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突出心理问题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突出心理问题的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突出心理问题的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突出心理问题适应性障碍表现为环境不适、人际交往障碍和学习方面的不适,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焦虑和抑郁。建议:可以通过及时的沟通;对不同学生开展针对性体育锻炼;开展积极性的体育活动;通过体育理论课进行健康的心理知识教育。帮助大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健康生活。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体育活动

1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分类和原因

1.1适应障碍类

良好的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大学生从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走入大学的校园,面对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突然改变会产生不适应的情况[1]。相关调查显示,有80%的大学生在面临新环境、新模式时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存在陌生感,心理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适应能力较弱的学生会需要较长的时间调整适应,如果不能很好的适应长此已久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1.1.1环境不适

环境的改变是大学生面临的最困难的挑战,绝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的身边,独自一人外出求学生活。许多学生面临着气候环境、饮食习惯、地域文化等巨大的变化。在面临突然改变的生活环境时,许多学生会产生适应困难的症状,无法适应寝室生活、气候环境、饮食、不同的地域文化,从而引发大学生产生焦虑、孤独甚至产生心理阴影。

1.1.2人际交往障碍

现阶段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现在的大学生与他人团结合作的精神有所欠缺,不善于与他人交往沟通,在处理问题上也存在一些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等现象。在遇到交际的问题时,大学生无法通过正确的沟通方式、理性的思维去解决,长此已久就会产生偏激、不愿与他人交往、孤僻、封闭自己等行为,导致在集体活动中无法融入集体使自己处于集体之外,严重的影响大学的心理健康。

1.1.3学习不适

相较于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方式,大学阶段的学习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没有了老师的敦促、家长的监督,学习上更多的倾向于自主性学习,学习环境比较宽松,由于缺少了老师与家长的双重推动,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被动性凸显出来,加之大学中人才汇聚,学习压力与竞争性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增加,往往使大学生产生不适与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找不到学习目标,在课余时间无法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当考试临近时会表现出紧张迷茫、焦虑、自卑、厌学、情绪躁动、失眠,精神不振等症状。如果不能给予这些大学生正确的指导与干预,这些心理问题会对身心健康带来很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发展为心理疾病。

1.2情绪障碍类

情绪障碍是由于种种压力因素而产生抑郁、焦虑、悲观、无助感的心理体验,按心理方面出现症状来分可以分为自卑、焦虑、抑郁、强迫症等方面。根据相关调查,全国范围内抽查12.6万名大学生的结果表明,20.13%的学生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2]。现阶段的大学生个体心理发展还未达到完全成熟的水平,对于情绪的管理与控制能力较差,很容易造成情绪的不稳定,加之在面对种种压力时大学生很容易受到情绪障碍的困扰,继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1.2.1自卑

自卑是指人言谈举止所表现出来的忧郁孤僻、自我封闭、拘谨避让、不敢抛头露面的现象。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是无法正确自我评价,无法正确和清楚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产生认知偏差,对自我的怀疑是产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因素。自卑心理多出现在家庭贫困,比较偏远地区家庭的学生身上,自身条件与周围其他同学的强烈对比更加凸显了自己的不足,错误的轻视自己,加之周围同学可能出现的嘲笑,自卑心理油然而生。

1.2.2焦虑

焦虑是指内心感受压力、冲突与矛盾而紧张,致使心情不能放松、不能平衡的一种非健康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压抑、烦躁、不满、易怒、冲动、非理性等情绪或言行[3]。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是产生压力继而导致焦虑心理出现的主要原因,大学生主要受学业问题、就业问题、爱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影响。学业繁重带来的压力在大学生群体中比较普遍,会使学生产生学习无力感,在面对考试时常常产生考试焦虑症状,害怕不及格而恐惧考试,产生焦虑心理。而就业压力一般出现在临近毕业阶段的学生中,能否找到称心的工作是这个阶段学生关心的重点,然而大多数学生错误的估计了社会就业现状,把自己的就业前景想象的过分美好,与社会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这种落差感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焦虑心理。恋爱问题也是大学生不可避免的问题,在情感处理能力不成熟的阶段,大学生很容易在恋爱情感问题上出现分歧,并受此困扰继而导致焦虑心理的出现。同时,多数学生交流能力的欠缺也导致其在交流时出现困难,从而恐惧人际交往,出现焦虑心理。

