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体育教学与训练练习指导法作用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体育教学与训练练习指导法作用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体育教学与训练练习指导法作用研究

【摘要】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加深,使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增加了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尤其是高校体育教学,但是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将练习指导法引入体育教学。基于此,本文将从当前练习指导法的概况出发,对高校体育训练、教学之中的练习指导法作用进行分析与探究,希望为相关教师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更好地应用练习指导法。

【关键词】练习指导;体育训练;体育教学

1.当前练习指导法的概况

1.1基本概念

所谓练习指导法,指的是学生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经过自觉校正与控制,多次进行相同的活动与动作,让学生形成习惯、技巧、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以生理机制的角度来讲,经过练习能够让特定动力定型生成于学生的神经系统之中,从而使某个活动与动作得以成功、顺利地完成。练习指导法得到了多个学科的应用,包括体育、美术、音乐等技能性的学科和数学、外语、语文等工具性的学科。练习指导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对学生应用知识进行有效引导,还在道德品质形成、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有着重要功能。

1.2类型与阶段

根据特点与性质,通常可以将练习指导法分成三个类型。一是动作技能方面的练习,比如练习劳动操作技能、体育技能等,二是心智技能方面的练习,比如练习计算技能、作文技能、阅读技能等,三是文明习惯、行为方面的练习,比如练习体育课的田径与体操、练习数学课的解题与运算、练习语文课的听说读写、练习思想道德课的卫生习惯与遵守纪律、练习音乐课的演奏与唱歌等。

2.高校体育训练和教学之中的练习指导法作用

2.1应用练习指导法的要求

教师在应用练习指导法之前,需要对其应用要求有一个系统性的把握,这样有利于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发挥其良好的作用。

2.1.1选取练习指导内容教师在选取练习指导内容的时候,需要按照学生体质情况、生活学习需要、体育练习目的进行科学、合理的选取。应强化基本的体育技巧和动作的训练,将创造性练习指导、变式练习指导、典型练习指导进行有机融合,不断推动学生的技能迁移,让学生可以做到触类旁通与举一反三,对于一个体育动作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其体育创造能力与运动能力进行充分培养。

2.1.2确定练习指导目的教师应对体育教学中练习指导的内在要求与根本目的进行明确。虽然练习指导会多次、循环、反复地进行某项体育活动与运动,不过这不意味着对动作进行机械性的简单重复即可,需要经过教师指导后,有步骤、有目的地优化学生的体育运动技巧与技能,对学生体育能力进行培养和发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进行练习指导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体育训练目的进行明确,让学生全面了解每项练习指导的内在要求与根本目的,从而通过理解体育教学的程度主动、积极地练习。

2.1.3合理分配练习指导练习指导法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练习指导时间、次数、分量的合理性分配。学生一个体育习惯、技巧、技能的生成需要经过充足练习才可以实现。不过,体育练习次数、分量应按照高校学生年龄特点、体育训练内容、体育课程性质进行确定,并非多多益善。从练习指导的时间来看,通常集中的、过度的体育训练效果比分散的、适当的体育练习效果要差,而且,在体育训练开始使其,应增加练习指导频次,不过练习指导时间每次无需太长,随后将体育训练时间间隔逐渐增加,且每轮练习指导时间逐渐增加。

2.2应用练习指导法的作用

教师若应用练习指导法实施体育训练、体育教学,可以让训练和教学的实际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增强身体运动机能练习指导法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其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全面、高效地把握体育运动急招,经过一系列反复、多次的尝试与摸索,能够获得更多的体育运动技巧,使得学生身体运动机能得以整体提高与巩固。对于一些难度偏高的体育项目,如果仅依靠原有体育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很难取得理想的体育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够完成,尤其是女生,不过,教师在体育教学时应用练习指导法能够使这一现象得到改变。比如,体育教学里的三级跳远就有较大的难度,该训练项目需要学生掌握拉伸、跳、跑等多种体育动作技巧,要想更好地进行三级跳远就要经过一定的训练,还要按照不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特定时间的单独动作训练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整体的体育成绩得以提高。教师若将练习指导法应用到三级跳远之中,能够发现并找出不同学生的体育动作技巧不足之处,根据学生缺乏的动作技巧实施针对性的体育训练,从而对三级跳远中包含的各种技巧进行掌握,并加以训练与整合,充分增强学生身体运动机能。

