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校的体育教学(5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校的体育教学(5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校的体育教学(5篇)

第一篇: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校体育教学评价

摘要: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存在诸多问题,为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促进和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本文通过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分析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了计算。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指标体系

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把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切实放到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上来。体育教学评价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行素质教育和促进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体育教学评价即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又能及时监控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体质与健康状况,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全面实现健康目标。研究资料显示: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在评价的认识、内容、方法、标准等问题上已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必须建立新的体育教学课程评价体系。《纲要》对体育学习评价的构建给出了指导:评价方式要重过程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轻终结性评价;评价标准要淡化遗传性指标,突出发展性指标,强化反馈和激励功能。本研究在查阅大量的体育教学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为中心,以终身体育服务为目的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1.研究方法

1.1特尔斐法

通过对12名从事高校体育工作的专家学者进行两轮问卷调查,两轮问卷的回收率都为100%,根据问卷结果对高校体育教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完善,并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层次分析法(AHP)

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多因素决策分析方法,可分为目标层、指标层和方案层。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步骤:评价者依据各评价因素的具体指标值以及个人主观评价进行综合分析,经各因素指标之间逐对地两两比较判断,并赋予相对重要的等级值;构造矩阵判断各指标权重系数;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1.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9软件和Yaahp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确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确定的体育课程5个基本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运动参与是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该指标可运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对体育参与态度和体育参与行为进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重点: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表现;课余时间是否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是否能理解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意义;是否形成终身锻炼意识等方面。运动技能是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并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该指标可运用技术测验和观察法,通过对技能的掌握质量、技能运用程度进行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评价重点:动作技能完成、运用次数;掌握技能的种类、速率;是否学会制定个人体育课学习计划;是否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进行评价;对学期初、中、末期的技能进步程度考评等方面。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该指标以体能测试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为参照,运用体质测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对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健康认知进行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评价重点:学生的体重指数(BMI);心肺功能;速度、力量、耐力等指标(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掌握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数量和速率等方面。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心理健康状态,另一种是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该指标可运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情绪调控和品质改善进行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重点评价:学生是否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能否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促进身心协调发展;能否有效提升其自信心,面对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困难等方面。社会适应是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该指标可运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合作精神和适应能力进行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重点评价: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本研究以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为主线,在定性分析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将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有关指标层次化,根据所要解决问题的要求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各问题分解为不同的因素。根据专家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进行两轮修正,并采用再测法检验信度,得到各指标的可靠性系数均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最终确定了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2.2确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分析

1两个元素对某一属性具有同样重要性3两个元素相对于某一属性比较,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稍微重要5两个元素相对于某一属性比较,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明显重要7两个元素相对于某一属性比较,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特别重要9两个元素相对于某一属性比较,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极端重要层次分析法使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将某种主观判断加以量化,其基础就是目标相对重要性比较值,即将同一层次上的各个指标相互进行比较,按照相对重要性等级表列出比较矩阵,对各层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在准则层的权重结果中(表3),权重值由大到小依次为: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通过这组数据我们能够意识到今后的体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运动参与的培养,能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心理健康的培养,能使学生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进而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也可成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的持续动力;社会适应的培养,能使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为其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提供保障。从方案层权重排序的结果看,情绪调控、参与态度和参与行为的权重值较高,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加强这些的方面的培养。

3.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才能使评价体系的信息反馈、诊断决策、导向改进、动机强化的功能得到充分释放。本研究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实际,构建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层次结构模式,最终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作为评价的一级指标,将参与态度、参与行为作为运动参与评价的二级指标;将技能掌握质量、技能运用程度作为运动技能评价的二级指标;将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健康认知作为身体健康的二级指标;将情绪调控、品质改善作为心理健康的二级指标;将合作精神、适应能力作为社会适应的二级指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划分,最终确立了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运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能使评价工作更加规范,有利于教学监控和管理,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建峰.普通高校学生运动参与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106-107+123.

[2]高力翔,李武.从体育的属性和功能看体育与健康教育之运动参与及技能学习[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06:35-36.

