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体育教育专业发展思考(9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在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的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汽车等代步工具以及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大大减少了人们的户外运动时间,导致身体素质越来越差,所以体育教学必须引起广大家长与学校的重视。文章探讨了在中学体育教育中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的策略。近几年,我国大力倡导人们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其实就是形成接受体育教育和坚持体育运动的意识,同时付诸实际行动。体育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在向学生传授各种体育运动方法的同时,锻炼其身体素质。所以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需要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增强其学习兴趣,使其爱好体育,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终身体育思想。
一、中学体育教材应当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
就一般情况而言,中学体育教育共分为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两个部分,在安排理论课程部分的教学时,应当选择合适的体育指导教材,所以中学体育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进行综合考虑,从而选择合适的体育教材内容,将体育对生命的影响与价值明确告知学生,并且将体育锻炼的技能、原则与方法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要说明各类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技巧以及不同体育比赛的规则等。与此同时,在选择体育理论教材时还要将学生的性别以及男女生的生理与心理差异作为参考因素,特别是高年级女生的特殊心理,另外,还要对运动美、形体美和矫健美的特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安排体育课程时,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年龄及性别特征为依据,开展男女分班式教学,例如男生班安排一些竞技性、对抗性、合作性强的体育活动,包括篮球、足球等;女性班则开展一些提高柔韧性的活动,包括健美操、体操等。除此之外,体育教学同时还要具有娱乐性与趣味性,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热情。总而言之,教师需要通过讲解体育教材,加深学生对体育锻炼知识的了解,锻炼意识增强,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利用体育竞赛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兴趣是人们面对某些事物时表现出的心理倾向,在各个学科中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而体育锻炼就是指学生有意向。有欲望参加体育活动,并且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对体育的喜爱之情,激发学习热情,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学生在中学阶段求胜心理与求知欲比较旺盛,除了心理发育比较成熟,生理也逐渐发育成熟,体育能力已经基本形成。在日常教学中,为了有效调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其获得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趣味性与竞争性较强的体在中学体育教育中贯彻终身体育思想江苏省泰州市口岸实验学校阚俊网育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同时还能提高其集体意识与合作能力。所以教师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为了科学设计教学内容,需要充分与体育竞赛形式相结合,利用体育竞赛与游戏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获得的意识,刺激产生体育情感。例如,在体育课堂上将学生分为若开小组,进行4×100接力跑,在引导学生运动的同时还能适当传授知识,如纠正错误准备动作等。又如,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开展拔河比赛、运动会等,从精神与物质方面适当奖励获胜者,提高其参与锻炼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竞赛作为教学形式,其目的并不是得到每一场比赛的胜负,其参与性更加重要,教师需要及时表演所有积极参与的学生,使其参与意识加强,并且正面认识体育活动。
三、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展开,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各科教学中得到了良好体现,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构建认知结构,充分发挥自我学习能力,有能力加工与转化信息。教师应采用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从思想上对学生放心,在实践方面做到放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要将民主作为重要策略,对于学生的建议必须虚心听取,和学生交朋友,在考虑其个体差异的情况下评定成绩,比如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进步与努力纳入考试依据中,并且通过模糊量考核法进行考核,科学、合理地评定学生等级。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鼓励其共同参与制定教学目标。在放心让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使其特长与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挥,自愿学习体育,显著增强体育意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一项重要措施。体育教学要以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为目标,使学生的身体与综合素质提高。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与学生兴趣相结合,对体育教育内容进行安排,对于学生的身体状况、个性特征和情绪等加以考虑,多照顾身体有障碍的学生。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不可一蹴而就,良好的成果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得到。中学生与小学生相比,在课业压力的影响下,体育课时减少,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难以起到有效锻炼身体素质的目的,所以必须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将终身体育思想贯彻于中学体育教育中,使学生的锻炼意识增强,并且养成良好习惯,在运动中增强体魄。
作者:阚俊网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口岸实验学校
第二篇:学校体育教育“科技型”创新思路
【摘要】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科技已经融入我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之中。对于学校体育而言,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已经成为当代体育教师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体育科技教学;体育教育创新
一、导语
所谓学校体育教育的“科技型”创新,并不是说学校体育教育要用一些科技手段,如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等,而是学校在体育教育方面,能不断推出适合学校体育发展与学生体育发展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在体育教育整体质量以及培养体育人才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
二、学校体育教育“科技型”创新的基本思路
1.在教育理念上,学校体育教育要积极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体育发展方针与政策
提出,“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相连。因此,各级学校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论述,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近两年来,多次对学校足球教育进行了改革,这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科技型”创新而言,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学校领导与体育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对校园足球教育的改革创新工作。
