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模式构造研究(4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贵州省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残疾学生体育教学实施、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学生参与情况及影响因素各个方面的调查与分析,发现残疾学生体育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建议,旨在为发展贵州省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贵州省;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
随着人权意识的提升,教育公平、和谐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进入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据统计,2014全国有7864名、2015全国有8508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残疾人体育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受到了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残疾人体育教育不仅能够增强残疾学生的体质、改善和增强残疾学生身体机能,还能使残疾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使残疾学生们变得自强、自立,使其积极融入社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应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近年来,贵州省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与关怀更加重视,针对残疾人的各项政策在加大实施力度,在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扶贫等方面已取得成效,残疾学生及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在不断解决,但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高校残疾人体育教育方面还处于落后的位置。本研究通过调查贵州省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实施情况,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各方面来分析,发现存在的不足,旨在为发展贵州省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贵州省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现状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通过CNKI中国知网、各大搜索引擎等渠道查阅有关残疾学生体育、特殊体育教育的文献资料,查阅了有关《残疾人保障法》、《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等法规,以及与本研究相关的报刊、统计数据等方面的资料。1.2.2问卷调查法通过面谈、电话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对贵州省部分高校的残疾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残疾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对高校体育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关于高校开展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调查。其中学生问卷发放100份,回收80份,有效问卷75份,有效回收率为75%;发放教师问卷20份,回收20份,有效问卷2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1.2.3数理统计法运用社会科学软件SPSS11.0对问卷调查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2结果
2.1贵州省普通高校残疾学生情况
随着贵州省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教育事业,残疾人事业不断取得成果,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与关怀更加重视,残疾学生及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在不断解决,形势乐观。从表1可以看出,近几年贵州高校残疾学生录取情况基本稳定,其中肢残学生占很大比例,同时发现高校对残疾学生的包容性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走进了高校,特别是高校盲人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这充分说明了贵州省高等教育正努力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2.2残疾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情况
有57%的残疾学生愿意参加体育教学活动,所占比例不高,主要原因包括自身身体条件,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心理等因素。其中男生要比女生积极;不愿意参加体育教学活动的女生明显比男生要多,主要原因是女生比男生自尊心、自卑感更强,表现出畏缩,羞涩;由于平时体育活动参与较少,运动能力与技能较差,对体育教学活动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甚至有排斥心理;男生相对乐观积极,自我调节与适应能力较好,愿意参加到体育活动中锻炼身体,结识朋友,建立自信心。
2.3残疾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满意度
有58%的残疾学生对参与的体育教学活动表示满意,不满意度占有较高的比率。通过了解发现,残疾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及教学评价表示满意,对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满意度一般,对学习环境、同伴的态度、体育活动场地器材配置的满意度较低,对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效果与预期值有一定差距。
2.4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目标
贵州省普通高校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目标与健全学生的体育教学目标有所不同,虽然体育教学对于残疾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和康复保健有重要作用,但在心理调适、社会融合以及良好生活方式形成更为重要。因此,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目标不是强调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和技术动作的掌握,更要注重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促进残疾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把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残疾学生身心健康作为首要目标,其次是通过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培养残疾学生体育兴趣与意识,从而提高身体素质,培养意志品质。
2.5残疾学生体育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
通过调查了解,贵州省普通高校对残疾学生体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开设专业的体育保健课,由专业教师上课;二是与健全学生共同上课,残疾学生自由选则体育项目,不开设特殊体育课程。前者有较好的针对性,对残疾学生有专门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但必须要有残疾人体育教育与康复的专业人员,目前贵州省普通高校具备条件的还是较少;后者更注重融合教育,教学大纲与计划没有区分,但不能过于强调技能掌握,而是要注重学生体育兴趣与意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残疾学生选课大部选择了体育保健、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棋牌类、健身、瑜珈等活动量相对较小的项目。这也说明贵州省高校目前符合残疾学生运动规律的体育项目还较少,有待进一步开发。
