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农村学校体育保健课程开放式教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体育保健作为一门研究体育运动与健康教育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利用体育运动知识和医疗保健技术,对运动员进行运动指导和医护监督,以保障运动安全、增强身体素质以及提高运动技能。开展体育保健开放式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能力,养成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思想精神。农村体育教学作为我国现代化体育教育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如何开展农村体育保健课程开放式教学研究,值得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朱家新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发行的《新时期农村体育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一书,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就新时期农村体育建设情况与发展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其内容为农村体育保健课程开放式教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新时期农村体育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分为理论研究篇和实证研究篇,共十三章内容。该书以农村居民健康安全和体育教育为切入点,在理论部分介绍了农村体育的基本特征、发展分析、管理研究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体育建设,并深入分析和谐社会下农村体育的发展情况。在实证部分,作者以福建沿海农村体育调查情况为实例,对农村体育建设、管理及消费的实际情况进行阐述,同时根据不同的人口结构展开生活现状与比较研究,探讨理论分析与实际情况的差异性。最后,该书还针对福建省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形势提出了部分建设性意见,对于指导农村体育发展研究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农村体育保健课程的发展现状一是实验设备不足。受传统思维影响,农村人民对于如何维护身体健康缺乏科学认知,难以区分体育锻炼与体育保健之间的差异,也忽视了体育保健的重要性。因此相关部门给农村学校体育保健课程提供的建设资金较少,导致相关设备不足以支撑实验教学研究,体育保健课程在农村学校得不到有效发展。二是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学校的体育保健课程往往由体育课教师兼任,他们虽然具备专业的体育教学背景,对体育保健课程有所涉猎,但缺乏系统性学习,专业化水平和知识储备量有限,无法给学生专业课程指导,有碍于进一步的开放式教学研究。三是教学方式单一。由于教学环境、设备资源、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学校体育保健课程的实验教学主要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首先对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进行统一讲解,但是大量的讲解过程会造成学生实验操作时间过短,难以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大打折扣,实验教学质量也会逐渐降低。体育保健开放式教学的重要性体育保健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保障理论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然而,传统的体育保健教学过于注重理论课程,实验教学课时少,且缺乏探究性、创意性实验,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体育保健知识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开放式教学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展开,教师作为引导者主要负责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和充足的发展空间,以激发学生对体育保健课程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开放式教学极为注重实验课程教学,致力于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此外,体育保健与身心素质密不可分,体育保健开放式教学能够更好地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体育保健课程。
农村体育保健开放式教学建设第一,加强实验设施建设。体育教师和体育管理部门可采取杂志专栏、学校公告、校园广播等多种传播形式大力宣传体育保健教育,提高全校师生体育保健意识,让学校领导认识到体育保健课程的重要性,进而加大对体育保健课程教学资金的投入,配齐体育保健实验课程的相关设备、器材,以保障体育保健开放式教学的顺利开展。第二,提高教师团队水平。农村地区相关部门应当合理安排区域内所有学校的在职体育教师定期开展体育保健专业培训,不断增强自身体育保健教学能力,丰富专业知识内涵。与此同时,农村学校应该大力引进体育保健专业人才,既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教育,还能与校内教师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非常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三,丰富实验教学形式。首先,开放式实验教学可以引入台阶实验、心肺功能检测等与医学基础知识相关的实验,其原理、操作都较为简易,有助于使学生快速理解并参与其中。其次,在实验时间充足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应用性强的综合性实验,用于考察学生应对复杂问题时的分析、处理方法,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最后,教师指定部分主题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创新实验以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同时让他们学以致用、积累科研创新经验,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农村学校体育保健课程开放式教学能够强化体育保健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而有效促进体育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新时期农村体育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一书内容丰富、详略得当,是一部优秀的农村体育发展研究学习书籍。
作者:龙志强 单位:梧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