2.在教育内容上,学校体育教育应多增添一些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进入网络时代以来,人们的生活、学习、娱乐、工作等每天都发生着变化,而这些变化也给人们带来了许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纵观当代社会,许多不良文化与价值观充斥在我们周围,尤其是网络中,如“拜金主义”“权利思想”“读书无用”“金钱万能”等。这些不良的文化与价值观对还未完全熟悉社会的学生而言,毫无疑问具有非常大的危害。而体育文化,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经众多前辈总结得来的,其中的很多思想,如“尊师重道”、“阴阳协调”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就当前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学校所开展的体育教育,都以田径、游泳以及各种球类运动为主,并且技能训练较多,很少注重对体育文化的教学,更不要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了。因此,在新时期下,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长才,也为了纠正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之风,在体育教育内容中添加体育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3.在体育教育方法上,学校体育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实践能力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学生已经在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网络,这就造成他们一发现就“问百度呗”,毫无自主探索精神。更有甚者,部分网站以及手机APP可以将学生输入的问题直接给予答案。试想,教师留完作业,学生回到家用电脑或手机只要搜素一下,就可以知道答案,完全不用动脑,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发展必将停滞,甚至倒退。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在教育过程中多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体育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订一份训练计划,并让他们在训练过程中随时记录出现的问题,最后看谁的计划好,问题多;也可以给不同的学生同一份存在错误的体能训练计划或一套存在不规范动作的示范,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问题,看谁找的又快又准。另外,当代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他们长期娇生惯养,受不了体育训练的苦和累,因此他们很不情愿动起来,即不愿意参加体育实践。其实,独生子教育问题一直以来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大问题,不仅是体育教育,其他学科的教育也是如此。然而,体育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动”,需要学生实践,学生也只有通过体育实践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针对这个问题,体育教师应当开动脑筋,多利用“游戏法”,创造和谐、快乐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爱上体育。
三、学校体育教育“科技型”创新过程中的注意问题
第一,要稳定。稳定是学校体育教育“科技型”创新的首要问题。具体而言,稳定体现要两个方面:一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教材要稳定,除非国家教委对学校体育教育做明确要求,切记随意改动,不能一年一换教材;二是体育教师稳定。这主要是讲体育教师的教育能力要稳定。
第二,要持久。学生从开始学习(进入幼儿园)到结束学习(大学毕业或进修毕业),都不能终止体育教育。学校体育要连续不断,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第三,要与时俱进。这是保证学校体育教育“科技型”创新的必要内容。“创新”一词从本质上就是要求与时俱进,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能够促进民族振兴与国家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焦苏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新西部(理论版),2014(12).
[2]吴建逊.论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瓶颈及突破[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2).
[3]杨艳.新课程视角下的高等学校体育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5(17).
作者:王向东 单位:宝鸡市东风路高级中学
第三篇:体育教育中个性化培养策略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应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体育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少竞技化、多趣味性的运动项目;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
【关键词】体育教育;个性化;培养;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场地、器材等条件,合理安排练习内容,大大地提高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1因人而异,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
1.1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情况,确定适当的要求
只有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根据不同学生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师才能使优秀学生施展才华,使中等生提高进步,使后进生有进步的希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开发。统一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不仅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心理开发。
1.2了解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从而进行鼓励
学生参加或不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机,了解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体育健康理念。一方面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培养更高层次的需要,构建坚实并持久的参与动力。
1.3了解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之处,利用体育活动帮助学生扬长避短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因素。因此,教师应该首先了解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之处,这样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设计体育活动内容,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利用体育运动帮助他们。这样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体育特长,而且能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化,克服不足扬长避短,促使学生更健康地成长。
1.4了解学生的个性,培养个性,充分开发体育运动的储备力量
学生的个性多种多样,有的爱运动,有的不爱运动;有的内向,有的外向;有的能力高,有的能力低。教师应当了解学生个性的各个方面,特别是针对体育特长生,更需要做到体贴入微的关照。因为个性不仅影响学生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而且影响学生去改造周围环境,甚至改变自己。一个天生身体素质良好的学生,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个性,或是没有充分开发了自己的个性,就很难成为合格的体育人才。
2变通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运用研究性学习和分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开发
2.1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品格