2.6残疾学生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体现了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是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及发展方向,能调节、控制体育课程实施与体育课程目标的完成情况。贵州省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相同,每学期结束都要进行考试,并取得成绩。不同高校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和指标并不相同,大都是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体育参与热情、心理状态、适应能力视为重要部分;总结性评价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考试,其标准明显低于健全学生,评价方式弱化了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指标。这种体育教学评价方式有效的促进了残疾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三观有积极作用。
2.7残疾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因素
调查显示:影响残疾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因素源于六个方面,一是自身身体素质,由于身体存在缺陷,难以进行某些体育活动;二是主观认知,残疾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畏缩、羞涩、逃避的心理,在参与体育活动时难以承受心理上的打击,甚至有心理障碍或者心理扭曲,对体育的功能认识不足,不敢面对困难与挑战;三是课程设置,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对残疾学生的参与有重要的影响,有开设体育保健课或专门针对残疾学生开课程的高校残疾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明显要高;四是运动环境,残疾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其他学生的态度,是否有教师或同学关怀与指导,是否有适合他们锻炼的场所与器材设备等运动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五是教师素质,残疾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关心帮助,教师的个人素质、对残疾学生的认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这对残疾学生的心理有一定影响;六是家庭与社会环境,家庭对残疾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鼓励与支持,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重视与帮助都会影响他们对体育的认识与兴趣,从而影响他们对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3结论与建议
3.1贵州省普通高校将提高残疾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身发展作为主要的体育教学目标,弱化了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提高,符合残疾学生发展特点。3.2贵州省普通高校残疾学生教学条件相对较差,专业人员缺乏,开设体育保健课的高校较少,大部分是跟健康学生共同授课。建议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积极开发符合残疾学生运动规律的体育项目,注重学生体育兴趣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3.3体育教学评价多为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大都没有具体的标准,建议逐步建立过程、形成与总结性评价三种相结合的评价体系。3.4贵州省普通高校大部分残疾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教学活动,同时对体育教学活动满意度较低,主要要因素包括身体素质、主观认知、课程设置、教师素质、运动环境及家庭社会环境影响。建议高校加强残疾学生思想教育,完善体育课程设置,加强体育教师素质,营造良好的残疾学生锻炼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数据中心[EB/OL].
[2]张波,苏玲.四川省高校残疾、体弱学生的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J].徽体育科技,2011,10(5).
[3]武金萍,赵亮.天津市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现状[J].残疾人研究,2016,1.
[4]鞠明海.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对策研究[J].体育教育,2014,2(84).
[5]周丽萍,王达.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0(5).
[6]陈荔,张力为,残障者身体自我的影响因素[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7(4).
作者:朱桂华 常璐艳 荆晓伟 樊玲 单位:贵州理工学院体育教学部
第二篇:高职院校职业体育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摘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开展职业实用性教学课程,这也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突破口。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体育教师和学生仍然对于该课程的了解处于模糊阶段,这也是推进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最大的障碍,课程开设根据专业特点未能更好的体现职业体育特点和岗位要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职业实用性
1前言
教育部在2004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2010年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和突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主旨。2011年相继《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6年3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开始对全国高职院校进行全面评估。2016年12月刘延东副总理发表了《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开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新局面》的讲话,全面总结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十三五”时期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强调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以上文件的出台说明高职院校的发展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刻不容缓。体育教学作为高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改革也在此次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大潮推动下进行的如火如荼。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航空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伴随着学院近几年的蓬勃发展,学院已充分认识到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在体育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并相继设计出多项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论述,能够进一步促进海联学院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也能为当下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站查阅大量职业实用性体育的文献资料。
2.2问卷调查法
对教师进行全部发放,对被调查的学生进行专业性随机发放。教师问卷发放9份,回收9份,有效率达100%。学生问卷发放55份,回收54份,有效问卷50份,双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符合研究的基本要求。
2.3访谈法
根据论文的需求,走访专家和教师,了解实施实用性体育的可行性。
2.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高职院校课程专业分类
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培养航空类相关专业从业者的特色航空类高职院校,学校目前开设的专业有飞行技术、民航空中安全保卫、空中乘务、民航安全技术管理、飞机机电设备维修、民航特种车辆维修、民航运输、航空物流、航空旅游服务、航空会展等。根据各专业职业能力的不同可以将海联学院所开设的专业进行归类,分为以下几类:综合调控类、操作控制类、交往沟通类、安保检查类和站立活动类.
