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建设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素质教育稳步推进和新教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主动进行了各种尝试,但在教法改革方面依然不足,就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成效看仍存在各种局限。因此,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应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提升人才培养成效。笔者在进行长期的教学探索与反思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机制,并致力于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建设,目的在于真正落实高校体育教学的宗旨和人才培养指标,实现学生体育素养、体质全面提升与体育文化素养并举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探究
1前言
体育的价值和体育课程开展的重要意义,随着体育教学的不断创新与实践,以及国家体育政策的不断出台,现已广泛深入人心,并推动了群众性健身体育运动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良好社会成效与教育成效。但根据笔者长达两年的调研和课堂跟踪结果看,高校体育教学仍然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在教学内容上缺乏时代竞争力,无法紧跟时代要求和学生学习诉求;二是在教学手段上教师缺乏主动提升和探索的动力,教师知识更新速率慢,教学手段不够灵活多变,不利于课堂氛围的调动;三是教学评价指标较为单一,缺乏多维、动态性思想,难以实时监测教师、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情况,不利于学生体质提升、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等体育综合素养培养成效的落实和教师教学成效的监督与改进。基于以上目的和诉求,我校体育教学组在“基于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高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机制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及高校体育新《课程标准》中对学习评价研究和学生体育有效学习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基础上,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文献检索、课堂观察等多种形式对高校体育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和认知,特根据当前学情变化和社会对人才体育素养的需求,本校体育科研小组创造性地提出高校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机制,并根据多年来的一线体育教学经验着手设计了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建设,应用于大一新生体育教学活动中,经过一学年的干预性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很好地契合了教学需要,且推动了我校体育教学成效的提升,故笔者认为该教学成效监测指标的建设是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研价值,本课题特以“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为课题,从其现实意义和价值入手进行解析,并就实验结果为现实教学科研基础,着手探索“动态教学成效监测”的评价指标,为促进和提升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成效和落实人才培养成效做出一定的贡献。
2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提出“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建设的现实意义与价值解析
2.1落实体育教学根本宗旨,践行身体素养、运动技能和体育素养多维一体的能力培养目标
随着当今社会对综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和学生综合素养要求的不断变化,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也面临着改革的迫切任务。虽然我国从2002年就已开设启动多轮教学改革探索工作,特别是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等顶层设计上具有了极大的进步,高校体育新《课程标准》业已认识到“体育情感状态”与“学业成绩”和“学习效果”进行结合处理的价值,从一维的对学生体育成绩关注到关注学生体育情感培养、心理健康及体育理念、体育习惯的培养等多维体育教学目标,这是十分可喜的转变。但目前就笔者对全国180所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与评价的调研结果看,87.3%的高校体育评价体系跟不上新课改的发展诉求,62.1%的高校仍然以传统的“管理为导向”的学习评价,出现了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内容狭窄和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不良结果。因此,这种被动、效率低下、能动性差的教学评价指标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提出“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评价概念,目的在于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时展需要为“动态”指标设计的根本衡量标准,以学生在多阶段的体育技能、身体素养、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理念、体育习惯获得4个维度作为学习成效体系评价的标准来衡量师生的教育学的成效。这种“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建设首先是利于落实当前新教改下的体育教学根本宗旨,践行身体素养、运动技能和体育素养多维一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教研探索意义。
2.2明确教学主体顺序,落实学生教学主体地位,推动教师教法、教学手段和思想彻底改革
虽然高校体育新课改已经启动多年,为提高人才体育素养培养成效,培育出合格的人才,在教育部门的主导下对于学科教育教学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但体育学科的教学成效却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效率较低,效果并不算明显。难以形成革命性的跨越式改革,主要就在于我们的评价指标探究上的单一和静态设计缺陷。笔者提出“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评价思想和概念的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是,能明确学生体育能力和整体体育素养教学之间的关系及教学主体顺序。体育教学真正从体育教师主导落实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体育素养培养为目标,以学生身心健康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上。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一直处于教师绝对主导地位,虽然在新教改大环境下,部分院校就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但就整体的教学成效来看,高校体育教学现有的评价体系仅对学生的体能测试做了要求,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成效、教育成果评价却走向了靠论文、科研成果支撑,竞赛成绩为主导的严重脱离实际教学的教学成效评价极端。导致并没有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和实现差异性分层性教学,并不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成效动态,学校也不了解教师的教学成效动态,很难做到教学监督和及时的教学指导。
2.3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和体育自信心,利于落实体育素养、体质健康等培养目的
