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体育俱乐部教学在武术教学中的可行性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中学武术教学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增强中学生学生体质、提高中学生习武水平的重任,而且肩负着改变传统以技能教学为主向新型教学模式前进的使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在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中有其生根发芽的土壤,符合我国新课标的发展要求。文章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中学武术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表明,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完全适用于我国中学武术教学,新时期体育改革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将紧紧围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武术教学可行性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最初兴起于一些欧美国家的高等院校,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新型教学组织形式。盛怡、杨洪等人写到:美国,其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成功的实践运作。刘波在德国科隆体育学院攻读博士期间对德国的体育俱乐部体质与学校的体育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德国中小学除体育课外,其余体育活动一般以俱乐部的形式来实施,尤其是课外体育锻炼。邓达阐述了日本学校体育俱乐部的现状,“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学生全员参与俱乐部。校内俱乐部有两种,一种是称为特别活动的必修俱乐部,可从艺术、体育、科学中选择一个项目;另一种是自由俱乐部,主要是由学生为主体建立的,教师起指导和辅助作用。”通读国内有关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的文章及刊物,其中大多是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只有很少部分是与中小学相关。研究对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说法各异。刘建坤,王桂欣等提出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概念,有的则称其为教学俱乐部。大部分学者则采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这一统称不仅与国际接轨,同时也符合我国对于“体育俱乐部”这一术语的通俗解读。二是体育俱乐部的分类不一。姚毓武、张大为将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俱乐部划分为单项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和体育教学俱乐部;邹师、冯火红把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划分为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和课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陈云龙指出,目前有两种划分方法是切实可行的,一种就是以性质划分,即社团型俱乐部、企业型俱乐部、民办非企业型俱乐部,另一种就是以任务划分,即职业俱乐部、业余俱乐部、健身俱乐部。三是体育俱乐部的外延不同。在研究过程中有的将体育俱乐部看作课外体育活动处理,有的把针对体育教学的教学俱乐部称为体育俱乐部。基于体育俱乐部的分类不一,体育俱乐部的外延也就不可避免出现分歧。由此可见,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已经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运用成为今后教学的必然选择。笔者通过辨析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概念认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以体育练习者的自觉结合为基础,以学校的运动场馆为依托,围绕着某一运动项目,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的体育教学模式。
2武术俱乐部的发展趋势
2.1成立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中正式确定的使工作任务得以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框架体系。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组织结构影响组织行为,也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对服务对象也有深刻影响。结合国内外非营利组织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实际,建立董事会制度,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成立董事会领导下培训、竞赛、场地、宣传、财务等管理部门,实施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管理机制是比较理想的管理方式。中学生在认识上有了较强的目的性、精确性、概括性;其注意的有意性、选择性、稳定性也有了很大发展;记忆的领域扩大、技巧多样、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具备了初步的辩证思想;想象及至幻想空前发展,为创造性的发挥、创造能力的培养开拓了广阔的天地。由于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心理活动,行为的自觉性有所增强,自主意识逐步发展。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再加上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出于对武术的喜爱,希望聚集起拥有共同爱好的伙伴一起习练武术,为中学武术俱乐部的创建提供了极大空间。这些武术爱好者自身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推选出负责培训、竞赛、场地、宣传、财务等方面的分管人员,分管人员具体策划、安排、实施各项活动,从而扩大俱乐部的影响力,争取吸纳更多成员加入。中学武术俱乐部作为国内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缩影,尽管其组织规模小、组织形式简单、组织人员各项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存在,但组织框架的日益完整使得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中学武术教学中顺利实行奠定了基石。