3.2不同职业岗位对身体素质的需求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开展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未来职业需求而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不同职业岗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各不相同,体育课程教学应该在尽可能最大限度提高职业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我们从体育学的视角下,将海联学院所开设的相关专业未来职业岗位对身体素质的需求进行归纳.
3.3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现状
3.3.1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情况根据对海联学院8名体育课程授课教师进行调查,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认知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基本上全部的教师教学目标都侧重于完成教学任务和增强学生体质,分别达到了100%和77.8%,仅有28.6%的教师重点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能力。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大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仍然是为了简单机械的完成任务,没有从专业职业性这一特点出发去进行教学,体育教师对学校职业教育的特点了解的还不够透彻,这点也可以成为未来体育教师培训的重点内容。3.3.2体育教师对职业实用性体育的认知高职院校目前提倡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应该具备独立灵活运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能力,然而目前大多数体育教师的思维还没有转变过来,没有完全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特点,体育教学不能完全符合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需求。根据对海联学院参与授课的8名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其中仅有一名教师研究过相关方面的论文,而完全不了解的教师占到了全部人数的62.5%,由此可见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顺利开展必须要首先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体育教师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能力进行全面培训和提升。3.3.3学生对职业实用性体育的认知职业实用性体育这样一种新式的教学理念,只有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其优点及必要性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对海联学院50名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有64%的学生对于这一概念完全不了解,仅有18%的学生知道这种教学理念。因此体育教师在促进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有必要逐步对学生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理念推广。3.3.4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设置情况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体育课程主要有田径、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太极拳等7门课程,近两年又新增加了体能、形体等2门课程。海联学院的校领导以及相关体育教师已经对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近年来已经逐步的开设相关方面的体育课程,比如体能课、形体等。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在高职院校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有很大的潜在价值,能够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增强学生的职业身体素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水平,也能够促进当下正在进行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4.1.2部分校管理层已经认识到此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经着手进行相关的教学准备工作。但是大部分体育教师和学生仍然对于该课程处于模糊的了解阶段,这也是推进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最大的障碍。4.1.3课程开设根据专业特点未能更好的体现职业体育特点和岗位要求。
4.2建议
4.2.1争取学校管理层对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重视。学校应该给予政策、制度等方面的支持,鼓励体育教师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性教学。4.2.2提升教师水平,引进高学历人才。学校要不断加强对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拓展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他们对于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教学能力。同时大力引进相关高水平、高学历体育人才,进一步丰富学校的体育教师储备。4.2.3加大校企合作。学校通过直接与用人单位合作,最大限度的了解企业对就业者的身体素质需求,将这些需求反馈到体育教学中,促进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更加科学。
参考文献
[1]骆伟,翁惠根.浙江省高职院校“准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趋向性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0):104-108.
[2]丁宗伟.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与未来职业需求的结合[J].南通工学院学院学报,2000,16(4):90-91.
[3]刘瑶,贾雄在.普通高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探讨[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2.
[4]郭玉军,刘志哲,王巧峰.实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是中专卫校体育改革的切入点[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0):43-44.
[5]翁惠根,庞正志.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整体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134-137.
[6]单小东.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研究[J].科技教育,2008(33):141.
[7]陈捷.高职特色体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9(4):34-35.
[8]茹佳佳.高等医学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开发[D].河南师范大学,2011.
