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多维因素掣肘下体育与健康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融合了“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精髓,响应了时代的号召,然而积极的课程现象初见端倪,却囿于内外因素的羁绊,使得课程实施陷入困境。梳理相关文献,认为新课程顺利实施的障碍有以下三点:狭隘的中小学教育评价使得学校体育边缘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未能与中小学体育紧密衔接;学习共同体成员“军心涣散”,未能形成改革合力。鉴于此,出台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迫在眉睫,重新审视及修正“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刻不容缓,凝聚学习共同体成员形成改革自觉、构筑中坚力量尤为必要。唯有如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才能扬帆起航,顺利推进。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育评价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学习共同体
1狭隘的教育评价禁锢学校体育的发展
毋庸置疑,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最大的瓶颈,乃是当今中小学失衡的教育评价。谈到教育评价,我们就会想到考试。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手段,既能够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又能使教师藉此审视个人教学。然而,当下的基础教育以及普通高中教育将考试当成了教育的终极目标而非评价手段,考试早已偏离了固有属性,衍生和掺杂着太多的“潜隐价值”,“考试”的错位导致了教育功能的异化、变质,酿成了妇孺皆知的应试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
2“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未能对接中小学学校体育实际
2.1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是扩展教师知识面的课程。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各类知识的交叉与共振促使“未来教师”必须超越学科壁垒,掌握各种可能的知识,并加以扩展和迁移。据相关研究统计,我国高师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占总课程15%左右,而其他发达国家这一课程的占比为:日本37.7%,德国33.3%,美国40%。狭隘的基础知识不仅制约了“未来教师”对学科专业内容进行多维度的理解,而且在日后从教的过程中容易钻牛角尖,固化思维,难以做到深入浅出、举一反三。
2.2教育专业课程
教育专业课程是培养胜任教学工作的合格教师,课程的设置务必要体现“教师性格”的专业伦理与素养。我国高师院校目前的教育专业课程多数还是“老三样”(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主要内容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的基本原理,未能反映出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进展,理论内容与中小学教学实践各行其道,脱节现象严重。日本在1998年修改了《教育职员许可法》,修订后的教育专业课程有43门子课程供学生选择,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教育专业课程占比在6%~10%之间,然而也有学者对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9所重点师范类院校的调查表明,教育专业课程的占比最高的也只有6.4%,最低仅为4%左右。其他普通高师院校的这一比例我们可想而知。
2.3学科专业课程
无论是业内或界外人士看来,一位教师要想赢得教学、立足学校,专业知识技能至关重要。因此,我国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中,学科专业课程一直被置于很高的位置,占比达到7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35%左右、德国的41%左右。该向“学术性”靠拢还是向“师范性”看齐,一直是高师院校亟待解决却久久未能达成协定的实质性问题。当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术科内容,依然是按照运动项目的逻辑体系、运动技战术的基本原理,由浅到深,“缜密”规划了翔实的内容,缺乏针对各学段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及方法,酿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未来体育教师”在面对不同层次中小学生的教学时,显得束手无策、一头雾水。“生产领域”与“应用领域”的不对口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亟待解决的矛盾。为此,应在具体科目的相关章节中例举适合各个学段中小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如简化规则、缩小场地、创设情境)等,使学习内容贴近中小学生实际,引导他们在“完整的”体育活动和比赛中获得成功感,激发运动兴趣,切实增进身心健康。
3“学习共同体”成员缺乏改革自觉,未能形成改革
合力“学习共同体”的出处不唯一,得到学界最多认同的是杜威的教育理念。杜威指出,学校即社会,学校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互动交往的行为,其实质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虽然杜威没有明确提出“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但他的许多观点与佐藤学教授描述的“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具有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考虑到文章的研究倾向,在此对“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不作赘言。家长和校领导是学生在校内外的监护人,理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承担应有的责任。为此,双方一定要确立健康的成才观,清醒意识到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鼓励孩子动静结合,学会与同龄人交往合作,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校领导在校内活动拥有决策权,应敦促、鼓励体育教师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和竞赛,让校园洋溢着体育文化。体育文化不止局限于校园,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为此,社区负责人应积极筹划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在唤醒居民体育意识的基础上增进居民的合作交往。
参考文献
[1]纪德奎.新课改十年:争鸣与反思——兼论新课改如何穿新鞋走出老路[J].课程•教材•教法,2014(12):16-21.
[3]廖哲勋.把握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自觉推进新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4):1-8.
[4]孙国春,马亚艳.应试教育陷入僵局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4(12):16-21.
[5]杨韵.被“应试”捆绑的体育:对学校体育发展困境的反思与批判[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5):62-67.
作者:杨菲 郝晓亮 单位: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