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谈听障学生适应性体育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谈听障学生适应性体育教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谈听障学生适应性体育教育

【摘要】适应性体育教育对残疾学生自身的功能恢复、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适应性体育教育在听障学校得到一定的开展。本文通过对听障学生的认知特征、心理特征和体育运动特征的分析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听障学生的适应性体育教育策略,以期促进听障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听障学生;适应性体育;体育教育

听障儿童的听觉器官受到损伤,不仅会导致身体活动出现动作灵活性降低、平衡感减弱、协调性下降等多方面障碍,还易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现象,使听障学生的运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受到了较大阻碍。适应性体育是指根据个体身体和运动特殊需要而进行适应性调整的体育活动[1]。适应性体育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干预手段,对听障学生自身的功能恢复、人格完善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等方面都有着促进的作用。本文通过适应性体育概念的诠释和对听障学生认知、心理以及运动特征多方面的分析探究,提出听障学生的适应性体育教育策略,供听障学校体育教师在实践中参考和研究。

一、适应性体育教育的内涵

本文中适应性体育教育是指通过调整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环境或教育资源等,以满足特殊人群的不同运动需求。它与传统特殊体育教育的区别主要在于“适应性”,即更多地强调个体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享受体育教育权利的同时,帮助特殊儿童习得动作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适应性体育教育应以满足特殊学生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运动与康复相结合为手段,以提高特殊儿童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2]。适应性体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六个方面:精细动作、大动作、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会能力以及心理发展。其中大动作主要包括走、跑、跳、投掷和平衡等;认知发展可分为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抽象等能力的发展;心理发展包含情绪、兴趣的发展、人格培养和道德观念等。

二、听障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对运动的影响

听障人群由于听觉器官和前庭感受器受损,在平衡、协调、灵敏和控制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3]。听障学生的感知觉能力弱于普通学生,感知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能力较差,运动协调能力也相对薄弱,这些身心发展特点都对其体育运动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听障学生的认知特征及对运动的影响在感知觉方面,因听觉受损,听障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受到影响,难以保证信息加工的完整性和精准性。研究表明听障学生擅长发挥其视觉、动觉和触觉的优势来观察运动技术的外部特征,进行辨识、模仿,以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4]。在注意力方面,听障儿童在学龄期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这一特征决定了他们在体育运动中对新颖事物有较高兴趣。因为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极少,他们更喜欢在自身群体间互动。听障学生对篮球等集体球类运动项目以及接力跑这类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体育运动具有较浓兴趣。此外,听障学生注意稳定性比健听学生弱,容易被鲜明的色彩、有趣的画面以及突然出现的事物吸引。在记忆方面,听障学生大脑中存留的视觉、触觉和运动觉表象多于听觉表象,对直观形象的记忆能力较强,但对语言材料的记忆能力较弱,一般采用机械记忆的方式,较少对材料加工进行意义记忆。其形象记忆占优势地位,运动中对技术动作的直观识记能力强,善于动作的模仿记忆。

(二)听障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对运动的影响听障学生因为自身生理缺陷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内心敏感、脆弱。他们社会适应能力弱,主要归因于其言语障碍导致的交流困难、知识面窄等,导致社会交往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他们内心迫切地渴望被理解和交流,当这种需求长期被忽略或是得不到满足时,易有较明显的固执、缺乏自信、冲动和爱发脾气等表现。由于较少与外界接触,参与团体体育项目成为听障学生促进人际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体育运动形式。

三、听障学生的适应性体育教育策略

(一)重视补偿训练,提高听障学生运动技能《聋校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体育课标》)强调通过相关的平衡、协调练习,促进听障学生的功能补偿,为听障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可利用体操凳指导低年级学段听障学生进行凳上爬行、转体、慢跑和跳下等专门性运动康复,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斗鸡平衡、转身扶棒、双人背靠背下蹲后起立等康复性游戏。中年级学段适合开展“抱头闭目单足站立”练习来发展平衡能力,做连续钻、跳训练提高灵敏性和反应能力。高年级学段的补偿训练应注重力量、速度、耐力、灵敏以及柔韧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强健体魄,不断提高运动技能。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培养听障学生有意注意培养听障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高度集中注意力于课堂学习中,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要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听障学生有意注意。一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如教师可以在篮球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优秀运动员动作视频或者比赛视频,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动作特征,加深理解与记忆。二是运用自主学习教学法。如在球类教学中,教师讲解技术要领并示范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练习后各组分别展示自学成果,教师做集体点评与纠错。三是运用情境教学法。如教师可以将立定跳远教学分为:小青蛙过河、小青蛙跳荷叶以及小青蛙捉害虫三个情境展开练习。四是运用游戏法或比赛法。根据听障学生不同生理阶段的外部动机和内在兴趣,以游戏的形式来设计、整合和组织体育动作技能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掌握运动技术[5]。

(三)强化理论教学,促进听障学生语言发展听障学生语言发展的迟缓影响其直接和间接经验的获得,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能力弱,因此难以理解和掌握较为复杂的体育理论知识。以《体育课标》为规范,体育理论教学内容应包括体育运动知识、基本运动康复保健知识和方法,以及基本的安全运动知识和方法等。学习能力较弱的听障学生应能够简单表达出动作名称;了解课堂常规,认真完成广播操;能正确地使用体育器材等。学习能力一般的听障学生应能够了解一些奥林匹克运动的知识,知道快速跑、立定跳远、俯卧撑等动作名称的含义和特征;知道不在雾霾天和雨雪天进行户外锻炼;掌握简单的止血方法等。学习能力较强的听障学生应了解运动项目的知识、常见种类和数量;知道肌肉、骨骼、关节的简单知识,了解青春期的体育锻炼特点;学会一些运动损伤的预防及简易处理方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知识点,强化记忆的同时促进学生口语发展。

(四)促进合作交流,提高听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课标》要求,关注听障学生体育诉求和需要,保障听障学生体育权利,提高听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当前聋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体育活动中教师应利用集体活动增加听障学生之间直接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增进友谊,提高他们对集体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体育游戏或比赛,强化听障学生的人际交往,体验合作与竞争,理解并遵守规则,培养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在合作学习中促进生生间、师生间的交流沟通,使听障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悦纳自我与他人,从而提高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增强社会交往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五)渗透育人功能,培养听障学生心理品质体育活动中教师应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加强师生间和学生间交流合作,使学生友好相处并乐于帮助同学。在足、篮、排球教学中采用教学比赛的形式,指导听障学生集体战术配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体育比赛中树立听障学生的规则意识,形成公平、友爱、尊重等体育道德。比赛失利或游戏失败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自我激励等方法来控制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不气馁、不讽刺对方,正确看待胜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比如肩肘倒立教学中,学生经过多次练习仍不成功,教师可以讲述自己经过反复练习后找到窍门的经历,引导学生积极应对挫折,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为听障学生提供适合的体育教育是提高其身体素质、形成终身体育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帮助其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需要体育教师立足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从适应性出发,不断探索、研究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江铁成.高职院校特殊群体适应性体育运动设计[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10):94-95.

[2]王玮.自闭症儿童适应性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6(7):69-71.

[3]王晓燕,康淑琛,王蔚.听障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运动协调能力的比较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5(20):30-34.

[4]王之春,付明萍,李永乐,等.听障学生体育运动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30(1):60-62.

[5]孟育峰.游戏化体育教学在聋校的运用[J].现代特殊教育,2016(1):53-54.

作者:谢祎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聋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