[3]闫振龙,鲁婷婷,陈善平,王云冰.大学生健康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126-129.

[4]邵桂华,张瑞林.对研究生体育与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09:61-64+84.

作者:车广伟 冯玉娟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体育艺术学院

第二篇:终身体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健康问题产生了更多关注,终身体育理念也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对终身体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进行具体分析,对加强终身体育理念教学、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调整、教学考核评价工作的优化等角度对其进行阐述,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启发和参考。

关键词:终身体育理念;高校体育教学;研究

为了使学生个体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需要将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奠定坚实基础。下面对终身体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进行具体分析,对体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行说明,希望对终身体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的渗透及体育教学工作实效性的提升有所帮助。

1.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1.1终身体育教育理念方面的缺失

为了使终身体育理念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进行更好的指导,提升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需要对体育的育人功能进行强化,使学生真正了解参与体育锻炼和学习的意义。然而部分高校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对体育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讲授较为关注,对体育理论方面的教学工作较为忽视,未能对学生的体育精神进行培养,不能更好的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而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及锻炼兴趣产生影响。针对此方面问题,教师需要将体育教学工作重点由体育知识、技能方面的教学向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等方面适当转移,增加体育教学工作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对传统理论教学方面的不足进行弥补。

1.2体育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依旧沿用传统机械灌输式的体育教学方法或单一的教师演示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学生自身主体作用有所忽视,教学工作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对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进行设置和选择时,部分体育教师未能对学生的基础情况、兴趣以及需求等进行考虑,在机械的演示示范、强化记忆以及重复性讲解训练过程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逐渐减弱,并且部分学生可能出现厌烦和畏惧心理,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产生较多负面影响。

1.3体育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

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单一,存在“重技能、轻知识”的问题,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产生一定影响。此外,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体育教学工作的课时安排较少,为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重点放在体育技能锻炼等方面,并且通过满堂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无法对有趣的体育历史、奥林匹克知识以及运动原理等进行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体育教学工作的育人功能,不能让学生对体育学习及锻炼的价值产生更多了解,仅能为了应付考试勉强锻炼,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强化产生较多阻碍。

1.4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工作中的问题

部分高校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较为关注,将跑步速度、跳远距离等当成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对学生身体素质、体育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有所忽视,在考核评价工作中往往通过一刀切式的方式进行评价,对一些学生的体育学习自信心、兴趣等造成极大打击,进而对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产生影响。此外,体育教学考核评价方式的不合理对学生体育潜能的激发、特长的挖掘等产生较多阻碍,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体育潜能及特长的情况下,学生的付出可能无法获取应有的回报,进而使学生逐渐对体育锻炼及学习丧失兴趣,影响体育教学工作实效性。

2.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提高策略

2.1加强终身体育理念相关的理论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体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对终身体育理念方面的理论教学工作产生更多重视,将竞技体育、娱乐体育、卫生保健等方面内容融入其中,让高校学生对健康问题的重要性产生足够认识,能够自觉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并且对必备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另外,高校可以根据新时期特点、学生的喜好等调整体育教学大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如健身娱乐、保健相关的课程或是体育欣赏课等,培养学生的体育竞技运动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及终身体育意识。最后,体育教师可以在课上为学生播放一些精彩的运动赛事活动,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可能对某些优秀的运动员产生喜爱和崇拜,进而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动力及学习兴趣,逐步将偶像参与的运动项目当成自己喜爱的运动,在课下或是今后能够积极参与到该项运动的体育锻炼中[1]。

2.2教学方式方法的丰富和调整

在终身体育理念的指导下,体育教师可以应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及方法,为体育教学活动增加更多趣味性元素,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通过不同组织形式的体育教学设计,教师能够更好的迎合高校学生的兴趣喜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及个性化学习需求,最终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提供更多支持。对体育课程进行设置时,可以联合高校管理层一起对课程进行设置,确保终身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完善,并且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体育课程学分,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使学生愿意将更多的时间及精力应用于体育学习及锻炼中,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此外,体育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法、微课、小组合作学习法以及探究学习法等应用至体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每位学生均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和讨论研究过程中,并且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及渗透提供更多机会[2-3]。