作者:曹玉琳 陈明胡 春梅 单位: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军体教研室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设计的影响因素
摘要:从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学习观等方面对建构主义进行相关理论分析;指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设计中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学理念与模式发展相对滞后、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规划、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优化等;提出了前期分析和学习环境设计等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设计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体育教学;影响因素;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欧美国家发展和传播而来的,并在20世纪90年代得以在全球推广和发展,其充分借鉴和融合了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布鲁纳的发现与探究式学习理论及加涅的学习层次思想等多种教育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想,认为知识并非纯客观的过程,是由学生自主构建的,而非教师强制灌输传播的,且知识是在与外部教学环境、师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而不是独立发展的。建构主义理论最大的特点是转变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转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契合了现代教育改革的新趋势,而高校体育教学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创新变革的紧迫性,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分析影响教学模式设计的主要因素,并给出有效应对策略,不仅能够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发展,而且还将显著提升其教育效果。
1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分析
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融合教育与学习的综合性理论内容,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育模式,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指出知识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构建完成的,而非教师单向的“灌输式”教育,且知识的传播与学习,与教育环境、教育方式、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等多种因素均有密切关联性,而不是独立传授和学习的过程,从整体上分析,建构主义理论融合了知识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等各种教学思想和观念,契合了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和趋势,是一种应用性较强的理论内容。
1.1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并非客观内容的一种外在表征,其本质上是客观问题的一种假设或解释,但是并不代表这一解释和假说就是最终确立的唯一答案,社会的进步、认知架构的发展,使得知识内容并不能涵盖世界万物的运行规律,不可能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知识与方法。在面对特定问题时,知识被赋予了情境性,要结合当下问题进行具体加工创造,并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是不同的学习者对于同种知识的认知仍然可能存在差异。真正的知识学习是基于固有经验构建起来的,根源于特定的情景和问题,使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非绝对真理,随着认知能力、知识经验的发展,以往知识内容将不断被更正、修正,由此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1.2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固有知识体系和经验,而不是一味的灌输和传播新知识,要以学生以往知识经验为基点进行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在原有知识架构上主动构建新知识,由此,教学不再是单向的传递过程,而是知识的重新审视、组织、转化,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主导者、传递者,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性,深化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知识体系和知识经验,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教学,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新生知识的构建和创造。
1.3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种具有主观意识的主动“构造”过程,学习过程不再是教师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和理解的过程,而是由学生依据以往知识经验,在教师的引导,合作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料进行积极性、主动性的知识构建与创造,是对外部知识的一种主动识别、加工和转化。而且,学习不是固有知识经验与新生知识的累积过程,而是两者融合、彼此作用和重构的过程,学习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摄入、提取、存储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作用下形成的主动认知和建构,学习质量的高低不再取决于教师传授内容的记忆与背诵,而是源于对知识内容、性质、规律的内在认知和反映状态。
2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设计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2.1教学理念与模式发展相对滞后
现代教育改革驱动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化发展并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主要着力点,高校体育教学应该顺应新时代的变革要求,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在强化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但就当前教学现状来看,高校体育教学仍然沿袭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并未得到真正改变,甚至存在日趋严重的状态,教学过程中违背了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发展理念,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被严重忽视,自主性和创造性更是得不到有效发挥,严重制约了体育知识架构的构建和延伸发展,并最终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效果。
2.2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规划
高校体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化、复杂化的过程,其内含的教学内容丰富而繁杂,如若不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性进行统一规划,并制定成详细、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影响实际教学效果,一方面,如若缺失系统化的教学规划,将给体育教师创造更多的灵活性,无监管的状态下,教师的主导性地位更为凸显,而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体育教学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因为体育教学的自身特性,体育实践性内容日趋增多,且竞技性和对抗性体育活动居多,这样虽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但是会极大的压缩理论教学课时,系统理论知识的长期缺失,会直接导致学生对于体育技能认知和把握的不足,最终也将影响教学效果。
