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存教育融入学校体育的原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存教育融入学校体育的原因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生存教育融入学校体育的原因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生存教育融入学校体育原因、可行性与实践策略进行研究。主要结论:生存教育融入学校体育是新时代学校教育价值提升的内在诉求、是青少年综合能力提高的有力保障、是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生存教育与学校体育具有教育同质性、生存教育与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具有一致性、学校体育为生存教育提供良好场域。建议:融入生存教育理念的体育课程目标设定;生存教育理念下的课程内容设置;注重生存教育情景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注重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课程学习评价。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校体育;青少年;生存教育

1新时代生存教育融入学校体育的原因解析

1.1新时代学校教育价值提升的内在诉求

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首次提出“生存教育”这一概念,该文指出:“教育的使命是为了青少年准备未来,使教育对象学会生存[1]。”生存教育在西方国家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我国学校教育在21世纪初开始关注生存教育,然而,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生存教育往往只是流于形式,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对于生存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高。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新时期我国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时代,我国学校教育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的价值追求下开展[2],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历史重任[3],然而,没有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何来人的“健康第一”?学校体育在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同时,更应该树立“生命安全第一”的理念,把生存技能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综合性的运动能力纳入到学生运动能力的范畴,真正做到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与价值。在生存危机发展成为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大隐患、青少年应急生存能力不断弱化的背景之下,“让青少年拥有生存能力”的教育,已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因此,将生存教育融入学校体育是新时代我国学校教育价值提升的内在诉求。

1.2新时代青少年综合能力提高的有力保障

2016年国务院在《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4]。新时代,国家对学校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重视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形成健全个性与自我保护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宗旨,而生存教育更有利于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目标的具体化要求,生存教育旨在使学生学习基本生存知识,掌握各种生存技能,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力,能够做到善待珍爱生命、承担健康生活的社会职责,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并在实现该目的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自我与完善自我。将生存教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之中,通过在真实情景化的生存教育中的磨练,不仅可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身体体质,健强其身体、磨炼其心志,同时,对于提高我国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生存需要是体育产生的源头,体育又反哺促进人的生存能力,在此过程中便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将生存教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之中是新时代我国青少年综合能力提高的有力保障。

1.3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的现实需要

2012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学校体育中要实施好体育课程与体育课外活动,注重创新体育课程的内容、方式和载体,注重增强体育活动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特长,大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品质、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教育部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也明确提出“注重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优良品格,体育课程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喜爱[5]。新时代,在“健康中国”与“素质教育”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国家对体育课程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生存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契合也让我们看到了学校体育中课程发展的新的发展路径与改革范式,生存教育在学校体育领域的延伸与拓展,为新时代的学校体育课程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欧美等西方国家很早就认识到体育的生存教育价值,生存教育在学校的开展甚至被赋予法律的保障,日本70%的学校每学期要组织学生进行如何防范和应对突发性危机的训练,逃生自救、急救知识更是被纳入中小学体育课程[6]。在美国,逃生自救、应急避险更是一项从娃娃抓起的必修课,美国的学校非常重视突发事件的安全演习,各种定期或不定期的、预先计划或突然的演习非常之多,如恶劣天气之类的演习、火灾演习、地震演习、校园枪击恐怖案演习等[7]。新时代,在“健康中国”与“素质教育”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被寄予厚望,将生存教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之中已然成为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的现实需要。

2生存教育融入学校体育的可行性分析

2.1生存教育与学校体育具有教育同质性

学校教育作为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为导向,教育的本真和初衷应是以育人为根本,使每个学生发展成102为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生存教育可被视为每个人的生命发展的根基,没有它的关照就没有生命后天的成长条件;而学校体育可被视为每个人生命成长的保障,正是学校体育给予了每个青少年学生健强的体魄,使得生命得以尽情绽放,因此,学校体育与生存教育均涵盖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与内涵,两者具有教育的同质性特征。以生存技能学习、应急避险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生存教育为我们的学校体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致力于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逐渐发展成为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界的共识,这也表现出生存教育与学校体育之间的相互融通[8]。同时,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开放性课程在教学特点与教育目的上与生存教育有着高度吻合,能够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坚强意志,两者在本质上同属人类身体教育的范畴,在兼顾教育性的前提下,健身性和身体实践性同样得以彰显。教育的同质性为生存教育融入学校体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2.2生存教育与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具有一致性