根据学校体育应该达到的课程基本目标,学生应在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基础上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学校体育个性化教育所要培养的学生个性,应该是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化,是能顺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一种良好健全的心理品质和精神状态。因此,体育活动在全面推动学校“健康第一”目标实现的同时,更要突出学生的个性教育,在此基础上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坚持学生个性化开发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
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对立统一,社会化保障了人类社会的延续与文化的传承,个性化则使个体拥有改善与超越现实的独特的创造性。学校体育教学之中个性化教育不能以个性化来代替社会化,也不能以社会化代替个性化,它们相互促进,应该统一来看待。通常对人的教育是看重社会人的一面,这严重阻碍了学生以后的个性化发展。目前的学校体育改革也不能做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因此必须从社会化与个性化相互结合来把握学校体育个性化教育的方向。
2.3正确的把握学生的个性化特征
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教师不仅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而且要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兴趣特长、习惯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培养学生以后的发展空间。体育和其他的课程相比,学生和老师之间需要有更多的语言沟通,学生在良好的气氛之中,才更加能够毫无保留地展现自己的个性,不断学习进步,这样教师才能更全面、真实、客观地了解、指导学生,从而使得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3实施多元评价
3.1建立科学的评价系统
对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综合评价,主要包括体能和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同学、其他相关教师、社会有关人员等。
3.2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在体育学习之中,教师应采取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价,增强评价的科学性,改变过去单一的定性评价,而追求定量评价,使定量评价占据主要地位。但是体育教育非常复杂,具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存在着大量的人文因素,特别是素质教育提出,新世纪所需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人才,学生通过体育教育不仅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而且能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这些人文因素又不像体育课的密度、运动负荷、心理素质、锻炼能力等指标,是难以量化的,一旦忽视这些因素的学习评价则是不全面的,缺乏科学性的。因此,单靠定性化、数量化方法无法认清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教师必须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师注意组织教法的改进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主体性,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变。分组练习可按水平分组、按兴趣分组、按性别分组,还可按合作分组、友情分组、随机分组、同质分组等形式。体育教师的教学也应更多地采用引导式、启发式、协商式等形式。尊重学生的意愿,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轻松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尊重,主体性得到体现,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发展。
作者:董静 单位:河北省承德市实验小学
第四篇:初中体育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摘要: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所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就是生命教育。学校要通过生命教育让中学生了解到什么是生命,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在学习教育中让中学生去理解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让中学生在生活中健康积极地对待生命,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素养,使其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最终学会体现出自身的生命价值。
关键词:生命;生命教育;初中体育教学
生命教育,就是让青少年直接面对人的生老病死,让青少年明白生命的可贵,学习如何尊重生命。学校要通过教育的手段,让青少年了解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做到积极生存、保护自我和健康发展,从此借此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一、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围绕着生命来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生命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提升生命质量。对初中生来说,应试教育的学业繁重,让许多中学生身心疲惫,做出危害他人、危害自身的行为。通过生命教育,可以让中学生了解到各类生命的生老病死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到生命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让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避免出现心理疾病,让中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在教育中理解生命
1.尊重生命
尊重生命的首要条件就是平等地看待生命。每一个生命个体是平等的,不能因社会地位低就忽略了他人应当受到的尊重;不能因物种的弱小就随意践踏。教师除了教会学生理论知识之外,更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好相关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到生命的意义,能使学生更好地懂得尊重生命。
2.生命的自我保护
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中小学生自杀死亡人数逐年上升,仅2013年中小学生自杀人数就高达79人。从统计人数中可以看出,中小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学业繁重,大量的中小学生心理负担过大,精神状况差,生活中缺少积极性,甚至患上抑郁症,精神失常,最终选择轻生。中学教育应当使学生全面发展,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让中学生健康生活,快乐学习,在没有学习负担的压迫下,学生才能感受生命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
3.保护其他生命
未成年人犯罪的事件逐年上升并且不断低龄化,而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有的未成年人犯罪之后不但没有后悔,反而还显得十分得意。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是没有及时接收到生命教育的直接后果,未成年人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不重视他人生命,因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做出过激举动,从而走向犯罪的道路。
三、在体育课中推行生命教育
1.让学生理解身体健康的意义
开设体育课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也是为了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身体健康的意义,以及生命的脆弱。通过各种实例,使中学生舍身处境地了解,如何正确地面对生命,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根据学生特长增强体制
中学生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做任何事都会有不稳定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体育课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状况来开展不同的活动,运用体育运动与技能,提高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切合自身爱好与特长,坚持不懈地锻炼,增强体质,完善自我。
3.减少学生学习负担,增加体育活动时间