2.3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主体作用

传统机械灌输式的体育教学或单一的教师演示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无法更好的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体育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喜好兴趣、个体差异等方面情况有所忽视,仅能结合高校环境条件和自身教学习惯对体育教学内容、形式等进行设计,未能对学生主体地位予以充分尊重,学生仅能被动接受体育知识和相关体育技能,教师无法对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掌握,对体育教学工作实效性及因材施教目标的实现产生一定阻碍,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需要对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进行充分发挥,通过调查、测试以及日常交流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和体育基础,对学生的兴趣喜好进行掌握,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合理采纳,将学生喜爱及当下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融入体育教学工作中,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和尊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对体育教学工作予以更多支持和配合。

2.4将终身体育理念渗透至体育教学内容中

体育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同样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及终身体育理念的渗透具有重要作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设计时,教师需要对学生专业特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进行考虑,重视素质教育方面的工作,将人文性、娱乐性、竞技性、健身性、民族性以及选择性等方面内容融入体育教学课程中,确保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符合时代需求及本校实际情况。此外,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实际能力、体育基础、体育学习需求、兴趣喜好等方面内容进行考虑,选择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趣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内化吸收提供更多支持,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及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4-5]。

2.5对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工作进行调整

部分高校依旧沿用分数量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体育考核,将学生体育考试成绩作为考核评价的唯一标准,并且对全体学生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对考核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及完整性产生一定影响。针对上述问题,高校需要对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工作进行适当调整,对高校学生个体身体素质、体育基础等方面的差异进行考虑,将学生的进步情况、体育课堂表现、学习态度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融入考核评价工作中,避免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自信心和积极性造成打击,最终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提供更多支持。对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工作进行调整时,体育教师需要对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进行联合使用,对定性、定量的评价方式进行合理结合,对评价工作的参与主体进行丰富,进而从更多角度、更多方面审视体育教学工作,发觉学生身上更多的闪光点和潜能,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提高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6]。

2.6完善体育教学环境,增加体育器材及设备

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受到基础教学环境、体育器材等方面的限制,为了改善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器材老化、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解决,为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充足的物质条件,需要使高校提高对体育教学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视,能够适当的增加经费,对体育教学工作的硬件条件进行完善,进而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体育学习和自主的体育锻炼,改善体育锻炼的心情,最终促进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3.结束语

总结全文,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需要在终身体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将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融入教学工作中,对体育教学方法、内容以及考核评价方法进行调整。本文已经对终身体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进行具体分析,希望高校体育教师能够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并参考文中观点进行调整,为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及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参考文献:

[1]崔兵.终身体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2):166-167.

[2]王雷.论“终身体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市场,2015(45):190,202.

[3]郭磊.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化工贸易,2015,7(22):183-183.

[4]李鹏伟.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4):54-55.

[5]刘娜.高校体育教学体制改革中终身体育理念的整合实践[J].科技展望,2016,26(26):343-343.

[6]李新.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1):120,122.

作者:王珊 闫晓军 单位:北京农学院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学开展慕课的困境分析

摘要: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程等的新兴教学形式,给现代化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受到大众的广泛推崇。体育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极具特色的教育形式,当然也不会置身其外。但高校在体育教学领域开展“慕课”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与数理统计法对开展高校体育“慕课”困境进行研究,提出建议为破解困境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慕课;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困境

1.慕课

1.1慕课的定义

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简称MOOC)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大型在线课程教学模式,它以连通主义和网络学习的开放教学为基础,世界各地知名大学的教授上传课程视频,人们通过在线注册进行观看学习,并且还能与老师和其他成员进行互动交流。慕课与高校教育活动的结合已经有广泛的应用,将传统课堂教学内容与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结合,既丰富了教学活动的开展途径,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是将慕课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相结合却存在很多阻碍。因此,本文探究慕课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的困境,创造更有效的体育教学“慕课”途径,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1.2慕课的功能特点