生存教育是对青少年在家庭生活、社会活动和学校教育中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所掌握的应对危机、躲避风险的能力,包括应对危机时的肢体动作技能、自救与互救技能、逃生本领、野外生存能力以及克服恐惧的心理意志品质等。生存教育中的诸多内容,包括匍匐、潜游、滚翻、投掷、屈体攀爬、非直立奔跑等与传统学校体育教学遵循相同的规律,都是通过学生的身体直接经验来完成知识积累和技能掌握。以“应对危机、逃生自救”为核心内容的的生存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和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也在实际教学中使得两者的结合变得更具操作性优势。当前,欧美一些国家已经有了体育课承担生存教育的先例,如美国的应急避险、逃生自救技能培训就是通过学校体育课来实现的,不同形式的生存训练会以还原真实情境的方式在体育课中开展,极大地增加了体育课的趣味性,同时,使得学生在身体承受一定负荷的情况下掌握了最基本、实用的生存技能。此外,我国的一些高校也做了相关尝试,厦门大学在2012年由国外引进的“爬树课程”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学生在爬树课程中掌握了爬树、攀岩、跳跃等生存技能。可见,生存教育纳入学校体育课的教学范畴是切实可行的。

2.3学校体育为生存教育提供良好场域

学校体育因其独特的教学风格与特点,在承担生存教育时有其天然的优越性与科学性。首先,学校体育的教育体系能够为生存教育的常态化与持续性提供有力保障,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中的设施、空间、场地与体育人文环境等资源为生存技能教育提供了天然的教学条件。其次,生存教育的教学方式与学校体育教学均涵盖了以走、跑、跳、投为基本动作单位的组成部分,学生都是以直接性的身体实践去掌握所学技能,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身体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体能与各项身体素质。除此之外,体育课在实际教学中的组织形式较为灵活,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学习与课外实践教学中的真实演练使得生存教育开展的可操作性更强。生存教育中更多的教学形式会以还原真实的危机情境为主,教学内容也将大大丰富,这也给传统、呆板的体育教学模式注入新鲜元素,将体育教学变一元为多元[9],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得更高,学习效率事半功倍,同时使得学校体育课可以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最实用的生存技能。学校体育不仅具备了生存教育所需要的基本属性,同时使安全知识和生存技能的传授很好的结合。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为生存教育提供了极为契合的良好场域

3生存教育融入学校体育的实践策略

3.1融入生存教育理念的体育课程目标设定

新时代,重视生存教育理应成为我国教育部门工作者的重要教育理念与教育使命。然而,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生存教育发展极为缓慢,实际教学中开展生存教育工作的学校覆盖面不高,严重滞后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工作对生存教育的现实需求。诚然,要想真正使生存教育融入到我国学校体育工作之中,首先教育部门应该将其纳入到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之中,注重转变教育理念,从思想上提高对生存教育工作的重视。生存教育的课程目标是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应急生存技能与学习紧急自救互救的良好习惯,突出客观理论与情景课程实践并重,使青少年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实践之中,并且能够切身体验到体育运动对自身生存技能的提高作用。在设定学校体育课程中的生存教育目标时,应按照青少年学生的年龄阶段,将生存教育的过程逐步融入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水平阶段,使之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同时,要注重将课程内容情景化、生活化,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最后,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与之相应的政策予以推动和支持,使生存教育真正融入到学校体育课程之中。