学生减负一直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观点,在减负的过程中体育活动就成了学生放松心情、保持健康的重要途径。但现在中学体育大多进行单一的体育活动,如跑步、体操等,极少有学生愿意付出实际行动深入探索。体育是提高体质的重要途径,从体育理论走向体育运动,从基础到复杂的多样性发展,需要建立一套全面的体育锻炼系统。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身体素质,才能以健康的体质进行学习。
4.设立相应的考试内容与体育评价新课改对体育课程的考试内容进行了大量的改善,从传统体育考试中的跑步、跳远等开始内容,增加跳绳、投掷实心球、篮球运球、仰卧起坐等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运动,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评价时,需要通过体质健康测试,结合平时体育课堂表现欲和体育考试成绩综合评价,通过合理的评价对学生进行激励,使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爱上体育运动。
5.培养学生自保与保护他人的技能
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体育锻炼过度、受伤甚至猝死的事例,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要注重自我保护,根据自身体质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不可过量,在运动的过程中避免受伤;当出现紧急情况时,立刻对发病人员进行抢救,保护人的生命安全。生命教育不是一个立即见效的教育方法,它需要学生的心理、生理、身体健康各方面同时发展,只有将生命教育真正落实到体育课堂中才能完美地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灵和高尚的素质。生命教育不是抽象的,而是与人们现实生活最贴近的教育形式,学校应当从正确的观念出发,教会学生尊重生命,保护自己,爱护他人。
参考文献:
[1]李倩.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9).
[2]徐晋.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审视[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11).
作者:刘洋 单位:宝安实验学校
第五篇: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小学体育在小学教育中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学体育的课程标准也在不断的进步和创新,逐渐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小学体育总体改革的大环境趋势下,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吸引学生们的兴趣,从而使体育教学走上一个新的阶段。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一)体育场地小以及器材的匮乏性
在现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阻碍,场地和器材缺乏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比如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孩子们的资源有限,没有专业的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学生们往往都是在空地里进行自由活动,没法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甚至在一些学校中体育课连教材都没有,更是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因素之一。
(二)体育教师文化程度的局限性
在体育教学新课标实施以来,小学的体育课已经开始实行每周低年级4节,高年级3节。体育课较以前有着很明显的增加,但教师的素质和资质普遍偏低,甚至有很多兼职小学体育老师的情况出现,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小学体育教学培训,连一些基本的教学知识和方式都不知道。所以越来越多的小学体育课成为了孩子们的活动课,教师对课程的生疏也是影响小学体育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课堂教学方法的生疏性
很多小学的体育老师,对于体育课究竟应该怎么上,究竟应该传授给学生们什么样的知识并没有太多了解。在很多情况下,体育老师只是稍微让同学们活动一下身体,做一下基本的热身运动就结束了课程,让同学们自由活动,不会具体的教给学生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些什么。比如在些小学的课堂中,关于呼啦圈的使用方法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培养,一些老师只是让学生们借助腰部的力量转呼啦圈,而一些学生转不起来,他们也不知道如何系统的进行引导,会大大打击同学们对于呼啦圈的热情。比如在课程开始之前,老师可以让学生们通过与呼啦圈做游戏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让小学生对于呼啦圈开始有初步的了解,其次应该借助呼啦圈培养学生们的健身意识,告诉学生们转呼啦圈的基本要领和方法,让学生们对于呼啦圈有着基本的了解和兴趣,在学生们摇呼啦圈的过程中,老师应该进行鼓励,并且让他们尝试用多种方法摇转呼啦圈。还可以让学生们分成小组,用比赛的方式调动学生们的热情,在学生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并且要在一旁时刻注意学生们的安全,毕竟小学的学生们自我保护能力还不是很强,在摇转呼啦圈的过程中老师也要避免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并且比赛和小组的方式能更好的让学生们热爱体育,甚至对体育有所依赖。而不是在学生问老师该如何摇呼啦圈的时候老师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反而认为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不仅会打击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也会让他们丧失学习的热情。
二、如何改革小学体育教学的方式
(一)适应教育教学大纲的新要求
随着体育不断的走入小学生的生活,新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和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范。体育课需要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以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推进课程结构,融合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等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更加关注健康意识,并且有意识的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在学生们的日常学习中,体育老师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们体育运动程度是否达标,运动前的热身准备是否标准。比如,随着新课标的发展,体育老师需要组织学生开展阳光体育的活动,不仅仅在体育课的时间上,还要在第八节课结束后,由体育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户外一小时的运动。具体形式可以是跑步,跳远,甚至踢毽子,踢足球等各种活动,比如可以准备一下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的形式,男孩子和男孩子一组进行踢足球,打篮球,甚至一些体育器材的竞技比赛,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看看哪一组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投进更多的球,还可以锻炼学生拍球,看看哪一组可以连续拍更多的球,或者可以教学生一些足球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女孩子和女孩子一组进行踢毽子,跳皮筋的竞技类比赛,不仅从小养成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更是能让同学们的身体得到锻炼。
(二)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小学体育需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而培养一些身体状况与学习效率和能力相适应的新型人才,改变传统体育不受重视的教学观念,让学生们可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更适应新型社会发展的需要。老师不仅仅要研究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还要严格按照教材里的内容,不能放松对学生们的要求,让学生们重视体育教学,把体育当做一门系统严肃的学科进行学习,而不是以往体育教育统统都是体活的方式。还要让体育教学越来越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在体育课堂中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科学系统的教育方式,最大程度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个体,关注学生未来的走势和发展,让体育真正走入到课堂中,并且融入于生活里。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从而更好的对学生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培养。