2.3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优化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优秀教师队伍的支撑,教师队伍是高校体育教学得以顺利开展,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升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因为长期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较为落后,而且现有教师队伍中,男女教师配备比、职称结构、知识背景及学历层次存在较大差异性,整体趋向低层次发展,无法适应教育发展新要求,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其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详细掌握教学设计的内容框架、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由此才能够支撑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
3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设计的有效策略
3.1前期分析
前期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其主要是针对高校体育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目标、内容、环境等进行的综合性分析,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分析可知,传统的“学习目标”已经被“意义建构”所替代,但这并不意味着无需进行学习目标分析,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逻辑体系的前提下,可根据学习内容的关联性,勾画出总体目标与子目标的结构图,罗列出体育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进而确定体育教学的结构、深度与广度,也即教什么与学什么;而学习者分析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高校体育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学模式设计中应该重点分析学习者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及学习接受能力,以及对体育的认知态度,由此确定教学的内容体系。
3.2学习环境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环境是融合教师、学生及教学媒体等各个要素的综合性教学体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开城指出:“教学环境是一种能够为知识构建提供有效支撑的各类资源的融合体”,教学环境设计应该涵盖信息资源、教师队伍、认知工具、任务情景等软硬件资源,这其中信息资源不再是教师传播知识过程中独立的教学信息,而是融于教学情景之中,由教师创造性的应用到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也即“任务情景”,而教学媒体也由教师的“灌输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和认知资源”。任务情景设计,根据体育教学需求,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任务情景,要尽力结合体育在生产生活,以便让学生深入感知体育在其中的具体作用,并促使其发散思维、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解决运动健康问题;多媒体环境设计,多媒体融合了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功能,能够创设更为真实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对体育运动形成更直观、形象的感知认识,从而驱动其进行自主学习,达到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目的。
4结束语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知识与学习的理论,主张学习是在原有知识架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的知识构建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各方面因素的交互性,这对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和指导意义,建构主义这一教育理念的引入,将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手段的变更,但这也需要以科学、完善的教学模式设计为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罗江波.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3):75-77.
[2]龙罡.影响普通高校田径教学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3]代春敏.体育俱乐部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影响与对策[J].才智,2014(25):232-234.
[4]范丽萍.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及改进对策[J].才智,2012(29):256-257.
作者:申明 单位: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第四篇:高校体育教学的俱乐部重构研究
摘要:为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公共体育教学的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研究高校体育俱乐部学模式及发展现状,分析影响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因素,提出完善教学内容,建立监督体系等建议与对策,更新高校俱乐部教学理念,探索符合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推进教育改革,促进高校体育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课程模式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将现代的教学理念跟教学方法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打破了原有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对体育教学时间和空间利用率低和评价制度刻板等现状,以高校体育的“多元化”功能为目的,以健康教育、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真正的将高校体育课堂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在一起。该模式自引入以来,理论研究领域较多,实证研究较少,许多高校并没有结合各自实际情况进行实施,严重影响了该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与开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的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俱乐部的运营机制、概念、背景,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探究符合中国化的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学俱乐部在我国高校发展契机
2002年教育部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高校体育都在寻找适合自己学校的体育课程模式。2004年,国家颁布《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其中将体育场所的建立与体育设备的完善统一起来,这一文件的颁布是保证体育课、课外活动、运动队训练、体育竞赛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这些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是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的前提条件与重要保证。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自1994年引入中国以来,率先在深圳大学,浙江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相继开展,体育课取得可喜成绩。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改革宗旨就是确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思想,是把学生培养成有健身意识,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终生锻炼习惯,这与体育教学俱乐部理念相吻合。体育教学俱乐部随着体育目标更新,体育课程不断深入改革,是国际发展新趋势的模式。