3.2生存教育理念下的课程内容设置

生存教育内容由基本的生存理论知识和专业化的生存技能两部分组成,因此将生存教育融入当下学校教育中的学科类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借助学校体育的资源以生存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和生存技能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按照不同水平教学阶段系统开展,引导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技能学习亦是应急生存技能的培养,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为主要依托,以体育教学情景化课堂为主要载体,系统、科学地增设体育生存技能的内容。小学体育教育阶段应主要注重基本生存技能、逃生自救理论和情景实践教育;中学体育教育阶段要主抓开展自救、互救的情景化实践教育,大学生体育教育阶段要使其掌握突发事故伤害处理技能、野外逃生自救技能等生存能力。同时,学校每学年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基本逃生能力训练、公共场所安全防护训练、自然灾害防护训练、自护自救能力训练、交通安全防护训练5类不同的常见生存技能教学单元。此外,要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引进专门的师资人才,并组织相关专家编写生存教育教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贯穿整个学校教育阶段,逐步形成常态化、科学化的课程生成机制。

3.3注重生存教育情景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生存教育不能以单纯化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而是要注重真实的体验性学习[10]。美国的一些中小学对学生开设应对突然枪击事件的课程,在模拟课上,学生看到持枪者进来,迅速钻到课桌下面,躲藏起来,培养他们的应急能力[11]。国外的生存教育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要构建真实化、情境化的课程教学模式,还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习得生存技能、发展体能与各项身体素质,同时也弥补了目前我国学校体育传统而呆板的教学模式的不足。融合生存教育的新型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就是要面向生活的细节,体验生活的情境,寻求一种真实生活经验的迁移与整合。因此,设计学校体育教育中的生存教育内容时,要注重遵循青少年学生的基本认识发展规律,转变以往直接学习运动技术的方式,设计“基本应急技能—生存自救—互救救生—实际应用”的合理学习模式,在兼顾体育教学独有特色的同时,将生存教育逐步融入到体育教育之中,并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之中。例如,学校可借助校内外自然环境及社会公共体育设施,亦或是设置特定的情景化的教学环境如:紧急攀岩、溺水自救、校园暴力等。

3.4注重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课程学习评价

课程学习评价的优化一直是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课程学习评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质量。由于生存教育课程具有其特有的教学特色,因此,其课程学习评价也应有所区别。西方发达国家在此方面有很好的成功经验,如美国的学校在组织学生逃生训练后,教师都要总结逃生训练中反映的各种问题,详细的记录每个学生在模拟中的表现,并持续改进与完善[12]。这是美国生存教育课程中特有的评价形式,可被视为一种及时性的形成性评价。当前,针对生存技能教育的特殊教学形式,教学中采取的评价形式要区别于传统的以考试分数或等级评定的体育课程评价形式,应多采取以鼓励、交流、直接、辅助等开放性的评价形式。在不同情境的生存技能实践教育中,体育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做及时性的学习评价,记录学生的学习变化情况,并第一时间反馈到学生个人,打破以往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模式,从而使学生切实的对所学内容有深刻而真实的理解。对学生生存技能的学习考核,既是以促进学生身发展为目的,也是对学生课程学习中的生存技能学习、情景参与、应急心理与社会适应的综合评价,因此,对生存技能学习的评价可采用情景模拟中的运动技能学习、日常运动习惯、应急避险理论考试的形式考核。

4结语

21世纪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在不断探求如何更好的贯彻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时局之下,面对当前学生生存能力弱化的现实困惑,我们亟需重新呼唤学校体育对学生生存的观照。以生存教育的语境来探讨学校体育教育,是对体育中所蕴含的生命本质的一种全新认识,它不仅解决了工具式的体育教育观念的转换,更深化了体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重塑当今学校体育教育的生存教育价值观,不仅弥补了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缺失,更是对青少年的人性彰显,作为以“人”为教育对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学校体育理应也必将从中获取更多的借鉴与启发。

参考文献:

[1]黄佺,张绣亮,关鹏.渗透“三生教育”理念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架构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8(7):101-105.

[2]刘欣然,李丽君,王媛.主体的意向:体育与人主体性的哲学认识[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5):543-549.

[3]李冲,史曙生.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评估现存问题及改进思路[J].体育学刊,2018,25(4):1-5.

[4]王聃.大学生体质健康与生存教育契合的路径依赖[J].体育与科学,2018,39(3):55-58.

[5]季浏.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体育科学,2018,38(2):3-20.

[6]梁佳麒.体育视域下的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研究[D].河南:郑州大学,2015.

作者:李冲 史曙生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