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学干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学干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学干预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形成要素:家庭健康教育管理缺失,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健康意识淡化,智能化生活方式压缩体育锻炼时间和空间等;指出了目前体育教学存在的弊端:专业师资薄弱,课程教学目标模糊,教学资源不到位,教学内容同化无差异,教学评价单一等;建议对体质弱势群体进行差异化管理、明确教学目标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健康知识获得和终身体育意识形成、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应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专业师资;教学目标

1.体质弱势群体的定义

根据当前学生体质发展特点,为了便于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将其分为体质正常型和体质异常型两类。体质正常型是指能够较好完成现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并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学生;体质异常型是指不能够较好完成现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并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学生。后者通常是指体型过度肥胖或瘦弱,以及病、残障的人群,即“体质弱势群体”。体质弱势群体的划分标准由一个充分条件和两个基本标准构成:充分条件是身体患有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疾病或身体有残障的人群;基本标准之一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得分在59分(含59分)以下的人群;基本标准之二是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2),测试结果在以下范围的人群:BMI<20(偏瘦),或BMI≥26.5(肥胖)。达到以上充分条件或两个基本标准的学生群体基本可被确定为“体质弱势群体”对象。考虑到个体差异的特殊性,把身体素质过差者也列入“体质弱势群体”范围。随着我国高考政策的放宽,一些大龄(30岁以上)、少年(18岁以下)及婚育人群等也有可能被纳入体质弱势群体行列[1]。

2.体质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

2.1家庭健康教育管理缺失

家庭教育是人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过程环节,人的行为习惯受家庭生活影响较大,家长应背负管理教育孩子的义务和责任。家长对于学生健康管理缺失主要受自身健康知识水平、经济能力和价值观等因素影响,特别是在督促引导孩子开展体育锻炼、合理饮食、财物管理上管理缺失。主要表现为:家长自身不开展体育锻炼,也不带领孩子参与锻炼,孩子和家长生活圈集中于家里和商场超市,造成了体育锻炼不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给孩子优质的饮食待遇成为某些家长共识,孩子偏食,暴饮暴食,食用高热量物质比比皆是,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瘦弱(营养不均衡)和肥胖的形成;近期校园周边五角食品店、健康卫生得不到保障的饮食摊点密密麻麻,成为残害学生身体健康的另一种途径场所。

2.2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健康意识淡化

在考试和分数的教育评价指挥棒下,学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文化课的学习,以谋求获得更好的受教育条件、更好的工作和薪酬,而宁愿放弃业余时间从事体育锻炼。应试教育仍主宰着学生的学习和校园生活方式,在功利因素的驱使下,有些高校为了追求靓丽的考研指标,将课程表安排为学生早晨学习英语,晚上则学习政治或高等数学,学生根本无暇来开展体育锻炼,校方也从不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高校体育逐步走向边缘化。随着这种行为越来越普遍,学生也逐渐习惯于不重视体育锻炼,体质变差,约束不利,继续不重视的恶性循环。

2.3智能化生活方式压缩体育锻炼时空

随着智能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人们再也无需为了生活琐事东奔西走,忙忙碌碌,但智能信息社会也存在弊端,导致了人的懒惰行为,从而导致肢体得不到更多有效的锻炼。高校学生受智能化影响改变了学习生活方式,原来的三点一线生活圈进一步固化(宿舍—教室—食堂),活动空间窄化。当前学生手持手机现象普遍,手机俨然如肢体的一部分不可分割,有些学生为了满足学习的需要,但是仍有玩游戏,浪费大好光阴的现象存在,沉迷于智能手机使得精力集中于一处,空间受限,又抽不出时间开展体育锻炼,体质变差便是自然。

3.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现状

3.1《标准》的区分和硬性挑战

教育部关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规定:因病或残疾学生可申请免予执行《标准》;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奖学金评选;学生毕业时《标准》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2]。政策因素使得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压力分化,病、残障学生得以关怀及照顾,而身体偏瘦、肥胖者和《标准》测试不及格者因成绩差甚至不能顺利毕业,《标准》颁布为体质弱势群体的区分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赋予高校领导和体育工作者改变体质弱势的重要使命,开展教学干扰迫在眉睫。