1.2.1大规模化慕课是一种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其相对于传统课程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规模大。首先是课程规模大,慕课平台里的视频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范围非常广泛,除了有数学、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外,还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有着宏大的课程规模;其次是参与者规模庞大,2008年刚提出MOOC这个概念时,一门叫《连通主义与连通知识》的课程就已经拥有了2300多名世界各地的注册学生,而到2011年有近160000位注册者学习了《人工智能导论》这门课程。可见,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慕课拥有无可匹敌的大规模化。1.2.2开放性慕课采用的是互联网视频授课方式,来自各个世界名校的精品课程都可以在慕课平台上找到,并且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不必受学历、国家、种族的限制,具有全球化的开放性。其次,慕课里的课程学习对于专业性没有特殊要求,只要有兴趣,都可以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在慕课平台上,人们可按照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课程。1.2.3网络化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可在现实教育中总是存在差距的。没机会进入高等教育学习的人在自我提高时很难得到高校教师指点。慕课作为一种网络课程,只需要把课程内容放到互联网上,不需要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教学,对于教学环境的要求较低,教学组织实施成本相对较低。人们上课地点不受局限,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花最少的钱享受美国大学的一流课程,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网络联接即可。1.2.4课程精简化慕课的学习时间是不固定的,与大学的学习方式相似。学习者可以自己安排时间进行学习,可以随时暂停、重放,将学习的时间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极大的赋予学习者主动性。慕课的教学视频一般都在10分钟左右,内容非常的精炼易学,都是从教多年的教授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出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好的知识体系。同时,慕课不仅仅是单一的视频教学,其中还包括配套的即时在线测试、网络学习小组、阅读建议等等,课程内容简单而又丰富。1.2.5互动高效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注重于知识体系的传递,是教师单方面的知识输出,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慕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现象。教师在慕课课程中设计课堂提问、讨论,学习者则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解答、互相评分、小组合作等方法来推进教学。或者在课外利用一些其他的网络社交平台相互讨论、答疑解惑、分享学习体验和心得,形成交互式的网络学习社区。由于网络交流不局限于时间限制,教师随时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笔记、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解答学习者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互动的质量和效率。

2.发展现状

2011年秋,课程改革在美国正式兴起,慕课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重要的创新项目,包括Udacity、Coursera、edX等也接连建立,有超过十几个世界著名大学参与其中。同样,慕课改革在我国也受到了诸多的关注,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也相继推出了慕课平台。根据Coursera的数据显示,2013年Coursera上注册的中国用户共有13万人,居全球第九。而在2014年达到了65万人,增长幅度远超过其他国家。慕课的引入和兴起对我国高校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网络化、信息化的教学形式不断翻新,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教学价值取向———以“学”为本。观察现实也不难发现,慕课在我国高校教学的实践运用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很多高校虽称其课程为慕课,但只是形式上的改变,教学内容上并没有创新性,教学中心依然是以老师教为主。当然其中也不乏内容精彩的慕课,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显著,与开展慕课前的预期有较大出入。而在与自然科学不同的体育教学中,慕课的运用更是困难重重。在我国众所高校中,开展慕课体育教学的高校寥寥无几,而作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领导者的北京体育大学也是在2014年才开始慕课教学的尝试工作,这无不说明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方面的慕课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3.原因分析

3.1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学科,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道德意志品质为目的课程,它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都与其他学科存在很大不同。“慕课”教学对于原理性,或者是需要脑力理解、消化、吸收的课程而言是适用的。但在体育实践课程中,众多的运动项目是需要脑力理解与肢体实现并用的,是需要在实际的运动过程中掌握的。全身运动的灵活与协调,对临场环境的适应与判断,均是“慕课”教学中仅仅依靠面对电脑屏幕学习,通过手指打字所无法实现的。体育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比如: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负荷、运动频率、关节肌肉等,而这些问题很难在一个简短的视频里表达清楚。同时,体育课是学生为数不多的室外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增加了他们与外界的交流沟通机会。体育课的考核问题也值得思考。体育并不能与其他科目一样以试卷测试的形式来进行考核,如果采用慕课方式授课,对于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就需要另觅途径。