1.2.3抑郁

抑郁是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等情绪体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报告中称:在年满20岁的成年人口中,忧郁症患者正以每年11.3%的速度增加[4]。高校大学生因学习、生活、就业等压力,恋爱、心理不平衡等原因,导致抑郁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抑郁症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疾病,严重者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无法适应社会。导致抑郁症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如果不加以预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十分严重。

2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积极影响

2.1调节情绪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的指标[5]。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在学习的压力、交往压力、就业压力。由于种种的压力,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可以有效地调节不良情绪及精神紧张在运动后会产生愉悦、舒畅的感觉。特别是大学生参与自己所喜爱的体育运动时会产生满足感,从体育运动中获得快乐,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2.2培养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质,基本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等要素[6]。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靠后天的培养,个人的经历磨练出来的。体育活动是身心活动的过程,持之以恒、超越自我,也是克服困难和培养意志品质的过程,无法克服懒惰,不能坚持,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高校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还可以让他们勇于直面挫折,挑战自我,增强自信心。

2.3改善人际关系

体育活动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7]。在运动场上,参与者没有等级之分,没有身份之分,公平友好的竞技在运动的过程中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尤其是集体比赛的项目,大家都有着共同的目标,这就需要良好的沟通、默契的配合,最终取得比赛的胜利,因此,这个过程有利于每位参与者和间接参与者对自己形成一个较为客观的自我认识,在体育中结交朋友,改善人际关系,并把这种能力带到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2.4塑造人格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并拥有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领域,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有利于人格的显示和发展。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为学生人格向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条件[8]。体育课采用的选修模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选择,在运动中表现更为积极主动,学生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现。

3高校体育调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3.1加强沟通,及时引导

体育课因其开放式的教学使得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这时就要发挥体育教育育身与育心紧密结合的特性,及时进行沟通并加以引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改善心理问题防止心理问题的加重。

3.2高效教学,带动参与

在我国传统教育背景下,很多地区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不够,导致大学阶段很多学生缺乏体育学习热情,缺乏体育参与基础,体育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高教学能力,创造有效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提高课堂的活跃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养成自觉体育锻炼的习惯,在体育活动中增强自信,养成积极乐观的性格。教师也可以通过游戏和竞赛的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加趣味性,同时保证学生的运动量和强度。

3.3培养心理健康知识

体育教育要以实践活动为主,理论教育为辅,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因此,开展体育理论课是必不可少的。理论知识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体育锻炼给身心健康带来的积极影响,明确心理健康标准,学会自我调整心理状态,学会通过体育锻炼预防与改善心理问题,倡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3.4开展多样课外体育活动

开展体育教学虽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只依靠体育课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开展丰富多样性的课余体育活动也可以引导学生在业余时间也能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例如开展不同项目的体育比赛、组织各项目的体育社团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选择性。闲暇时间也可以保证参加体育活动,在进行锻炼的同时,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良好的影响。

3.5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活动

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心理状态存在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课程,能够有效的缓解学生心理问题。大一、大二学生初入校园,对学习生活环境没有完全适应,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当地的气候环境开展特色的体育课程,加快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三的学生已适应大学生活,但在学习生活的压力较大,不能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时,更多的开展团队项目、团队竞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管控自己的情绪,学他人合作的精神。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中,增加体育活动的困难度,使大学生在面临困难时不畏惧,依然能够勇敢地去尝试面对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申伟.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分析[J/OL].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08):99-101[2017-12-24].

[2]徐献红.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师,2006(05):97-98.

[3]祁海辉.浅谈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9,23(02):90-92.

[4]范素萍,胡兵,李德仙.体育锻炼对改善学生不良心理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03):94-96.

[5]张勇,宋旭,李彦.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四川体育科学,2005(01):37-39.

[6]白宗清.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2):251.

[7]朱林,李健.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体育科学研究,2002(03):43-46.

作者:暴天阳 吴孟超 于韬 苏庆富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