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体育“三个一流”建设改革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为贯彻本科教育必须实施人才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深化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围绕培养一流教师,建设一流课程,实现一流教学的新思路,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谈、比较分析,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对本科教育视域下大学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影响因子进行探讨。认为我国对高校和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重科研、重学术、重获奖、重发明等,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视理论大于实践。研究认为本科教育第一要务为人才培养,大学体育的深化改革必须为培养人才服务,以学校办学目标为依据,办学条件为依托,办学环境为依靠,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和教学变革,全面提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新时代大学体育内涵式发展。
2018年6月,我国第一次以“本科教育”为名,在四川成都举行了《新时代全国高等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的理念。这对我国高等教育而言具有风向标和里程碑意义。[1]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会议上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高校要回归大学的本科教育职能,把“培养人才”作为首要根本任务,在转换思路的基础上,把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然而长期以来,本科教育的“指挥棒”都是围绕着、项目获奖、科研经费、职称比例、专利发明等评价指标转,教师的考核评价指标也相应的有量化趋势,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存在理论大于实践的异化现象,那些真正全身心投入本科教育前沿的,反而因缺少论文、缺乏项目有被边缘化的迹象。本科教育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定型方面是重要阶段,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第一步。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大学体育通过创新教学活动、拓展群体活动、增强户外活动、提升竞技活动等方式,为强化个人意志品质、提高集体合作精神、健全独立人格魅力、塑造精准判断素养等方面奠定基础。本文从本科教育的视角论述大学体育在一流教师、一流课程、一流教学建设的改革探索,有助于培养人才的凝练历程、有助于教育教学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大学体育的历史定位,这个关乎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研究,呈现出跨领域、跨学科、跨空间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本科教育视域下大学体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
指出:“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也就是说本科教育的根本就是人才培养,其核心要素就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那么回归本科教育的理念就是要在新时代提升教育事业,回答好这个时代命题就在于“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高等教育水平要求更高,尤其是对科学知识的更新和优秀人才的需求更加渴望。如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毕业生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实际问题。但是,我们也看到社会上有种论调就是“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意思是说大学生在中学阶段苦不堪言,上大学的门槛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一旦进入高校一切就显得如此容易,学业轻松、学术肤浅、出校门简单。我们更是看到为了大学生顺利毕业,有的高校甚至一次次给予学生补考、重考、重修、清考等机会,用各种方式把“生产线”上的“产品”推销出去。根据有关部门调查和分析,中国大学课堂存在大量的“水课”,内容陈旧、教学呆板,在课程难度、广度、深度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更是不可比拟,差距非常明显。另外高校教师聘用、晋级评价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已成诟病,大学高度量化的学术竞标赛就是目前中青年教师的学术生存状态。而大学体育就是其中一员。大量“放羊”式体育课、“安全第一”教学内容、“无负荷无运动量”的教学安排等等导致大学体育成为地地道道的“水课”,学生体质每况愈下,因体育不达标而不能顺利毕业的学生寥寥无几。那么有效增加负担、创新教学方法、变更教学课程、完善评价体系等势必成为大学体育的改革思路。提升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极限挑战的意志品质、增强生活、生存能力、拓展体育课程广度、扩大课程选择就成为大学体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大学体育的深化教学改革,理应在教学方面涵盖身体能力、文化价值、人际交往、意志品质、野外生存等内容,开设户外运动、素质拓展、体育文化、情绪控制、逆境求生等课程,采用“体验式”“互动式”“合作式”“体认式”等教学方法,更广度、深度的参与体验、经历、反思、强大,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势必成为大学体育发展的主要内涵。[2]
2本科教育视域下“一流体育教师”的培养路径
2.1认清形势与认识自我的认知路径。国务院在2015年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的主要任务、总体要求、组织实施等做出了重要部署。[3]其中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指出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我国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要求一流专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科学研究提供支撑。这个侧重于学术研究重要性的方案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同样适用吗?从宏观上来说无可非议,但从微观上来说在教师的选拔、聘任、激励、经费、评价、成长、淘汰等机制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平衡。根据AAUP多年的调查和统计,在许多研究型大学教师工作分配中,科研所占的比重最大,一般占教师工作量的30%左右。[4]那么对于应用型地方高校来说,科研任务明显偏重。我们说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打造一支教学为上的育人队伍才能有卓越的教学体系。