2.2.2调动体育训练兴趣教师在应用练习指导法之后,能够在全面调动学生体育训练兴致的同时,增强其体育训练主动性、积极性,这在练习指导法的所有作用中最为重要,特别是高校这种学生普遍忽视体育训练的学校,让体育训练原有的作用、功能逐渐丧失。经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学生步入高校之后,很多人原本就没有运动的习惯,高校体育教师的管理也不像初高中一样严格,这样学生便出现了一种运动不运动都没人管的心理,从而造成高校整体学生身体素质降低,对其心理发育、生理发育都产生影响。因此,高校有必要采取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方式,增加学生体育训练主动性、积极性,使其注重体育教学,练习指导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2.3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身体素质,其提高与培养等方面都要进行稳定、长期的发育发展。高校这个阶段是学生发育与生长的最后一个阶段,应把体育训练、体育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素质提升和心理建设上。相关人员曾进行过统计,不同高校应用练习指导法实施体育教学与没有应用练习指导法实施体育教学会有很大的差距存在,具体表现为:相同学期体育教学期间,甲高校没有应用练习指导法,主要运用原有的体育训练、体育教学方式,在学期结束后全体学生体育成绩平均提升了百分之十左右,而且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程度为百分之五十左右,另一部分学生大多怀有反感、抗拒体育教学的态度。乙高校应用了练习指导法,增强了体育教学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教学效果比甲高校更为理想,学生体育成绩平均提升了百分之十八,且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程度也超过了百分之九十,学生们普遍表示非常喜欢体育课,并且会主动的、积极的加入不同类型体育训练、体育教学之中。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原本体育教学情况相似的甲高校和乙高校,在乙高校将练习指导法应用到体育教学之后,该校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显著提高,获得了比甲高校更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2.2.4增加体育运动量教师应用教育指导法还有一个显著的作用,那就是大大增加了学生体育的运动量,有利于体育教学目的实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针对性地展开体育训练,其目的在于对不同学生具体运动量进行把握,而教师应用练习指导法后,能够充分增加学生运动量,引导学生对自身进行有效控制,有需要的时候便用适合的方法对心率进行调整,让体育教学中各项训练得以高效、轻松、快捷的完成。与此同时,教师在应用练习指导法后,应和不同学生相结合,对科学、合理、适当的运动量、训练方案进行制定,通过一定时间科学训练,教师按照训练过程中具体的状况对训练方案进行微调,稳步实施体育教学,从而在增加学生体育运动量的同时,全面提高其综合运动能力。

2.3发挥练习指导法作用应注意的事项

练习指导法具有多样性的训练内容,其内容既可以是体育课程中的运动技巧,也可以为日常学生运动游戏。练习指导法具有多重性的负荷,教师需要把学生这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当成主要依据,规定相应的组数、数量与负荷强度。练习指导法具有多变性的实现方法,主要包括手持体育机械、曲线移动、直线移动、原地不动等练习方法。另外,练习指导法还能促进身体全面的发展。一轮反复多次的体育练习需要多个其它内容的搭配,这样的多内容体育训练有利于学生的身体综合发展。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练习指导法在增加学生运动量、运动密度的前提下,增加其体育训练兴趣,减少了学生的体育运动疲劳,有利于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升体育教学效果、优化体育运动技巧、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在高校体育活动环境较小、同时上课人数很多的情况下无法实施有效的体育教学时,练习指导法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总而言之,研究高校体育训练和教学之中的练习指导法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对当前练习指导法概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明确应用练习指导法的要求,充分发挥指导练习法在体育训练和教学中增强身体运动机能、调动体育训练兴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加体育运动量等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丁天翠,邱丽玲,等.论新时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问题与协同创新教改方略(2)———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的10项“外延性教改工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8,(06):6-11.

[2]邱丽玲,李凤梅.跨文化武术教学师资的专业能力研究—基于8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国际教学实习的质性研究[J].武术研究,2018,3(11):66-70.

[3]刘良辉,李伦.教育实践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妙法”———评刘端文《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解读、解惑与解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8,(09):97.

[4]郑志伟.针对精讲多练视角下的体育课堂观察实践考察———浙江省九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学联盟初中组第四届研讨活动反思[J].青少年体育,2018,(09):119-120+134.

[5]谢娟.中日小学低年级“基本身体活动”教学设计的对比分析———以海淀区和广岛市小学“模仿动物爬”教学为例[J].体育教学,2018,38(09):24-26.

作者:柳峰 单位: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学与健康系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