2.2完善规章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对组织正常运行的基本方面的活动框架,是将单独分散的个人行为整合为集体化行为的必要环节,是管理工作赖以依托的基本依据和手段。武术俱乐部成立初期即针对成员准入制度、管理制度、活动制度、经费使用制度等制定出专门的规定与要求。根据俱乐部成员武术技能掌握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武术俱乐部实行会员准入制度,会员需缴纳一定的会费,遵守俱乐部的规定,定时参加俱乐部举办的活动,践行武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际,积极宣传武术的健身价值、教育价值等。俱乐部成员要以身作则,发扬优良武术文化传统,本着自愿的原则,吸纳喜爱武术的人员。对于对武术有偏见的人要主动纠正其错误思想,主动帮助校园弱势群体,爱护、团结同学,不可强制要求他人入会,更不可仗着自己有一定的习武基础欺压其他同学。武术俱乐部活动要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切不可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俱乐部经费支出要合理,做好经费预算,保障俱乐部正常运营。
2.3依托学校武术场馆和器材设施
场馆是中学武术教学开展的物质保障。体育场(Stadium)是在室外进行体育锻炼和比赛的场地,大型体育场为综合性运动场,一般建有一个标准田径场,在田径场内设置一个标准足球场。体育馆(Gymnasium)是室内进行体育运动的场所,体育馆按使用性质可分为比赛馆和练习馆两类。目前,绝大多数中学配有标准的室外田径场,少数中学配有室内体育训练场地,部分中学拥有专门的室内武术训练馆,这些都为武术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运用提供了实践基地,武术俱乐部可依托学校武术场馆组织会员开展训练与比赛。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除却运动场馆之外,武术器材的配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刀、枪、剑、棍等。由于武术俱乐部经费来源有限,不能购买大量的武术器材设施,在此情况下,可借用学校现有的器材,为武术俱乐部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2.4开展各种武术活动
活动是俱乐部存在形式的外在表现,只有通过举办活动才能向他人传达俱乐部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武术俱乐部可结合学校文化艺术节、联欢晚会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展示武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手抄报、剪贴画、书法比赛等文艺活动,展现武术“力与美”的展演活动,凸显武术能力的比赛,彰显校园文化的武术操,以及定期进行的武术训练等。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举办多种形式的座谈会,通过集体讨论、个人陈述等方式挖掘武术的本质与真谛,开发武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根源。为增强武术俱乐部成员的技能水平,可邀请武术专业的教师、专家对成员训练方式方法及技能动作进行教学指导,也可发挥俱乐部成员自身优势,尤其是获得过国家级奖项的成员的优势,对其他成员进行指导。为检测俱乐部成员的水平,根据个人情况可通过参与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的比赛进行验证。
2.5增强自身发展能力
首先,学校武术俱乐部的经费来源一般集中在会员会费、依托单位补贴、经营创收和企业赞助等方面。会员会费是俱乐部成员准入制度规定的一项固定收入,由于中学生属于未成年人群体,还未有争取个人收入的能力,因而将自身的零花钱或压岁钱作为会费予以缴纳。依托单位也就是学校,校领导根据武术俱乐部开展情况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或物质支持。经营创收是学校俱乐部获得生存经费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其自身造血能力的重要指标。武术俱乐部通过举办活动和比赛,或参与有资金奖励的活动和比赛,从而获得创收;待俱乐部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或成为精品组织时,也可通过发售纪念品的形式进行创收,拓宽武术俱乐部的经费来源。其次,对外宣传是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内容。中学生充分运用所学教育技术知识,或为达到一定目标而探索的新渠道,如制作网页、注册微信公众号、办海报、利用学校宣传栏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宣传手段扩大中学武术俱乐部的对外宣传力度。
3新课标的必然要求与选择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中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求中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养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做学习的主人。新课标的理念与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同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即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武术俱乐部教学模式正式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出发,以武术练习者的自觉结合为基础,以学校的运动场馆为依托,围绕武术这一运动项目,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武术教学、课外武术、武术训练与竞赛等融为一体。
4结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对于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和新课标的要求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初级中学武术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术俱乐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激发学生的习武兴趣。一方面,组织结构的成立、规章制度的完善、学校武术场馆和器材设施的依托、武术活动的开展、自身发展能力的增强等都为武术俱乐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新课标对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突出又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指明了具体实施办法。因而,初级中学武术教学完全可以采用体育俱乐部这一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盛怡,杨洪,缪律.美国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启示-以布莱恩特大学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6):90-100.
[2]邓达.中小学课外活动中的俱乐部模式研究[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5(3):89-91.
[3]刘平江.体育俱乐部的经营与管理[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158-171.
[4]刘波.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1):88-93.
[5]刘建坤,王桂欣.我国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教学俱乐部研究文献的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32-234.
作者:兰金灵 单位:濮阳市武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