3.2体育教师的能力不足

教师是高校体育慕课建构中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程建构质量的高低,不仅如此,作为高校体育慕课的使用者,教师对慕课课程的熟悉程度和认可程度也会影响课程的实践效。有相当一部分高校体育课教师对慕课课程不熟悉或者不感兴趣,这直接影响到课程开发之后的实际应用阶段的效果。目前,高校里的体育教师基本都是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老师示范、学生练习、老师纠错、学生再练习进行教学,学生根据老师的安排进行练习,片面追求运动技术动作的传授,教学形式比较枯燥单一,而慕课则注重以学生为主,由学生自主选择时间进行学习,对体育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发生了冲突。慕课形式的教学,对于体育教师的现代化教学能力也产生了挑战。大多数体育教师为运动员出身,具有很强的竞技运动水平,但理论性和信息化的知识比较欠缺,这对于慕课的开展和推广来说,无疑是一大难题。

3.3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在慕课学习过程中虽可以在慕课平台上,以及线下互动交流,但显而易见的不足在于学生缺乏提问的能力。这样慕课选择的适用对象是学习能力和自制力强的学生,可以享受到慕课带来的时空上解放,而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无疑沦为追求学习的时髦与时尚。大学生愿意和自主学习体育慕课课程是实施慕课教学的基础,需要大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体育知识的习惯。然而大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则主要靠家庭、社区、学校一体化来整体促进。应试教育和社会转型背景下仅靠学校来养成学生的自主体育学习习惯是不切实际也不可能完成的高难度任务。作为刚刚进入大学生活的大学生来说,脱离了老师的教导束缚,面对精彩纷呈的外界诱惑,很难做到自主的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这从日渐下滑的大学生体质也不难看出。另外,对于经历了十几年传统教学方式的他们来说,新兴的慕课给他们带来了新鲜感和学习的乐趣,同时也给他们的学习能力带来了挑战。

4.对策

4.1慕课与传统体育教学有机结合

体育教学应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慕课时代来临。现代信息技术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给高校体育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慕课教学是以10分钟左右的视频为主,强调学生的体验和互动,而体育课是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和体育练习来完成的。因此体育慕课视频制作的基本步骤:明确教学目标和对象,选择知识技能点,分析知识技能点形成课程演示脚本,寻找、加工制作教学教材,合成并测试教学视频,使视频满足体育教学的特殊需求。在传统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利用慕课开放化、资源共享化的特点,让学生更直观地观看运动动作,还可以共享其他学校的精品课程,但要注意不能过分的依赖慕课形式,而应该以传统体育教学为主、以慕课为辅,综合多项信息资源,共同推动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

4.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里的重要一环,其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慕课背景下体育教师学科素养不仅表现在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与传授,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通过使用微视频养成自主学习能力与意识,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体系,指导学生将从微视频中学到的知识点运用于竞赛、体育锻炼等活动中。因此学校在体育教师的招聘上,应多考察老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而不是运动技能水平。体育教学慕课课堂中,师生、生生交流互动更为频繁,体育教师应时时抓住课堂事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实现教书与育人并重。学校应该对体育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对老师进行定期的考核,除了课程结束后的自评他评外,还应加入对平时课程的评价,避免以偏概全。争取建立起一支理论与技能并行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

4.3加强学生的监督考核制

虽然体育教学的改革越来越注重人性化,强调以学生为本,但增加学生体质健康、培养道德品质的目标一直没有变。要想实现此目标,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慕课虽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对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监督。可组建学习小组团队,以4-6人为一组,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小组长。组长负责任务分配、知识掌握跟踪和质量监控,教师抽查各组知识掌握情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感受和领悟知识,遇到问题时可以用相互学习、共同研讨的方式解决,也可以与教师一对一或一对多交流。对于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统一示范,集体解决。同时,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深层次的问题。对同学的学习进度进行定期的考核,督促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拥有健康的体质。

