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体育教学学生锻炼习惯培养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体育教学学生锻炼习惯培养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体育教学学生锻炼习惯培养分析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培养学生锻炼习惯

关键词:体育教学;锻炼习惯;学生

一、教育者的有效定位

体育教学要达到教育效果,必须要让我们的体育课程真正有效。体育教学能否达到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客观的标准判断,另一方面也和老师的教学价值观和目标相关。老师的教学目标不一样,教学效果就不同。我们以往的体育教学,体育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但学生的真实想法老师却完全不清楚。新课程对学习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学校目标包括运动参与目标、身心健康目标以及心理健康目标。我们的体育教学必须要让这几个目标都有充分的发展。体育教学要实现有效性,就必须制定一个合适的体系,教学目标明确而且让学生爱学。体育教学要真正有效,首先要解决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体能得到提升,习惯得到培养。教育的所有教都是为了学生的学,这样就要求我们的体育老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体育教育的效益主要体现为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满足个人、家庭与社会的需求。要想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益,必须进行改革。贯彻落实好新课程标准,就必须要让体育老师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让学生自我反思。只有这样,体育教学才能真正有效、高效。

二、教学目标要坚持“长效”

我们的体育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学效果的时断时续,经常会在一段时间内有效,而且还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学生的各种运动习惯都能很好地保持。但可能过一段时间后,又会恢复原样。有些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缺少链接,这就涉及到“长效”问题。顾名思义,“长效”是指“可长时间内发挥效力”。教学中的“长效”应是指我们的教学要求要让学生得到“内化”,真正使学生形成动力,养成品格。学生需要在体育学习中做到自我反思、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知识的梳理、现象的总结、规律的把握等都是学生自己需要做的事,我们的老师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三、培养孩子的锻炼习惯

我们以往的教学体系、教学目标,都是比较重视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特别是运动和锻炼习惯的重视不够,甚至有的老师根本就不在乎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而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以及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才是决定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几个因素,如果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难以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如果学生对个人的身体状况有足够的重视,并且坚持一定的运动锻炼,他们会更积极地参加运动锻炼。例如,现在有不少体型偏胖的孩子,不爱运动,当老师跟他们谈到跑步,甚至只是散步,他们都会反对和排斥,又何谈运动能力、运动素质,更不用谈耐心教育和团队配合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现在的孩子都比较喜欢投篮和玩一些小游戏,老师可以把篮球教学和捉迷藏等小游戏结合起来,孩子们一旦玩起来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这时候,老师再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设计,分别进行投篮、运球及传球的训练,这样孩子们不自觉地进行了有效的锻炼,也培养了自己的运动兴趣,教学效果必然就不会差。因此,体育老师必须转变观念,让学生在体育教学里边玩边学,主动地培养锻炼习惯。

四、严格执行体育教学计划

(一)科学的教学方法

体育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体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体育方式,而且精心设计能提高孩子身体素质的运动。体育老师要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提高锻炼的效率,让学生在平时的运动中也能运用到这些方法。

(二)良好的锻炼习惯

良好的锻炼习惯,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加强相关的训练。良好的运动习惯,是意志与毅力的结合,只有经过系统的、有规律的训练才能养成。教学计划要结合学生的年龄、体能、技能、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等具体的情况,然后按照计划严格执行,坚持不懈,反复训练。体育教师应该经常督促检查学生,鼓励学生不灰心,不急躁,不盲目,并且持之以恒,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习惯主要都是后天养成的,需要外在力量的干预。体育老师应该从小处着手,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培养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邹小英.浅谈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9):97.DOI:10.16681/j.cnki.wcqe.201601081

作者:唐永丰 单位:福建省上杭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