3.2特殊体育课程专业师资薄弱

吴燕丹在《中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一文中指出:截止到2005年,我国还有23.53%高校没有开设特殊体育课,在开设课程的高校中又有70%高校没有较完整的教学大纲[3],同时全国有34所中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在5所国家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和2所地方师范大学设立了特殊教育专业,培养学士、硕士学位的专业教师,而特殊体育师资的培养几乎是一片空白[4],目前导致成为体质弱势群体的属因各有不同,必须得到专业化体育教学指导,而从事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多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难以形成良好的育人对接,师资力量薄弱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体质弱势群体的持续健康发展不如人意。

3.3教学管理弱化资源不到位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一般采用“三自主”的“班级授课制”模式,既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授课教师和学习内容。学生通过网上选课的形式选择体育课程。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部分高校不具备良好的软硬条件,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地方院校办学经费紧张,实施起来困难重重[5]。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开设的特殊体育课程也受到冲击,具体表现在:对目标群体的预前工作计划不力,在开班选课前没有对体质正常型与体质弱势群体进行区分;教学场馆不足,无法适量安排针对性的特殊体育课程供体质弱势群体选择,只能少量开班,无法满足体质弱势群体的上课需求;体育器材和设备多是竞技运动项目设备,没有购置康复练习等专业设备,或者经费能够支持,但无安置的场馆区域;由于学生课业较重,课表时段较满,往往难以选到适合的体育课程。

3.4体育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同化,评价单一

高校体育课程主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学习,针对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质问题比较轻视,在学习运动技能还是增强体质健康上,体育教学目标模糊。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学内容上选择节奏慢,运动量小,柔和的太极拳、太极剑等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且有同质化发展趋势,教学内容选择不能有效迎合学生健康需求,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在授课方式、组织形式上还是与普通体育课模式一样,基本没有按体质弱势群体特点与需要进行,教学内容枯燥单一,对体质增强帮助不大,无法达到当前形势下的弱势群体体育教育需求。教学评价上没能注重学习过程和健康知识的获得,因此有必要对涉及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学加以改进。

4.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教学干预

4.1对体质弱势群体的规模及类别划分

高校在新生入学时应明确体质弱势群体的规模,对其以后接受大学体育教育有直接指导和帮助意义。由于《标准》测试项目简单,便于学生自测自评,校方应在入学教育时,通过大力宣传教育,《标准》自测等手段,迅速建立相应的体质弱势群体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人人建档的局面,同时加强对体质弱势群体的追踪调查及教学辅导;建档后将体质弱势群体划分为三个层次:A-病、残障学生群,B-《标准》测试不及格(59分),C-肥胖及偏瘦学生群。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也可开展自测自评进行类别划分,通过明确规模人数及类别划分,确定所需师资及开设班级数量。

4.2明确体质弱势群体的类别教学目标

考虑到政策因素的影响及大学生求学上进的需求,体育教学应使其能达到毕业时《标准》测试成绩合格。群体自身条件的局限决定其终极目标应为掌握健康知识和提高改善体质,这种目标的定位符合体质弱势群体所面临的窘境及“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对于A类学生可不受政策的束缚,应以掌握健康知识为主,以功能性练习为辅,如运动营养,运动康复等。B、C类学生应以增强体质为目标,逐步达到正常型群体的体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应依据体质弱势群体层次目标加以分化,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4.3因材施教

遵循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针对体质弱势学生选择适宜的、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使他们经过努力可以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高校原有体育保健班涉及的病理、康复、保健等教学内容,适合病、残障学生(A类)进行理论学习和康复锻炼。对于B、C类学生可以多安排身体素质练习,增大运动量和提高运动强度,同时也要结合健康知识理论课和控制饮食和纠正不良生活习性,使其尽快恢复到正常学生体质水平,对于极特殊的个体可开展运动处方教学干预。

4.4多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

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如果采用单纯的竞技指标来作为评价标准,肯定不利于学生取得好成绩,挫伤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导致教学实际与教学目标的相互背离。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改变传统的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结果性考试评价,注重学习过程和自我比较,多维度地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把评价指标转向体育健康理论知识,运动参与,自身体质纵向比较等方面。由体质较差转变向良好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求教师有耐心,持续跟踪和指导。在这种评价机制的激励下,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将大为提高,必能为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质增强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秀华,刘成.近年来我国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科研进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1):105-108.

[2]季汝元.《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指导手册》[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9.

[3]吴燕丹.中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7,(1):42-43.

作者:余子义 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体育课部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