三、总结
随着小学体育受重视的程度不断增加,小学体育的教育思想得到了一个整体的改善,越来越适应同学们身体的情况,并且会提高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在繁忙的学习的同时,也锻炼了身体,为成长提供了更好的保障,从而达到了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让体育真正对学生们的生活有所帮助。
作者:王光波 单位: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第五小学
第六篇: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困境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的认识逐渐提高,国家政府也加大了对体育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可是,随着我国当前城市化的脚步加快,城乡间的教育差距也在逐渐和加大,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往往受重视的程度不够。本文就当前下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所处的困境加以分析,寻求破除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困境
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就等于失去一切。而体育课是学生锻炼和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人们的认识逐渐提高,国家政府也加大了对体育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可是,随着我国当前城市化的脚步加快,城乡间的教育差距也在逐渐和加大,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往往受重视的程度不够。在当今社会里的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困境中,如何破解这种困境,改善当今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环境,是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1当今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困境里的问题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人才流失严重。当今社会在城市化进度加快的情况下,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镇。因为教师工资待遇城乡差距现在还是比较明显的。所以现在的农村小学很难留住优秀的教师。现在我们有的农村小学体育课出现开展不了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应为农村小学没有专职体育教师,相关的体育活动很难开展。很多农村小学体育课都是由语、数、英等主课老师担任。这也是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中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这种现状下多数农村小学的体育课是很难向城市里的学校一样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短缺。农村小学体育场地最常见的就是篮球架和乒乓球桌,但是很多器材场地的建设多数是不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多数的农村小学建设了自己的篮球场,所建篮球场为标准的成年人的,以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是很难在这样的产地进行运动训练,导致一些农村篮球场荒废在那里。还有一些农村小学并没有在体育教学场所及设施建设上投入充足的资金,学生实际可以开展的体育活动过于简单,未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此外,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根本就没有像样体育场地器材。所以在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场所及设施的建设上,需要因地制宜,对其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行加强。农村小学体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现在中考体育分数比重在逐年加大,可是小学却没有这个升学压力,往往就容易被老师和家长忽视,在整个农村的教育工作中,学校的培养目标中并没有把体育教学视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体育教学的功能和地位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多为简单的“放羊式教学”。体育教育没有在素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农村家庭体育教育观念薄弱。任何的教育,家庭都是第一课堂。体育教育的第一课堂应该在家庭。能够在家庭里形成较好的体育氛围,对小学生以后的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多数农村小学生的家长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上学就是学习文化课的,体育是无关紧要的学科。在他们眼里文化课分数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传统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其次,农村小学生留守儿童较多,小学期间大多是在祖父母的身边长大,他们教育观念落后,体育教育很难在家庭这个第一课堂受到应有的重视。农村小学对相关政策贯彻力度不足。农村小学地理位置相对当地政治教育中心较远,国家虽然颁布了相关的政策规范,但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小学的监管难以到位,相关的政策真正实施的农村小学就很少了。一方面由于农村体育场地、器材以及体育老师等条件落后,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小学领导对体育教学工作认识不足,农村小学的体育教育长期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
2突破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困境的几点建议
当今农村人口流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能因此就不重视农村小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我们可以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增加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挽留住有能力的体育教育人才。整合农村小学资源,建立硬件条件较好的中心小学,寄宿制学校。加强农村小学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减轻农村教师队伍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避免出现一个学校就一个老师和几个学生的情况出现,减少农村小学校舍过快的荒废,造成资源的浪费。加强对农村小学的体育场地基础建设的投入。目前城乡间的小学体育设施、器材等差距比较明显,对农村小学的体育设施的建设比较欠缺。建设或购买体育设施器材时一定要适合小学生身体条件特点,不是有就行了,要能给小学生使用,而且要好用。农村小学这方面的经费有限,必须要每一分钱都要发挥作用,坚决不能形式主义,避免浪费。其次,农村小学可以因地制宜,体育教师可根据当地条件开发自制教具。以改善农村小学的体育设施器材匮乏的情况。加强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监管,保障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进展,学校还应该专门设置相应的监管人员,全方位保证体育用品保存的完好。无论是课间操还是平时的体育课外活动,体育教师都要坚守自身的岗位,保证师生都能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保证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落实。在制度上确保农村小学体育课能够稳定长期的开展。大力发展全民体育健身运动的宣传工作,发展农村群众体育运动,提高农村小学生家长的体育意识。农村小学可在农闲时举办亲子趣味运动会,或者来观看孩子的比赛。让家长和小孩一起感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增强农村家庭的体育锻炼氛围,从而改变农村家庭对体育教育的传统观念。成立专门的监察部门,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等素质教育的相关政策落实情况进行长期的巡查监管,对失职的相关负责人进行问责。确保相关政策能落实到位,让农村小学生在国家素质教育相关政策里受益。
3结语