5.结语

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慕课与新形势下体育教学相结合,将成为未来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强调: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于国家和人民。响应总书记的号召,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体育教育水平,以满足全体学生日益发展的学习愿望。高校要做好面对当前高速的信息化改革时代,因势利导,抓住互联网教育的机遇,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加快体育慕课课程建设,丰富理论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从多个方面对慕课进行丰富研究。使“慕课”在体育教学中落实,促进体育教学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改革,以此推动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瑞林.MOOCs辨析与在线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4-01-04.

[2]任璐.慕课视野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难题及初步构想[M].学校体育,2015,5(18).

[3]唐荣.“慕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展望[M].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08.

[4]李芳,尹龙,沈焯领.挑战与机遇:慕课对大学体育教学的启示[M].体育科研,2015,5(36).

[5]周网称,尹卫兵.慕课适合体育课堂吗[M].

[6]刘浩.关于我国大学“幕课”建设的几点思考[M].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2).

[7]徐泉森.幕课视域下的武术教学改革研究[M].中华武术•研究,2014,3(7).

[8]朱建新,朱剑萍,宋柏红.混合式幕课:拓展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时间路径[M].城管教研,2015(01).

[9]柳琼华.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与对策建议[M].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5).

[10]崔小良,崔性赫,赵德龙.建立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幕课平台的可行性研究[M].体育研究与教育,2015,30(1).

[11]赵婀娜,闫星辰.“幕课”来袭,中国大学如何应对[N].人民日报,2013,8,8.

[12]宋佳艳.基于幕课环境下高校教学共享资源平台的建设研究[M].现代企业教育,2014(10).

作者:龚寒影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第四篇:分组分享教学法的高中体育教学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无法适应时代需求。因而,如何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了各大院校的主要教学任务。本文将以高中体育为切入点,对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分析,旨在为相关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高中体育;分组分享教学法;应用

分组分享教学法就是指在特定规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利用各类分享活动将教学模式变得更为全面化、科学化。分组分享教学法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的兴趣偏好为参考依据,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主观创新能力。

1分组分享教学法的优势

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分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对教学效率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大有裨益。当然,分组分享教学法也并不是万能的,而是需要与学科特征以及教师风格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具体来讲,分组分享教学法具有如下优势:首先,分组教学方法将学科作为重要参考对象,能够以学生为本,创造更多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其次,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教学效率以及学习效果的提升;再次,分组分享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打破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最后,有利于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

2高中体育分享教学法的分组方法

2.1“一对一”“一对多”分组模式

分组分享教学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从而有效提高班级的整体学习效果。采用一对一的分组方式时,教师应要对学生的综合水平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要确保帮助者与被帮助者之间能够协同合作,有效提高团队的综合技能水平。而采用一对多的分组方式时,则要求一名学生对两名及两名以上的学生进行辅导,在此种教学模式的作用下,成绩落后者获得了他人的帮助,而成绩优异者也在传道解惑的同时对知识进行了加深巩固,同时还能在二者之间搭建沟通桥梁,为大家营造和谐、有爱的班级环境。

2.2ABC分组模式

由于学生性格、心理素质、体魄健康以及学习基础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可以结合学生的综合特点,按照一定顺序,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领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将其分门别类,并制定相应的针对性策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创造条件。此外,ABC分组模式更利于学生充分体验小组中的分享活动,促进自我表达、自我展现能力的提升。

2.3灵活的分组模式

灵活的分组模式就是在体育教学环境存在差异的条件下,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举例来说,在跳绳比赛中,教师往往会将技能水平差距不大的学生放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将水平差距较大的学生分为一组。由此一来,就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探寻自身缺陷,取长补短,有效促进班级整体体育技能水平的提高。

