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武术与中小学体育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重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武术兵道运动项目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武术兵道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交融于一体,顺应了国家政策的导向,以武术兵道为主题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来构建良好的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以期促进中国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加快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体育强国、促进健康中国行动的步伐提供原动力。
【关键词】武术兵道;体育文化;中小学;健康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传统武术文化,积极开展武术兵道项目的普及和推广工作,力争将武术兵道项目打造成具备“显著中国文化特征”“易学易练易比赛”“时尚与传统有机结合”“深受青少年喜爱与推崇”等几方面特点的优秀竞技体育项目,应中小学时期对青少年进行武术教育,同时2019年8月国务院颁布〔2019〕40号《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文件也对国内中小学体育事业的发展给予了重大指导方向。
1武术兵道的发展历程
1.1历史上的武术兵道
武术兵道项目虽是近代产生,但追溯其历史脉络,可至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兵道运动特点主要反映在军事性的对抗活动和体育性的对抗活动。(1)兴盛期。春秋战国至汉代初期。这时期是武勇至上,尚武之风兴盛,以民间军事性的对抗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最明显的标志则是使用真剑的击剑比试。《庄子·说剑》记载:“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从不计对方伤亡,可见当时对抗使用的是真剑。用真剑比赛一直沿用到汉代初年。这一时间段可确定为军用对抗性兵道运动的起源点。(2)发展期。兵道运动由军事格杀对抗的击剑文化进入到一种文明的体育对抗形式,由粗野向文明转化。至汉末,剑客们间的击剑开始使用木剑和竹枝等代用品进行比赛,史料记载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是曹丕与邓展两人用甘蔗代替剑进行击剑对决。此一时期可以定义为兵道运动成为体育运动的最早起源时期。(3)衰落期。汉代以后由于剑刃太薄易折,退出了军事领域,剑术不再为军事家们所重视,汉代佩剑之风到了晋朝只有佩剑的虚名,失去了防身自卫的作用,竞技比赛随之而消失。
1.2近现代兵道发展
(1)兵道运动的产生。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击剑、日本剑道的引入,在西为中用思想的指引下,把西方体育的竞赛形式与中国武术的刀剑等兵道类的技术方法相结合,构成了具有竞技体育性的新型兵道器对抗性运动,最早称这种形式的运动为“击剑”,后因名字与西方击剑运动雷同,改为“短兵运动”,2021年又更名为武术兵道(短兵)。1928年当时国民政府属下的中央国术馆首次把短兵运动列为武术课程之一,并定为国术国考内容,这一时间段为近代兵道运动的产生时间。(2)近现代兵道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时间内,兵道运动开开停停,活动情况见表1。
2兵道运动的独特优越性
2.1德育价值
武术兵道注重武德教育、武德修养。武德是习武者的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人每天拿起兵器就要想到这是一个有强烈中国文化特征的运动项目,要把武德的修行、修为、礼仪、礼貌贯穿在每天的训练中,有了远大理想的激励、武德的保障、精湛技术的支撑,才能修炼为一个真正的武者,才能在新时代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武术人的历史使命。
2.2智育价值
智育关系到一个人的心智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极为重要,是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育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智力和知识支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开始意识到只有保持良好的体质和健康的体魄才能让大脑思维更加活跃。而武术兵道属于持械对抗类运动项目,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反应能力。
2.3体育价值
兵道运动是比拼心智和能力的对抗性运动,需要人精神的高度集中,在局势不断变化的状况下展开进攻防御对抗,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快速的反应。在进行武术兵道运动的练习中,使用科学化的训练和练习,能够有效增强个人的力量、柔韧、敏捷和速度等人体综合素质,从而调节人体脏器功能,增强随机应变的能力,进而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同时,经常练习兵道的进攻防御技能,还可以提高练习者的防身自卫能力。
2.4美育价值
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中国武术是力与美的展现,更是文化与艺术的高度融合。而武术兵道就蕴含了很多美学特征,是历经几千年发展创造而来的,在套路的演练和攻防格斗当中尽显智慧、精神与力量。
2.5劳育价值
劳动一般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练习武术兵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和毅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身体素质提高、体力劳动的过程,同时也是思考和学习、脑力劳动的过程。因此,武术兵道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在练习兵道运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锻炼和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3中小学体育建设引入兵道运动的重要意义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反映我国教育事业进程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学生身心素养重塑的必然路径。目前学校体育相对于整个教育事业来说仍是一个薄弱环节,这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基于上述,在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大背景要求下,以武术兵道为主题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来构建良好的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以促进中国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加快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体育强国、促进健康中国行动的步伐提供原动力。
3.1武术兵道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建设特色校园体育文化。武术兵道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宣扬。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兵道蕴含的求真务实、努力拼搏以及和谐统一等人文精神交织于师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如自古礼中“拱手礼”“作揖礼”演变而来的兵礼,不仅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更是对人们道德行为的规范。广大师生在习练之中,也是在认识、了解、学习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长此以往,顺其自然便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3.2武术兵道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增强民族认同感。武术兵道对于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受兵道中天人合一以及知行合一等思想哲理的影响,学生们更容易体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道理,使他们拥有更好的行为习惯、精神面貌、课外活动以及学习氛围等,从而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此外,校园中师生共同参与兵道活动,并长期处于优秀民族文化结晶的熏陶下,无形中便会增强师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3武术兵道更加契合体育教育要求
武术兵道活动能够不断丰富校园体育教学资源,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小学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也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武术兵道兼具民族性、健身性、群众性以及娱乐性等特点,完美契合了学校体育教育以及基础教育的要求,从而能够更好地丰富校园教学资源,促进教育改革的进行。此外,武术兵道中“争而不斗”的思想正是解决当下新时代学生缺失的进取精神的理论引导,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综合发展。
4结语
在体育强国、健康中国行动大背景下,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势在必行。武术兵道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交融于一体,顺应了国家政策的导向,为武术兵道长远发展提供了生存空间,更是形成中国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石。此外,其又可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充分展示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促进校园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培养新时代学生的进取精神。
参考文献
[1]麻晨俊,高亮.中央国术馆武术教育考述[J].体育文化导刊,2019,(8):105-110.
[2]刘文武,徐伟.武术专业技术教育改革:探索与思考[J].体育科学,2020,40,(7):72-78.
[3]梁勤超,高鹏飞,李源.学校武术教育技击本质的回归[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7):44-49.
[4]王巍堡,杨豆豆,康涛.论传统武术教育中的文化冲突[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1,(6):70-74.
[5]彭国强,杨建营.学校武术教育研究反思与发展方向寻绎[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47,(6):90-96.
[6]张建东,王晓晨.武术技术文化价值彰显条件的教育人类学寻绎[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1,(4):76-79.
[7]刘文武.以武术专业技术教育改革促武术教育体系改革[J].体育科学,2020,40,(12):83-93.
[8]柴广新,孙有平,杨建营.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新思想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4):59-66.
[9]彭鹏,尹碧昌,郑锋.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审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12):46-51.
作者:徐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