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近代女子学校体育教育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近代女子学校体育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近代女子学校体育教育研究

1近代女子学校体育

1.1教会学校中的女子体育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大量涌入中,除传教外,还开办教育,其中也包括教会女学。教会女学不仅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女子教育传统,也使我国女子学校体育得以萌芽。在早期教会学校并没有正式的体育课,只是一些学习之余的身体活动。直到1890年,“由天主教耶稣会主办的上海崇德女校(前身是经言小学)1890年以后增设了算术、历史、地理、博物、体育和音乐”。教会女校体育教育才正式形成,明显要早于我国1903年学校体育制度的形成。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前,在一个世纪的历程中,教会和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设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会女子学校教育体系。在稚童时期,教会学校一般通过户内外游戏对女童进行体育启蒙教育,培养她们体验、发现并正确对待自己身体的方式。据《大上海教育》记载,“上海崇德女子中学附属幼稚园一天作业情况:从上午8点半入园到下午3点半散学,有上午40分钟和下午50分钟的游戏时间,不包括间接游戏时间在内”。小学阶段,教会学校开通过开设体操科,“使身体各部发育均齐,四肢动作机敏,咸知守规律,尚协同之公义”。在马礼逊学堂的办学报告书指出,这不仅是一个教会,而且是一个教育团体,其目的是训练整个的人,包括德、智、体。在8小时课堂教育外,让学生在户外运动和娱乐3-4小时。相应地,镇江女塾的12年课程中,体操科贯穿始终,可见体育在教会学校对人的培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这对于教会女子学校体育教育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初,教会女子大学的设立开了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在近代女性接受学校教育中强化了体育在女性生命历程中的作用。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为代表的教会女子大学,设置了包括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内的全新的教育课程,在实践中,除了学科教育外,音乐、美术、体育均成了各教会女子大学的常设课程。吴贻芳校长在任期间,还建立了体育系,培养女性体育师资。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则将体育、美育列为正式必修课,实行学分制,规定艺术必须修满4学分、体育修满6学分。其它教会学校也均在不同程度开设了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学校体育竞赛等。

1.2国人自办女校中的体育

近代女子学校体育教育并非止于教会学校,国人创办的女子学校中也开了女子体育教育之先河。在清末民初,我国女性缠足虽已近晚唱,但女性缠足依然盛行。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国内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自己的传统文化。“国人渐知缠足之弊,群起而提倡解放。是时缠足之形,亦渐臻俏丽,于是新者日新,而旧者遂愈趋于狼狈”。面对教会学校先行废除缠足,开设女学教育,梁启超指出“戒缠足、设女学堂、增强女子体魄都被洋人捷足先登了,这让国人甚为羞耻”,于是倡导创办女子学堂。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所中国人创办的女学堂,是1898年在上海创设的经正女塾。这种知耻后勇,创设女学的行为,却是国人在思想意识中开始接受了女性身体作为教之对象的开始。经正女塾宗旨在于“以彝伦为本,所以启其智慧,养其德性,健其身体,以造就将来为贤母为贤妻之始基”。经正女塾开了国人自办学校开设学校体育之先河,在开设之初,由于没有既定经验和积累,体操场地、教学用具与教材等都以西人为范本,就地模仿教会女学堂。并在经正女塾章程中规定:“……每晨八点半钟开课,十二点钟放饭,午后一点钟开课,四点半钟放学,暇时游息,习练体操,每逢星期,休沐一天……”。维新派倡导女子学校教育,其目的在于造就将来之贤母与贤妻,辅助丈夫与教育后代,认为女性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国家兴盛之起点。在当时民族危难之期,维新派所倡导的女子学校教育,认为在女子德、智、体三育中,“体育为女子教育第一义”。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经正女塾虽因政治和经费原因存续不满两年,但其创设了国人自办女学的体育教育范本,为后继的爱国女学堂、务本女学堂开展学校体育教育之先例。同时,维新派开启的“兴女学”思想与“学校女子教育”实践,极大地促进了近代女学和女子学校体育的发展。“从民国建立到新中国成立之间,中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女生人数从13万多增加到约440万人”。在学校教育中,体操课无不能成为了女学堂开设的科目,甚至个别女学堂将体操列入考试科目。

1.3女子学校体育制度

1907年之前,在教会女学和国内维新派创办的女学中,尽管近代中国女性学校体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清政府保守派势力的抵制,当时女学中的学校体育教育并未被政府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直到1907年《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颁布,才正式结束了女学体育自发、随意和松散的状态。作为癸卯学制的补充,清政府仍规定了女子学堂以“女德”挂帅,其课程设置虽带有严重的封建传统思想,但局部地承认了女学和女学体育教育的合法性。在《女子小学堂章程》中,以“养成女子之德操与必须之知识技能并留意使身体发育”为宗旨,强调“体育课的要旨在于使身体各部发育均齐,四肢动作机敏,咸知守规律,尚协同之公义”。相应地,体操被列为初等小学(5门)和高等小学(9门)必修课之一。其中与体育同为辅课的图画和音乐则列为选修课。初等小学的四学年,体操教授游戏和普通体操,每周4节,及至升入高等学堂,体操教授内容更深些,并增加了生理卫生纲要。《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宗旨和课堂目标与《女子小学堂章程》大致相同,其教学内容的安排也为普通体操和游戏,女子师范学堂体育课时规定为每周2节。两个女学章程的颁布,不仅标志着女学与女学体育教育被正式纳入官方的学制系统,同时也为近代学校女子体育教育的课程实施提供了制度保证。

