生设计的介入是对动态图形设计的延展。在动态图形设计中,形状、肌理、色彩、时间、空间等是主要构成要素,仿生设计具有传统动态图形设计的辨识度和语境——其对自然的模仿状态与动态图形设计的构成状态相似。设计师将从仿生设计中提取的元素运用于动态图形设计,将自然界中众多事物的优良特性与设计有机结合,模仿甚至超越自然物的性能,从而提升设计的层次。同时,动态图形设计中的时间维度,又可将仿生设计中的生物行为运用其中,为其带来多元化的设计思考维度,以及视觉上的新奇感和情感上的贴合度。

一、当下动态图形设计的思考

5G时代来临,信息的获取手段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遍使用为标志,大众从被动的视觉传播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视觉信息搜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获得需要的信息。随着传播所需信息量的增多,动态图形设计受其影响,也越来越趋向于通过模式化的制作技术、单一的视觉逻辑,在短时间内使动态图形具备易修改、易传播的特性。

1.触觉表达的缺失

触觉的缺失一方面指动态图形设计仿生设计对动态图形设计的提升□幸天骄张亚宁摘要:该文探索仿生设计对当下动态图形设计的启发与创新,通过分析当下动态图形设计的视觉表现形式,剖析其中存在的主对技术的依赖,造成设计与生活的距离渐远;另一方面指动态图形设计的展示平台限制,导致观者真实触觉感知的缺失。当下动态图形设计往往以为观众带来视觉冲击为设计要点,其阐释的模糊情感并不能带来准确的信息传达。王明旨在谈到产品即工具时,也指出设计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为人”:一方面,设计要考虑产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应考虑产品作为自然的有机构成部分,其抽象性对人的影响。可见,设计的触觉表达和作品传达的观点同样重要,动态图形设计触觉表达的介入能够拉近设计与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用户对设计的情感。如,深圳市上合式设计有限公司为#2LR眼镜品牌设计的动态标志(图4),突出设计元素的科技感,但也拉大了其和生活的距离。笔者认为,这种没有明确意义的元素设计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较远,其简明的信息传达具备一定的通俗性和直白性,但亲和力却让人无从感知。

2.视觉表达的缺失

为了追求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动态图形设计开始通过模式化的制作技术追求快捷性与时尚性,视觉元素通过简单的修改就可投入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视觉元素仅能指代自身,缺少多元化的视觉表达意义。如,在动态图形的短片中,创意大师施德明为葡萄牙电力公司(EDP)设计的新型标志通过变形不断产生新的视觉符号,但其并不存在任何的新符号或肌理的置换,产出的视觉符号更强调信息传达的高效与便捷,仅对应该品牌本身指代的含义,未呈现出多元化的视觉表达意义。同时,动态图形设计的图形元素在没有严格的标准和范式下的无序运动也容易导致其运动单一、缺乏逻辑性。

二、动态图形设计中融入仿生设计的表现

1.仿生设计对动态图形设计中触觉表达的提升

仿生设计中的触觉表达与动态图形设计的融合是一种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选择,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仿生思维的运用能够让作品跳出技术之外达到思维层面,从而呈现出自然带来的亲和力与无尽的生命力。触觉指人们的皮肤在接受外界刺激后的感官体验。有些触觉能从外观上看出,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触觉被称为视觉触觉。钱锺书在《通感》中说:“视、听、触、嗅、味往往能相互作用或联系起来,人体五官的各个领域可以不分界限的,如色能有温,声能有象,冷暖能有重,嗅觉可以锐利。”[3]因此,在一定条件下,视觉触觉成为触觉的一种特殊表现符号,它是在已有触觉经验的积累下,通过一定的转译和修改,得到的一种新的视觉信息,从而对后来的触觉判断发挥指导作用。在动态图形设计中,肌理的仿生能为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触觉感受。如,Boons标志的动态设计(图5)对自然界的各种环境进行仿生,采用不同的肌理动态变化诠释设计与自然的联系[4]。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介入,软件也可以模拟出丰富而真实的肌理效果,为动态图形设计带来丰富的视觉效果,也带来了大自然的气息。自然界的色彩丰富多样,是人类的视觉财富。色彩带来的视觉触觉能够烘托动态图形的形态,为设计带来富有生命力的体现。

2.仿生设计对动态图形设计中视觉表达的提升

仿生设计对动态图形设计视觉表达的介入,通过模拟自然形态和生物行为可以呈现出具象仿生和抽象仿生两种形式,为动态图形的视觉元素与运动方式提供多元化的视觉表现形式和意义。具象仿生是直接运用与借鉴自然的形态和生物行为进行创作,这种视觉形象上的同一性,为观者带来了与自然亲近的乐趣。如,西班牙皇家圣蓝矿泉水的动态图形宣传片(图6)对自然形态进行了模仿设计。皇家圣蓝矿泉水中有着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为了将矿泉水的源头生动地呈现给观者,该宣传片以一滴水为线,空中的云化为了水滴,这滴水从天空往地上坠落,穿过了茂密的森林、层层的植被、嶙峋的岩石以及松软的泥土,最终落入瓶中。观众看完宣传片,好似完成了一次生态之旅,感受到了一滴水的生命力,这就达到了该片预设的目的[5]。抽象的仿生则是对自然形态的巧妙模拟,通过挖掘生物运动背后隐藏的运行机制,从一些更为抽象的角度进行动态图形的仿生设计。如,诺尔辰半岛旅游的品牌形象动态标志设计(图7)通过对风和温度的无序与偶然形态的抽象仿生,呈现出生动的艺术形式,有着一定的逻辑结构,让游客真切、实时地感知该地的温度和风向。该标志的形状和颜色会根据不同时段的风向与温度而改变,以此展现当地的天气状况,同时也增强了该地的神秘性和独特性,宣传了该地的旅游信息和气候信息,为观者带来了深刻的印象。

三、结语

仿生设计对动态图形设计的介入,为动态图形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方法和角度。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大背景下,所有的视觉表现形式都在不断探索未来的发展空间。仿生设计基于人类与大自然发展的逻辑和规律,经过对动态图形艺术表现形式的再创造,为设计师与艺术家提供了设计新思路,为动态图形设计带来了无限的生命力与活力。文章对于仿生设计的诠释,是动态图形设计的一个视角。设计来源于生活,设计因需求而存在。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动态图形设计的呈现形式也将被不断拓展,仿生设计值得人们关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于帆.仿生设计的理念与趋势[J].装饰,2013(4):25-27.

[2]李濯缨.动态图形设计的动态表现原则——以“第25届金曲奖颁奖典礼”视觉设计为例[J].装饰,2018(9):142-143.

[3]王唯茵.现代消费心理下的包装仿生设计[J].包装工程,2012,33(24):91-94.

[4]刘翠林.新媒体语境下标志的动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0,41(8):233-238.

[5]徐振庭.数字时代动态图形艺术表现语言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5):74-77,84.

作者:幸天骄 张亚宁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