3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3.1明确教学目标

在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体育教学目标明确与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主要依据,有效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因地制宜,进行有目的性的分组,进而为小组讨论以及小组训练创造便利条件。以短跑教学训练为例,教师应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对蹲踞式起跑动作的技术要点进行复习。(2)加快途中跑速度。(3)充分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挖掘自身体育优势。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依照以上内容,对学生进行筛选,选拔小组组长,从而发挥带头作用,为体育训练的井然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3.2创新分组方式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分组分享教学法占有很大优势。而要想把这种优势最大化,就不得不对分组模式以及分组标准进行改革创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创新并不等于天马行空、任意而为,而是应该在全面掌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之上,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分组规划。

3.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分组分享教学法为学生之间的沟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有助于拓展学生思路,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还是以短跑为例,体育教师应对各个小组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并对其加以针对性指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比如在复习蹲踞式起跑动作的技术要点时,应提醒学生注重保持起跑的平衡、稳定以及精确性特征。

3.4提高教学针对性

由于性别差异、身体素质状况等因素,学生与学生之间普遍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正视学生中的差异性特征,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目标,从而避免学生因训练强度过大而引起的抵抗情绪。同时,应采用鼓励式言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模式的针对性特点,有助于缩短不同学生之间的差距,使体育运动职能得以充分利用,进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3.5融入其他学科知识

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所学的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各个学科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所对应的知识、技能也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有效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举例来说,可以在学习篮球的过程中,通过讲述科比、姚明等明星球员的相关信息,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对于篮球的兴趣。再比如,对足球运动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枯燥,学生难免会对足球体育课程产生反感情绪。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将语文课程的内容有效融合到体育教学中。通过足球选手贝利的故事,激发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加强专业技术训练的强度,稳扎稳打,不断累积经验,提高自身球技。与此同时,高中体育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建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机制,不仅仅要将精力放在结果,更应对评价的过程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要加强团队意识建设,提高团队凝聚力,培养主人翁精神,树立典型,利用榜样力量,带动学习气氛,促进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4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生需要面临高考,往往会产生恐慌、消极、暴躁等负面情绪。高中体育教师需要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为其营造一个舒心、愉悦的课堂环境。高中体育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分享的教学方式,明确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体制,提高教学针对性,致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新思维,有效提高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分组分享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间的沟通交流搭建良好平台,逐步形成相互帮助、相互影响的关系模式。此外,体育教师应该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小组成员的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体育职能作用,为我国体育教学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可靠推助力。

参考文献

[1]曾兵.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2(1):156-157.

[2]钟家春.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6(15):102-103.

[3]曹志林.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6(18):82.

[4]邱力夫.体育课堂分组教学方法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20):43.

[5]张元新.高中体育分组分享教学法应用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9):134-135.

[6]吴菊芳.高中体育教学中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应用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4(9):81.

作者:吴华坤 单位:新会陈经纶中学

第五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

摘要:目前,我国体育教学改革正逐步推进,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资源建设和优化配置问题却为得到充分重视,其理论与实践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然而,高校体育教学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导致体育教学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有效利用其已有资源,使其发挥最大功效,已经成为当前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依据科学性和适应性、经济性和实用性原则,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资源优化配置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当前社会人才竞争的加剧,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品德素质等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了解,当前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短跑、长跑能力,肺活量、臂力等指标明显下降,而且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如今的大学生多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高校体育教学承担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合理配置与优化体育教学资源,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与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我国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1高校体育设施资源匮乏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等作为保证高校体育教学开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也是高校体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积极有效参与体育锻炼具有重要意义。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对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情况、有偿开放的效率与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调查可知,目前各高校体育设施资源投入明显增加,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利用依然不能充分满足不断扩招下的学生使用需求,导致学生数与体育设施资源间的配备率不高,甚至很多高校的体育设施资源无法满足正常的日常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与训练需要。此外,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偏重竞技,与大众健身、娱乐功能密切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教学内容较少。这种情况下,就使得高校的一些体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不能真正发挥其实际功效。

