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思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思路

摘要:高校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决定着他们的体育行为和追求,而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将极大影响着学生在体育上的素质教育及教育最后阶段正确体育观的形成。那么如何使健康、知识、技能三者科学、合理地与终身体育理念结合并贯穿于高校体育之中,使高校体育教育能与现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变革相适应和发展,这是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研究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径将对推动新时期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终身体育;改革发展;路径

随着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在不断地提高,全民健身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人们对身心健康的意识和关注越来越强,体育促进人类健康的功能和作用越发显现,高校的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强健体质,提高体育素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运动的观念、兴趣、能力和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1]。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决定着他们的体育行为和追求,而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将极大影响着学生在体育上的素质教育以及教育最后阶段正确的体育观的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知识、技能是获得健康的基础,如何使三者科学、合理地与终身体育理念结合并贯穿于高校体育之中,使高校体育教育能与现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变革相适应、相发展,这是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研究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径将对推动新时期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意义。

1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授终身体育教育理念的最后阶段,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好坏,将较大地影响高校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和方法以及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和形成。体育教学的根本职能,就是为学生提供维护身体健康和科学锻炼方法和理论知识的指导[2],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现代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己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维护健康、预防保健的社会需求。传统的体育教育理念是以身体素质锻炼为主,配以一些娱乐性的活动内容,以体现快乐体育的教育理念,这种观点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较为普遍。大多数高校采用了一年级学生进行传统体育项目的技能学习,二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自身条件选择学校开设的一些体育项目进行选项学习。然而,由于高校各自的师资力量或办学条件有限等因素致使学生的选项课程资源匮乏,往往不能真正满足高校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加之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没有深入研究终身体育教育在维护人类健康中的深远意义,从而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点、社会需求等因素对运动项目的技能进行学习层次的设计或要求,更没有将运动技能学习与预防保健等健身观念有效地结合从而树立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目标。因此,在体育教育中较难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行为和习惯,学生们喜爱体育,但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较为突出。另外,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价与考核机制也显现出以身体素质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单一局面,而没有从终身体育理念出发,向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方向转变,缺乏对学生理论知识及技能掌握运用方面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身体及体能的个体差异,阻碍了学生个性的需求和发展,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较大地影响了高校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培养和形成。

2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路径

2.1重视和加大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力度

从心理学来讲,意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映,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而终身体育意识,则是指一个人所形成的终生都受到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身心健康、身心愉悦、终身受益的意识行为。早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教育家朗格朗在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曼谷会议上曾提出了有关终身教育的提案,他认为“教育应该是每个人从生到死的继续过程”。这个思想和理念正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文化、教育的目标。从体育教学过程看、体育是人身心活动的统一,他包涵人的需要、目的、动机、具备的知识、技能、观念和思维方式。在这一阶段,也是学生生长发育、形成良好身体素质的重要时期,更是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时期,因此,应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生活体育教育内容,如体育健身原理、体育保健原理、体育养生学等,让他们学习掌握到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之外更多的懂得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以及认识到终身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作用,使他们真正意识到无论现在或将来没有一个强壮的体魄和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终将会被高效、快速的社会生活、工作所淘汰,也使他们的体育意识从体育活动只是某个时期短暂的活动改变为体育活动是贯穿人的一生所必需的生活内容之一,从而真正实现“生命在于运动”的宗旨。因此正确的体育教育应引导学生经常投入到体育活动中,使他们真正认识体育、继而自觉地接受体育意识、自觉地参与锻炼,逐渐养成终身自我锻炼的习惯。

2.2加强教师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体系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实施教育过程和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知识结构将影响着教学目标实现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随着终身体育观念的提出,维护身体的健康和日常的预防保健需要体育教师除了要具备体育技能、技术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外,还应加强学习、培训和交流,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多元化地拓展与实现终身体育目标及健康保健等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如运动保健、运动养生、运动损伤防治及运动康复等学科,并合理恰当地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深入了解高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个体差异,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为新时期体育教育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2.3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考核评价的客观性