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是我国当今素质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虽然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快速的流向城镇。但是我国地大物博,农村人口比重依然占多数,他们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农村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好坏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要有针对性的破除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种种困境,开拓出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泉.湖南省郴州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生存现状调查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2]毕秀红.唐山市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环境现状及策略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作者:卢锦媛 单位:芜湖县六郎镇中心学校
第七篇: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发展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结合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总结研究。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结合发展是学校教育、社会需要和文化传承等多方面要求决定的,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对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和促进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校体育;融合;现状;途径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华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华夏民族的生活范式,牵系着民族的情感,体现了民族的风俗、伦理,构筑着农业文明社会的多彩生活[1]。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必须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在学校教育中进行推广,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来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这一民族精华,这一点在理论界早有共识。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工作中并没有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浓缩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因此,作为一项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中是非常必要的。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有效融合在学校体育中,是青少年体育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发展的传承的需要。
一、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发展的现状
经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归纳总结后,发现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相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现状。
(一)相关理论研究不够,缺乏理论支撑
民族传统体育是在特有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创造出来的,在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发展过程中精华和糟粕是同时存在的,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只有不断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特性和文化内涵研究,才能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神队的研究。特别是对民族传统体育各专项现理论方面的研究较少,无法提供确切有效的专业理论支撑。
(二)自身因素的影响
我国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竞技性和娱乐性有着极大的差别,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并且很杂,导致同一个项目在不同的地区技术标准不统一,竞赛的制度和规则不健全,这些因素在很到程度上严重影响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相融合发展。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工作开展艰难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进学校体育中,是一项比较新颖的项目,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中有效的开展,合理有效的师资是最重要的因素。整理归纳发现,即使现已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的学校,其师资力量也非常薄弱,大多只是个人的兴趣爱好,一边学习一边教书,或者本身属于少数民族,熟知一些相关的项目,从而进行指导,但是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四)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够
学校除完成统一的教学任务外,由于学校体育经费不足,导致不会开展其它方面的体育项目。同时,民族地区的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政策有着明显的区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身有其特殊性,导致学校领导不重视,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能纳入学校体育范畴内。
(五)缺乏专业的器材和教材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其独特的民族特性,使用的器材都比较特俗,除了能在民间自己制作之外,很多项目没有进行现代化的生产,所以器材很难获得。加上教材方面,到目前为止,出版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实践性教材很少。这些客观因素导致学校体育活动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无法开展,所以,加强教材研究,建立理论体系,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发展的途径研究
(一)积极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本土教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体育项目,都极具地方特色,因此,不可能将所有的项目在学校体育中推广,所以,学校在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应该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及地域情况进行开设,同时,应该进行资源发掘、整理、创编本土教材。
(二)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师队伍的培养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设,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因此,体育老师应该掌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才能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因此,为促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中有效合理的开展,必须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培养,培养的渠道很多种,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观摩课和培训,使学校和教师的认识都能得到提高,建立一支真正专业的教师队伍。让我们的民族精华不流失能够一支传承下去。
(三)多途径、多方式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学校比赛乃至校际之间的比赛是学校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效途径。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需要通过学校体育的渠道来发展弘扬,才能更好的传承发展,只有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才能走向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问题:文化模仿[J].体育科学,2006(7):73.