1.2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从当前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结构来看,首先在年龄结构上,得到了一些改善,年轻体育教师数量逐年增加,中年体育教师不足的情况得到缓解,体育教师老龄化问题基本解决。其次,在职称结构上,体育教师多为中级职称,并表现出阶梯发展特征。最后,在学历结构上,体育教师以本科学历为主,包含部分硕士、博士学历教师,且这部分高学历教师比例呈上升趋势发展。尽管目前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结构得到了改善,但还需进一步优化。

1.3高校体育信息资源建设落后

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体育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越来越大,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同时对于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质的飞跃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高校体育信息资源建设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在体育科研成果、体育科学发展新动向研究、体育训练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还有待提升。尽管有些高校进行了体育教学相关数据库、电子文献和网络资源等信息资源的建设,但其信息化水平依然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1.4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开发利用率低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及全民健身理念的推广,我国高校体育资源应在不影响正常体育教学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开放,以提高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率。但是,从当前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开发利用情况来看,仅有部分高校将其体育资源向社会对外开放,且开放的体育资源十分有限。同时,在向社会开放过程中,一是因为管理不到位,经常出现校内体育教学及训练与对外开放的矛盾。二是由于高校体育保险制度不完善,导致各种安全隐患存在,影响高校体育资源的良性循环与使用寿命。

2.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2.1科学性和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指的是体育教学资源配置,应与高校发展、体育教学需求及学生使用需求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在体育教学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优秀的体育教学资源,而是否选择在高校配备这些体育资源,需要充分考虑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包括高校体育场地、教学环境及资金分配等条件,体育教师的体育资源开发能力,以及学生使用这些体育资源的基础条件等。科学性原则指的是体育教学资源配置,应遵循体育学科发展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体育教学的新进展和新成果,以及学生体育锻炼与学习需求。

2.2经济性和实用性原则

高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为基础。但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着生源多与体育教育经费有限之间的矛盾,一是将体育经费用于体育设施资源的投入十分有限,二是体育师资的引进与培训还将利用部分体育教育资金。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育,坚持实用性与经济性原则,用尽可能少的投入,收获尽可能好的教育效果。如结合地区优势,就地取材,校内有的体育资源在校内解决,本地有的体育资源在本地解决,在体育资源配置过程中既不铺张浪费,也不无所作为。

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根据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科学性和适应性,经济性和实用性原则,本文提出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从以下几方面实现体育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3.1树立正确的高校体育资源优化配置观

3.1.1从高校角度看,体育资源的配置应与高校自身发展及体育教育资金投入相一致,正确看到体育资源配置的问题,形成正确的体育资源优化配置观,用尽可能少的投入为体育教学提供所需体育资源。3.1.2从高校体育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应在分析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等问题的基础上,以正确的体育资源优化配置观为指导,合理利用体育教育资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转变过于注重竞技体育教学的观念,利用地理优势,引入和开发民族体育资源,既可实现高校体育资源和民族体育资源的协同发展,又能够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实现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3.1.3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应充分有效利用学校为其提供的体育教学资源,形成正确的体育资源优化配置观,不盲目攀比,不消极对待体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3.2加强高校体育信息化资源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及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效,影响着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此,本文认为高校应加大在体育教学软件上的投入,开发出适合本校体育教学需求的网络教学、管理软件,实现体育教学资源的网络化管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郭玉江.地方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与开发管理研究[A].武汉大学.ProceedingsoftheConferenceonWebBasedBusinessManagement[C].武汉大学:,2010:5.

[2]李志杰,刘杰.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资源配置及体育教育公平性现状调查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35-37.

[3]虞力宏.高校体育资源现状和配置优化的策略选择———以浙江省杭州高教园区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2):92-96.

[4]熊锦平,李舜薏,陈丹.江西高校体育资源配置现状及运行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1,(01):23-26.

[5]郑坚生.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和经营管理可行性分析[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111-114+117.

作者:罗刚林 姚建雄 单位:武警警官学院军事教育训练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