笔者设计并提出高校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的评价思想和概念的设计就是基于当前我国高校学生高达76.35%的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足、体育活动参与动力缺乏和体育自信心建设机制缺失的教育现象和现实基础上。这种“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第一次真正从教师、学生、教法、教学手段、学习成效等多维角度进行考核和监督的一种教学评价体系,彻底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体质测试成绩和教师科研成效的一维评价标准带来的弊端和僵化,使体育课堂真正回归学生和教师之间单纯的“教与学”活动,具有教学能力和热情的教师可放下并不擅长的科研负担,将更多精力和精神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教学手段的学习上,真正关心学生的学情、体育学习的情感动态和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帮助其实现突破,达到提升体育兴趣和提升体育活动参与的动力。而“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是真正面向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成效和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该评价指标第一次真正从源头上认识到学生作为体育教学主体地位的价值和体育课程开展的意义,能够处处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目的设计。以我校大一网球教学为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初入学身体素质检测结果P>0.05,无明显差异,但在试行“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教学后,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在网球发球技术方面监测结果为P<0.01特别是正手底线击球和反手底线击球方面差异更大,这能充分表明,“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评价体系更能提高学生在网球基本技术学习上的动力和扩大教学优势,特别是在提高学生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方面价值更大,因此该种评价机制明显优于传统评价方式。
3高校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建设之我见
3.1从人才培养成效管理思想导向建设上,变“以管理为导向”为以“能力素养”为导向
高校体育教学虽然在新教改和素质教育改革就体育教学成效和体育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层面的教育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和层次的教研与探索,但从最终的人才培养成效结果来看,却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就在于作为体育学科发展的最终评价标准的教学评价设计体系仍然是功利化、科研化为导向,使我们的体育教学评价指标的设计思想仍脱离社会和学生成长需求,以管理为导向的体育学习评价和以体质测试成绩、竞赛为目的的学生分类、选拔策略以及以论文、科研能力为唯一衡量标准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这种教学评价体系对于英语等注重知识性、应用性的学科来说是有一定的作用,而对于注重运动技能、体育文化素养和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体育教学学科来说并不适用。过去这种只注重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方法,容易误导学生过于重视某项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养成急功近利的思想,高达72%的学生存在突击性锻炼的思想习惯,日常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积极性,更忽略了未来人才发展所必需的体质基础、自主体育锻炼能力、思辨能力和健康的身心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体育综合素质不强、特别是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等限制未来职业发展的不利局面。而并不擅长科研的体育教师在科研的重压下苦不堪言,出现惰性教学和厌教等不良现象,要落实高校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建设首先必须要在人才培养成效管理思想上下功夫,必须改变当前“以管理为导向”为以“能力素养”为导向,真正落实学生体育素质培养目标和扭转教师功利性、重科研性教学的不良思想。
3.2评价核心需强调发展性,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素养发展、课程发展及教学能力发展
随着社会的分工与合作的不断细化与深化,当前高校学生已不再是过去单纯的知识型、技能型人才,而是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力、思辨力、协作能力和抗压力等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而随着研究界对体育课程开展价值的不断深化研究,普遍认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开设目的并非只是停留在通过体育技能教授达到强身健体的浅表层目的,而是通过集体性、对抗性活动,让学生学会沟通与协作、锻炼良好的意志力和美好的情感,在学习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因此从人才素养培养的角度来看,过去的强调成绩的评价机制是不利于人才的自主性、全面性发展的,当今的评价机制必须要面向社会和未来。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建设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评价机制的核心构成。本课题组提出的“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的评价核心就是变成绩为核心为以“发展性”为核心,真正落实以学生的未来、社会属性为导向,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素养发展、课程发展及教学能力发展。
3.3落实每堂课教学成效评价,促使体育教学回归教学的本质,切实保证学生素养培养成效
“千里之行基于跬步”,落实“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指标体系建设必然要落实到每堂课教学成效评价,以促使体育教学回归教学的本质,切实保证学生素养培养成效。根据本课题组对实验组1学年的干预性实验过程,笔者初步摸索出一套尚待完善的监测指标体系,由于各校情况不同,需根据学生、学校基础及教师层次的差异略有调整。具体构成与评价标准见表1:
4结论
在本文中笔者就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成效存在的问题和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体育素养需求之间的矛盾入手,以高校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成效为出发点,从影响体育教学策略与成效的根源———体育评价出发,以我校大一学生的干预性实验过程和结果为依据大胆提出“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体系设想并进行了初步探索,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和前瞻性。本研究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从人才培养成效管理思想导向建设上,提出变“以管理为导向”为以“能力素养”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其次,确定该评价核心为强调发展性,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素养发展、课程发展及教学能力发展;再次,坚决落实每堂课教学成效评价,促使体育教学回归教学的本质,切实保证学生素养培养成效。评价体系一直以来是学科改革和发展的难点与重点,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检验、改进方能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适用性,因此本课题组将会随着干预性实验的不断深化进一步细化和科学化该动态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吴安君.对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的探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8):163-165.
[2]程业军.以学生为主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8下):72-73.
[3]陈荷荣.从理论到实践探讨多维动态外语课程学习评价改革[J].英语教师,2015(15):36-39.
[4]罗三桂,刘莉莉.2014.我国高校课程考核趋势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
[5]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王放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