[2]朱应明.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应用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尝试[J].体育学刊,2001(3):55-57.
[3]安斗.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探析中国体育科技[J],2003(3).
[4]于兆杰.对民族传统体育引进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思考[J].体育世界,2006,10:24-26.
[5]胡小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多元价值[J].体育学刊,2007(8):8.
作者:张娟 胡海波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第八篇:体育教育专业实验教学项目培育模式改革策略
为了充分发挥地方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国家教育部积极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其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是关键的一环。
一、实验教学项目培育模式改革的概念及功用
实验教学项目培养模式是以实用主义的思想为基础,是针对现有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这一重大教改问题而提出来的以实验项目为依托,面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理论概念。从实践的角度来讲,它更重视“以生为本”的学生观,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知识的系统性为前提条件,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的一种培育方式。因此,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让知识回归应用:教育是为了知识的有效传播,其有效的衡量标准在于知识的有用性、实用性。再者,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培养合格的人才,给予他们求生的技能,这一技能的体现还需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但是,学校是一个理想化了的社会,它的人文环境的特点让学生无法感知到知识的有用性,这就需要我们为其创造一个合理的环境与平台,让知识走向生活,走向应用。
2.让学生展现自我:学校的组织成员中学生是最庞大的,也是这一机构能够得以生存的关键因素所在。学生在这一机构中接受教育、练就本领及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有一定的主动性,需要有能够展现自身能力的平台。一方面,要接受基本的理论训练,并付诸于实际加以验证、应用;另一方面,要有自己的思维,根据已有的知识不断探求新的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以实验教学项目为依托,为学生提供一个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而激发其探索的本质。
3.让教师走向幕后: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一直站在舞台的中央,而将学生置于舞台的边缘,以知识作为二者结合的桥梁,这一教学方式更多地有利于理论知识、经验知识的传播,而止于学生的,也正是这些看似有用,但又无从可用的知识。因此,实验教学项目培育模式将以实验项目为支撑,将学生置于实践知识的中心地位,教师以幕后支持者的身份为其提供理论支持和问题解决办法的“智囊团”。
二、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实验教学项目培育模式改革的注意事项
体育是国民康建体魄的主要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体育教育专业的任务是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教师。未来的体育教师直接关乎到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质水平。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就应该将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化,融其于一身。基于前面所介绍的实验教学项目培育模式,就其最终功用而言,不失为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有效办法,但是具体应用到体育教师专业的教学中,还有一些事项亟待注意:
1.成本保障:这里所言的成本可以一分为二的看,一是人员成本,即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老一套的经验主义教师是有必要被淘汰的,他们亘古不变的传统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现实要求现代大学能够培养出实用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基于此,对教师的选择尤为重要,既要有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支撑,又能有实践本领引领学生遨游于现实的海洋,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具有超出实践的可能。二是实验项目成本,即实验项目的设备、资金等各方面物质上的成本需求,这就需要校方,乃至政府方面加以支持。
2.观念转变:此处也可以一分为二的看,一方面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以引导者的身份去带领学生,而不是让学生由教师牵着鼻子走。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创新,而不是一味的去接受知识,其更重要的一点是问题解决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能够进行的两个方面,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形成学习倦怠,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而以学生为中心,容易造成知识的零散性。因此,观念的转变过程中,二者并不能忘却自己的身份与责任。
3.制度支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具有约束性功能同时也具备指引性功能,它是人才培养模式得以顺利进行的刚性文件。其一是指标考核,对能够按要求进行改革的人员等予以奖励,而对未能按要求的完成的予以惩罚;其二是措施保障,对开设的项目,校方要提供何种支持应予以明细;其三是责任归属,对参与人的责任与义务要明确指出,以免后期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三、结语
劳动力市场是检验高等教育产品的重要基地,而近期劳动力市场所表现出来的正是对高校人才质量的质疑,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缺乏应用型正是其质量问题之一。实验教学项目培育模式的提出正是让学生真正拥有的学习的主导权,也正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我们应把握三个关键点,即成本保障、观念转变及制度支撑,只要这样,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才能有序的进行,学生应用技能的提升才能落到实处,否则一切都只是“仰望星空”。
参考文献:
[1]张育明.山西省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03).