在回归本科教育呼声下,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有效激励教学、科学评价教师,让每位教师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充分发挥本科教育的引领作用,营造更加清正的人才培养环境。2.2定位准确与角色转变的适应路径。每年有几百万的本科毕业生,本科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也影响到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那么如何评定毕业生的质量呢?李硕豪教授(2018)等专家提出:本科教育必须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规律,促进学生健全发展,这是一流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情况下,大学体育能做些什么呢?英国著名的伊顿学校有这样一句口号:“运动第一,学习第二”,把体育放到如此重要地位是因为他们相信“体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我国大学体育教师由此应作出哪些方面的改变呢?日前,世界大学QS排名出炉,清华大学位居世界第25位,领跑中国高校。清华官方微信公众号随后发了一条消息《QS排名第25竟然是一所百年体校》。可以说,在清华,不爱体育的人才是“另类”,并且也真的出现过因不重视体育而被“赶走”的校长。[5]这个现象要求对大学体育教师进行重新审视,加速职业专门化过程,紧跟时代步伐。大学体育教师必须由执行者向决策者转变、由灌输者向指导者转变、由权威者向帮助者转变、由实施者向开发者转变。2.3全面培养与健全机制的融合路径。一流教师的标准没有固定格式,但是一定有其秉承的理念。那就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向学生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活,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具有“独立、责任、磨砺、尊重”的人格。那么高等学府不仅要关注教师的选聘、任用、评价,更要关注现有师资队伍为适应本科教育而进一步发展,建立对应的激励、培养和发展机制,为高校教师成为一流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和人文环境。大学体育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健康体质和完善技能的情况下引领学生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必然反作用于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使之慢慢地进入恬淡自守、宽容豁达的境界。本科教育的回归要求体育教师的角色和行为发生变化,在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之余,加强业务学习,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学艺术,以体制机制促进体育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好“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对建设可持续发展师资队伍的促进作用。克服以技能传授为中心的表达不清、叙述不明、动作示范不正确、组织能力差等不足,努力改善以重视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与学生合作交往的教育能力,以培养成为一流教师为宗旨,更好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服务。
3本科教育视域下“一流体育课程”的构建改革
3.1课程现状与学科发展趋势。祖国改革开放40年,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而我们的国民素质却不容乐观。最近央视报道中国近视患者达6亿人,其中青少年近视率世界第一,不仅近视患者,青少年肥胖儿、心理障碍等比例也在节节攀升,不得不引起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上以竞技运动技能技术为主,考核内容和教材内容几十年不变,过时和落后现象严重,教学内容与生活、生存脱节现象依然存在。面对大学生健康标准不断降低和体质持续下降的问题,社会上已经有了大学体育是否该取消的讨论。众多研究报告表明中国大学生缺乏“内生动力”,不仅表现在运动成绩一般的大学生身上,也出现在成绩优秀的大学生身上。那么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增加体育课程广度、提升大学生的运动挑战度、激发大学生锻炼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拓展体育课程内容、扩充体育课程选择性就迫在眉睫。首都体育学院李相如教授(2018)说:“体育的本身就是对人的挑战,挑战有时候是需要一点代价的,一个伟大的民族永远不能放弃身体和意志的挑战,美国没有,欧洲没有,日本没有,中国更不能。”在本科教育的提倡下,相信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围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培养展开系列研究,面对危机,面对挑战,同时就面临着机遇。当前,是中国大学体育进入新时代以来最大的一次挑战,这是毋庸置疑的,是国家“全民小康”和“健康中国”战略早晚要面对的局面,需要运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迈过这道坎。3.2课程目标与体系架构规划。21世纪大学体育课程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国家层面上讲,在高校中设置体育课程,是想通过体育这样的通识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能,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期望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教练员。[6]伟大政治家有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就是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精华所在。基于此,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全面发展为中心,强化个人意志品质、提高集体合作精神、健全独立人格魅力、塑造精准判断素养,以学校办学目标为依据,办学条件为依托,办学环境为依靠,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和教学变革。它是对体育教学活动起方向指导作用的,以教学目标任务为核心的基本观点与认识。它从体育教学角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和社会对学校体育、体育教学培养人才的要求,它在根本上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学校教育和体育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受教育方针的指导与教学理论的影响。[7]大学体育一流课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包括:课程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评价体系等,并将本科教育思想与脉络贯穿其中。3.3课程模式与资源利用开发。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应充分重视本校的培养目标、历史人文、地方平台、地理环境、生活经验等开设多种内容的体育课程,以便学生进行选择。课程内容要体现时代特征,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合。在优化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实施分类教学个性化培养、拓展实践教学路径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课程评价机制。通过教学活动、群体活动、拓展活动等系列举措适应本科教育发展需求、教师角色转换需求、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需求,形成“课内”“课外”“校外”三位一体融合贯通式一流体育课程新模式。