1.4女子学校体育教材

无论是教会女学,还是国内自办女学中的学校体育教育,所选内容并无很大的差别,在教材方面,亦大致一样。在晚清,由于女学中女子学校体育步入正轨,教材的编定则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会学校在近代女学和女子学体育教育方面走在了国人的前面,其在女子学校体育教材的编制和规范化方面也做了积极的探索。1877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就认为是否拥有好的和适用的教材对教会学校教育的成败至关重要。为此,长老会成立了专门推动教会学校教材建设的“益智书会”,旨在出版专门的教材,其中,还专门出版了体操类教材。1890年由英国人庆丕和国人翟汝舟共同编撰的《幼学操身》为我国已知最早的学校体育教科书。该书共有32幅绘图,每图均有说明,浅显易懂。1907年《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与《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颁布,更是催生了女学对学校体育教材的需求。在1906年清政府公布的审定教科书中,《新撰小学校体操法》与《瑞典式体操初步》,以及《普通体操法》分别被暂定为小学和中学体育教材。后来,1909年,由中国图书公司出版的徐傅霖《女子体操范本》(上、下)更是被女子高等教育所选用。

1.5女子学校体育师资

早期教会女学与国内自办女学并无专门的体育师资,但在1907年随着《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颁布,引发了各级女学对体育师资需求的需求,甚至出现了女子体育职业教育<<女子体操学堂。其实,在两个章程颁布的前一年,1906年7月,上海务本女塾就率先举办了“暑期女子体操传习所”,开启了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培训女子体育师资的先河。近代女子学校体育师资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即体育专门学校的培养和基督教青年会。体育专门学校并非限于国内,在早期女子学校体育师资培养方面,国外学校为近代女学培养了部分体育留学师资。其中,留学回国人员创办专门体操学校成为了我国近代女子学体育师资的主要来源之一。1908年留日归来的汤剑娥女士等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女子体操学校,后因辛亥革命时曾一度停办。1913年复校,更名中国女子体操学校。主要招收高小毕业生,学制一年半,设生理解剖、舞蹈、武术、音乐等课程,以教日本舞蹈和中国武术闻名。1937年抗战爆发后停办。中国女子体操学校“毕业学生共46届,计1700余人”。再者,基督教青年会也为近代女子学校体育培养了部分师资。早期基督教青年会主要是以办培训班的方式培训各地青年会的体育干事。1915又成立了体育专门学校,即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体育师范学校,办学10年间共培养了近200名女性体育师资。女子学堂章程为女子学校体育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女子体育教材为女子学校体育教育提供了教学规范,而女子体操师资则保证了女子学校体育教育落到实处,三者共同为近代中国女子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6女子学校体育竞赛

伴随着西方学校教育与体育的兴起,作为学校体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竞赛也随之被引入到了国内。在女学中,女性的身体在操场这个公共领域中不断闪现,对于当时女学开禁不久的社会,无疑给当时的社会女性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上海嘉定民立女校于1905年5月23日第一次举行了学校运动会,运动会包括:“八十码竞走;四尺二寸跳高;连举十二榜铁杆四十次;引绳等四个部分”。1910年后,开始出现了女子专项运动竞赛。1916年,上海女青年会、体育师范学校、女子体操学校和爱国女校先后开展了篮球竞赛。另外,定期举行学校运动会也开始成为金陵女大等部分教会大学的传统。在女子学校体育竞赛中,女性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参与到竞赛中,女性身体的社会意义在竞争与合作中被重新建构。体育竞赛让近代中国女学生得以真实地支配自己的身体,置身于一个被记录,被观看的位置,女学生身体的主体性得到了回归。

2结语

近代中国被卷入近代化进程之后,西方学校教育在中国“后发外生”。长期处于学校教育边缘化的女性也被卷入其中,伴随着教会女学和国人自办女学的兴起,女子学体育教育也开始勃兴。一时间,在女子学堂学校体育教育中,既有球类、田径,又有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科目的开展。在近代学校教育中,女性经由蒙童启始,历经幼女、少女,最终回归家庭。其中,女子学校体育教育不仅使女性身体的自我主体性得以回归,同时也对近代社会文化的结构、心理、秩序的建构带来了变革。

作者:吴春雨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体工部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