作者:李焕品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
第九篇:大学体育教育中体育素质培养策略
良好的体育素质培养,建立在大学体育教育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而言,具备良好的体育精神素质是体育运动最核心价值的表现,面对不同的体育意识形态,在体育运动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挫折和苦累,都是磨练体育精神最好的因素要求。多元化的体育精神培养,可以使大学生们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效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体育实践当中,很有效的使大学生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成长,达到大学生质培养的目的。
一、大学体育素质的特征
体育素质教育作为大学体育教学当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们通过体育素质教育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而且还能够为社会提供素质更高、灵活性更强的人才。以下特征可以使我们更全面的了解体育素质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综合性
体育科目,古往今来,最基础的功能就是强身健体,体育运动能够有效的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只有将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发展起来,才能够使学生在思维、思考方式上更加的开阔,体育素质的培养需要以丰富多变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从而在逐渐培养学生们良好的体育素质的同时也能够很有效的使学生们接收这种体育素质的培养。良好的体育素质,有助于建立大学生们的自信心,使学生们的体育素质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综合的提高和全面的发展。
(二)时代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变化,体育素质的内涵慢慢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标志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尤其是体育精神。体育精神素质的延续,需要体育更深层次的沉淀和升华,巩固和规范,才能够形成相对稳定的一套体育知识体系。良好的体育技能是在长期不断的体育锻炼中被发现,形成相对的稳定性。体育素质在不断的发展,对时代特征具有重大意义。
二、体育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体育精神的缺乏
当前大学生体育素质培育仍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重视传统教育的同时,就忽略了体育素质的培养。大学生更是缺乏体育精神,对体育素质的认识很低,不重视体育课程,对体育素质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对测试成绩、对比赛名次不仅不重视,还消极对待,更加抵触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大学生们一味的忽略体育教育,使得更多的“考试机器”涌现出来,更多的学生选择背书迎接考试,而不是放下书本出去活动筋骨,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学生们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就会害怕、退缩,不会勇往直前,而体育正是要培养这种不怕苦,不怕累,一直拼到底的精神。只有将体育精神中的坚持不放弃、勇于超越和挑战自我的意识发挥出来,才能够制止学生一味的逃避挫折的行为,才能够提高学生们对体育精神的认识,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体育素质。
(二)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不全面
体育理论教育是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基础,只有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才能够有效的结合并运用到体育锻炼中去。体育课正是一个传授体育知识的根本途径,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实践,将体育知识慢慢的渗透到学生们的大脑,强调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们注重运动体验的感受。当今,获得体育知识的途径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制定符合每个学生的不同教育方式,有的学生死记硬背无数遍也记不下来的知识重点,却在一场篮球比赛中,了解透彻;有的学生偶然机会接触到某某体育运动明星之后就开始喜欢上了体育,爱上了运动。虽然每个学生的出发点不一样,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将体育精神很有效的发展,使学生们能够对体育教育充满积极的态度而不是逃避、消极的态度。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能够很好的达到传播作用,只有大学生充分掌握理论基本知识,才能够学以致用,运用到体育课程、体育活动中去,加深学生们的印象,也让大学生们了解到体育的魅力。
三、大学体育精神素质的培育途径
体育精神是一种文化,可以影响无数人,对大学生来说,更是具有强大的渗透力,采取有效的途径,才能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素质。轻松健康的体育活动氛围可以吸引大学生们主动的参与其中,培养主动锻炼的好习惯,能够很好的达到体育教育传播的目的。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培养需要以体育精神素质作为支撑点,在培养体育精神素质的过程中,需要冲破传统思想教育的束缚,才能使学生们重视体育,真正的热爱体育。有效的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素质,应该将体育精神内涵放在首位,只有充分了解体育精神的内涵,才能够接收体育精神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健康安全素质方面的教育,不仅需要学生们很好的掌握体育运动、基础体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认识到体育精神中的坚持不懈,让大学生们可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遇到挫折、困难后第一个想到的不是退缩放弃而是勇往直前。
四、结束语
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素质,能够有效的激起大学生的危险防范意识,培养精神素质的同时也能够强身健体,提高大学生们意外伤害事故的生存能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给大学生们详细的讲解体育的专业技能和专项技术,而且更要将体育精神素质传授给大学生们,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培养素质更全面的人才。
作者:黄鹂 单位:河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