2.2体育教学俱乐部在我国高校发展现状
目前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在实施中有些领导认识不足,学生对体育俱乐部文化缺乏,项目选择受限,场地器材匮乏,经费不足影响了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学习。加上教学目标定位不清,大纲太细化,课程评价体系滞后,方法简单,考核监督体系不健全等因素也制约了俱乐部开展。随着教育改革,有些高校在原有的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上发展和创新,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不断完善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使体育教学俱乐部课程向个性化、乐趣化、综合性、完整性等方向发展,实现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但一直没有形成标准化、可推广的模式是目前遇到的大问题。
2.3重构高校弹性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
对现有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成功经验,吸收国外的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优点,防止在实施过程中生搬硬套国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模式与经验,避免拿来主义,以“终生体育”、“健康第一”为目标,解决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本着系统、整体、综合的设计原则,从决策机制、管理机制、运作方式、教学机制四个方面塑造动态的课程模式,重构弹性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2.3.1弹性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决策机制(1)经费是影响俱乐部开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单靠学校、政府拨款的单一模式已经不能保证项目的正常开展。体育教学俱乐部在依靠政府拨款的前提下,还要争取社会赞助、体育发展基金等渠道筹集费用,保障俱乐部开展所需经费。(2)场地、器材、师资也是开展体育俱乐部的影响因素。高校尽可能的建造与购买足球场地与器材,没有条件的单位需因地制宜,发挥“一馆多用”“一物多用”“一场多用”的三自主方法,解决场地、器材所需。还要完善师资结构,加强师资的培训培养,并结合外聘师资政策,确保体育教学俱乐部有效开展。2.3.2弹性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管理机制体育教学俱乐部,仅仅依靠学校的体育部门去管理,很难解决各方面的问题,需要学校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参与。首先要建立《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管理条例》,做好岗位职责划分,做到齐抓共管。还要依靠学生自管自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好弹性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管理目标,完善岗位职责负责人的激励与约束政策,加强人才管理并实行体育教学俱乐部五级管理形式。2.3.3弹性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学机制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鼓励大学生掌握1到2项运动技能,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及运动乐趣,为终生体育打下基础。依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设置课程目标。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目标应包括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最终实现“我要锻炼”、“我会锻炼”的过程转变。在组织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层次化分组、打破年级班级,自主选择内容、课程、教师。学生的课程考核可实行多维评价,从出勤、态度、创新能力、自评、互评、进步幅度等多方面进行终测,各项设置权重系数,达到科学的评价体系。2.3.4弹性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运作方式通过大学公共俱乐部将课内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起来,首先实施教学的“三自主”,学生可以自己去选择上课项目、教师以及上课时间。其次实施教学的“三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上和课外的互动以及现场和网络的交流互动。再次实施教学的“三自治”:学生通过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来进行自治的体育活动。最后实施“三开放”: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开放,空间开放以及资源的开放。将这三种模式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大学生体育课程培养的目的。在实施的过程中设定基础培训站(理论与方法培训)、技能活动站(口试、笔试)以及技能评价站,学生在进入新站或者选择新内容之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先进入基础站,或直接进入技能活动站,自行选择内容。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在各个站点进行指导、考核。整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程序,学生在学习新内容后,根据考核结果将再次分层,选择继续提高,还是对原内容继续学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体育教学俱乐部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对深化改革具有积极作用。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领导重视不足、经费、师资、场地、器材等问题,影响了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发展。3.1.2俱乐部模式涉及部门广,单一的体育部门没法解决方方面面问题。在课程考核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可推行的模式,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3.2建议
3.2.1建立体育教学俱乐部文化,加强领导重视与支持,划分岗位职责与规章制度,加大经费投入。3.2.2实行“三自主”、“三互动”、“三自治”、“三开放”路径,设置培训站,优化俱乐部运作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自由和开放的选择模式,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意识。
参考文献
[1]周云飞,陈东岗,刘建平.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实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4):86-89.
[2]张铁明.高校体育俱乐部社会化发展趋势[J].体育文化导科,2003(7):48-49.
[3]刘志敏.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概念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7(8):55-57.
[4]付革.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J].四川体育科学,2006(3):110.
[5]刘志敏,丁振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新体系的构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探索[J].体育与科学,2008(3):82-86.
[6]雷继红,贾进社.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3):109-111.
作者:问绍飞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