兴趣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只有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自觉学习锻炼的意识。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己能主动、积极的来参与。运动项目的选择、教学内容、方法都应灵活多样,尽量能体现现代社会的时尚需求与维护健康的终身体育理论及实践价值相结合。另外,还可将一些当地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到教学内容中,使运动、保健、娱乐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良好行为和习惯,让体育走进学生生活,使体育回归自然,实施学校体育生活化教育[3],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教学原理,同时采用一些新颖、多样化的方法来使学生产生新的刺激反应,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以加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使得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不仅充满乐趣,增强了锻炼效果,还使学生掌握了自身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技能方法和维护健康、保健预防的手段。改革现有的体育教育考核评价标准,应考虑学生身体状况、体能差异等客观因素,将健身理论知识、技能掌握、实践运用和身体素质成绩相结合,形成客观完善的考核体系,使学生能始终如一的保持兴趣和积极性,以培养和增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信心。

2.4加大课外体育协会、俱乐部的体育互动

学校的课外活动,是大学生各种能力培养和锻炼的有效途径。现今,学校里所安排的每周一次的体育课远不能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应鼓励他们在课外也能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大量培养体育骨干及爱好者,使他们在课外能更好地发挥积极的作用,在配合、帮助他们成立学生所喜爱的各类项目的协会或俱乐部的同时,应多组织一些课外的锻炼、比赛、观摩、表演以及裁判知识学习、裁判实践、体育知识讲座等系列课外体育活动。全方位地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基本素质、技术、技能在课外得到充分提高,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满足他们对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这对课堂内的学习也将起到承上启下、互为补充的作用,同时也使大学三年级以上没有体育课的学生还能继续有组织的参加体育活动,继而保持良好的体育运动状态和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外体育协会、俱乐部的各类活动的参与,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们良好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养成了自觉、主动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习惯。

2.5注重体育教学中的美育

美育,从体育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指通过协调、有效的发展身体来达到健康的体质以及匀称的体态,熟练、有力而优美的动作以及开朗、豁达的胸怀,坚毅顽强的性格以及高尚的情操。它包涵了形态美、动作美、行为美、力量美、意志美、心灵美等。美育在体育教育中不仅有它自身独特的教育手段,而且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从人体发展和社会需要来说,也最能反映人的心理素质。因此,体育教育过程进行美学教育首先应集中在如何科学的运动锻炼来达到健体美的教育,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他们克服体力及精神、心理上的障碍,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可通过正确、优美的示范、观摩、影视、多媒体、表演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并利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开拓学生感受美、观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以促使学生达到德、智、体、美的真正和谐统一的发展。

3结语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体育活动作为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将成为人们建立健康积极生活方式的一种社会现象,体育生活化将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内容的具体体现[4]。新时期高校学校体育应以倡导“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理念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健身观念、终身体育意识行为和预防保健能力为目的,以学生需要和为学生健康服务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个体的差异及学生未来职业的特点,实施体育生活化的实效性教育,促进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的良性发展。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应建立在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的高度上,将体育教学与健身保健、生活方式的培养相契合,真正使体育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从提高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观念入手,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丰富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制订多元化的体育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强化高校学生终身体育的行为习惯,将高校体育教育常态化、生活化,并最终融入每个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及生活习惯中,成为其健康生活的重要方式,这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邓艳香,林少娜,周斌.21世纪高校体育发展趋势的探讨[J].体育科技,2002,23(4):75-78.

[2]陈宁生,马兆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S1):128-130.

[3]李晓芳.从终身体育教育观审视我国高校体育生活化发展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4):99-102.

[4]肖焕禹,陈玉忠.体育生活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实现路径[J].体育科研,2006,27(4):8-10.

作者:保文莉1,2 张安骏1,2 冯苇1,2 单位:1.昆明医科大学体育部 2.云南省教育研究学术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