4本科教育视域下“一流体育教学”的创新探索
4.1传统教学与成绩评定的弊端。中国大学体育的教学深受竞技体育技术技能的影响,在以符合考试标准为目的技术技能学习下,教学方法基本以示范、讲解、纠错为主,方式单调,常年不变,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个性化的辅导,达到强身健体、全面发展的目的更是微乎其微。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形式,忽视实效、注重示范,忽视体验、注重模仿、忽视体认,注重传授、忽视兴趣,未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说大学体育教学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是缺乏改革和创新的勇气,有的是懒于思考,有的是惰于行动,有的是忙于科研、有的是勤于仕途,使大学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常年处于停滞状态,对于新的教学方法与理念也鲜有实践。在现代体育教学中,虽然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改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何将这样的教学模型转换为可以使学生活跃、主动和积极的思想行为。[8]从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体系可以看出,人格品质、精神生活、团结合作、生存能力等指标从未进入评价体系。4.2先进理念与教学创新的契合守正。大学体育课程教育理念的创新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组合不同的教学要素和资源,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引入更新颖、更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增加体育教学的丰富性、多样性,让学生在学会和掌握基础动作技巧的同时,进一步开阔视野,接触到更广阔的体育运动领域信息。除此以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体育文化的传播对现代体育教学来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9]一流教学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合作学习”与“合作教学”应是本科教育背景下产生的创新理念。“合作学习”指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等自由结合成小组而进行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也可以将个人之间的对抗转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合作教学”是指有不同专长特点的体育教师共同完成一堂课的教学,是在组织管理、教学体验、互助辅导、互动探究等方面一起合作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在竞争、协作与领导等素养方面的提升,有助于谋略、决策与应变能力的训练,更有助于毅力与坚韧,创新与激情,狂野与冲击,团队与明星的追求。“合作学习”与“合作教学”教学互补对培养学生的兴趣、自信、协作、忠诚度和领导力起到非常重要的启发作用,活动中也能够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教益。4.3变革评价与完善体系的实效贯通。教学理念的创新必定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支撑。目前的大学体育评价体系强调量化指标,尤其是追求多年形成的竞技运动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忽视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本科教育回归的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需要进行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变革,在教学方法方面都要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法,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创造有利于学生兴趣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教学氛围。因为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它的局限性,所以教学方式的变化必然带来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通过参与小组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互动性,使每个学生的成果得到充分展示,并对学生所在的小组进行评定,依据学生所在小组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要注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全过程,充分了解学情,顾及个别差异。看上去评价体系非常繁琐,却能真正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评价体系,这也是实现一流体育教学的根本保证。
5小结
在各种大学排行榜的“指挥棒”下,高校的评价与评估机制将更多地倾向于对教师科研与论文的要求,在这种导向作用下,对学生的培养和成长的关注势必会被对教师以科研论文为评价标准的关注所取代,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成为高校发展的次要目标,作为高校主体的学生培养被忽视。[10]程志理教授在“2016年全国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经验交流研讨会”中谈到:“一流的大学体育需要一流的教师队伍,而一流的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营造一流的教师发展环境,为体育教师提供发现自己潜质、展自己能力、证明自己实力的平台,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11]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卡梅隆就曾指出过度量化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严重危害。他说“不是所有能被计算的东西都重要,也不是所有重要的东西都能被计算。”在重量化评估的形势下,如何让最不好量化的教书育人成为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的“指挥棒”,是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1]为贯彻本科教育必须实施人才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深化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围绕培养一流教师,建设一流课程,实现一流教学的新思路,以学校办学目标为依据,办学条件为依托,办学环境为依靠,推进体育课程、教学和评价体系变革,全面提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人才的培养质量,努力实现新时代大学体育高速度的内涵式发展。
作者:马文杰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