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校体育中民俗体育的角色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学校体育中民俗体育的角色问题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学校体育中民俗体育的角色问题

摘要:运用文献综述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具体分析当下民俗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角色问题,研究发现:校园民俗体育思想存在着多元化;学校民俗体育功能具有延伸性;校园民俗体育发展存在着角色偏差。建议:重新认识校园民俗体育在社会、教育、传统文化、体育中的地位和关系。树立教育改革、文化自信、体育强国、健康中国话语下的时代责任和担当,确定正确定位自身角色。

关键词:民俗体育;学校体育;角色

1绪论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颁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党和国家专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作出战略性布局,它标志着国家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作为抓手,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为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自信迈开了重要的一步,彰显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滋养了广大的中华民族,还孕育了众多的中华文明。民俗体育,是指在民间风俗或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1]民俗体育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具有中华传统文化“活化石”之称。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我国乃至众多国家对本国家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家和社会大力推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下,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民俗体育开始进入学校教育,民俗体育进校园,使得校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国家推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抓手”,它不仅丰富了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还拓宽了学校体育的交流渠道,从而有力地“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

2问题的提出

百年的学校体育,百年的历史和发展。在经历了痛苦的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过程,近代中国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徐徐开启了近代教育的大门。从“体操科”到“体操课”,再到后来的“学校体育”。建国以后,从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指示,为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方相奠定了基调。为了有效促进广大人民的体质健康发展,党中央多次颁布了一系列举措。从中央的7号文件颁布到广播体操的大面积实施,从阳光体育到体质达标,再到武术进校园活动的广泛开展,无不彰显国家对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视。然而,学校体育中,特别是民俗体育的发展不尽如人意。民俗体育被边缘化、生存环境破坏、逐步的遗忘。[3]学校教育中,只重视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忽视其本身的文化性从而导致丧失其本身的内在价值。[4]因此,如何有力的推动民俗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发展,成为每个教育者亟须解决的问题。

3校园民俗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角色困境

角色是指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省份的人的行为期待。[5]“角色”一词,原先出自于戏剧。作为戏剧、电影中的一个名词,主要是指演员在戏剧或者舞台上扮演的某一特定的人物。学者拉尔夫•林顿认为,认为社会如同一个大舞台,在这个高度结构化的社会互动中,社会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剧本。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剧本是用来指导分配给不同社会成员的不同角色。[5]因此,角色是一定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个体的地位、社会对个体的期待以及个体所扮演的行为模式的综合表现。[6]某个身份伴随着一些相关的角色,这些与某一身份相关联角色的集合就成为角色集。[5]放眼整个社会结构中,我们很难发现单纯的只有一种角色。例如,一位在学校的老师,在学生眼中,是一位教师角色。回到家里,则成为爱人的配偶,扮演起夫妻角色。面对放学回家的孩子,则扮演父母的角色。在学校放假后回到老家,面对自己的父母,其身份则从孩子的父亲母亲转变子女。因此,这位社会人具有了教师、配偶、父母、子女的角色。当然,还有其他等众多的角色,在这里就不一一阐述。自从民俗体育走进校园的那一刻起,校园民俗体育的发展就和学校体育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由于校园民俗体育其身份的特殊性,因此,它在学校体育中存在着角色庞杂身份。民俗体育不仅具有民俗文化特征,还具有教化、健身、娱乐、凝聚人心等功能。将民俗体育放在学校体育和社会之中,它的关系更是具有多面性,因此,这种多面性也决定了角色的多重性。多重性的角色如同上述的社会人一样,存在着教师、父母、夫妻、子女等多重角色。众多的角色赋予了它各种各样的责任和使命。如果在家里面对孩子的父母还是把自己当作学校的教师角色,则会发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就是角色主次不分问题。因此,在校园民俗体育的角色问题上,如果没有理清角色中的主次,那么必然会导致角色庞杂不清的现象,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的教育问题。

3.1校园民俗体育思想的多元化

校园民俗体育的主体是“学校教育”“学校体育”“社会”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校园民俗体育在国家建设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发展的方向、目标、战略布局等,都由学校教育思想或者是学校体育思想来作为重要依据的。并且,民俗体育进校园的实施和校园民俗体育的发展必须是在学校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的。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当时那一阶段的作为指导性、纲领性的学校教育思想,规约着校园民俗体育的性质、地位和目标等。因此,它们之间的影响是相互辩证地、发展的关系。学校教育思想在整个学校教育的大方向上,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作为校园民俗体育的发展,同样的也受到学校教育思想和学校体育思想的引领。因此,学校教育思想其具有一定的先导性和规约性。同时,作为学校体育工作下属的民俗体育,其工作必然对于学校教体育思想甚至学校教育思想具有相应的滞后性。当学校教育思想的变化较大,学校体育的工作必然跟不上学校教育思想的步伐,从而导致了民俗体育也不能和学校体育乃至学校教育同步进行,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学校教育思想的不断调整和变化是困扰学校民俗体育发展的问题之一,这与学校体育思想的依附性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学校民俗体育从属于学校体育工作,而学校体育工作又受到学校教育思想的制约和管缚。不同时期,学校教育思想的调整和变化必然引起学校体育思想的变动,从而引起了学校民俗体育思想的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众多周知,近代我国由于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做出了“西学东渐”的发展模式。由于地理位置靠近我国的缘故,我国早期最先模仿的是日本的“军国民体育思想”,随着旧体制下的封闭国门的徐徐开启,然后学习欧美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建国后由于社会体制问题,产生了模仿前苏联的“三基教育体育思想”。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学校体育又出现了“快乐体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以及“健康第一思想”等。正是众多学校体育思想主导和不断调整下,使得校园民俗体育工作在思想上和实践中难以和其保持同步。每当学校教育处于时代变革的时期,学校体育思想乃至校园民俗体育也处于一种动荡交叉期,因此,也就产生了众多的操作目标。基于此,校园民俗体育的角色也就不是单一角色,而是多重角色。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处在深度的变革中,因此,从属校园民俗体育的目标也存在着巨大的变数。学校体育目标从过去的“身体健康”到“身心健康”,再到现在的“以人为本”“体育强国”。作为校园民俗体育的上级部门,学校体育目标在具体实施的一系列过程,同样也是校园民俗体育角色扮演的一系列过程。基于此,变动的教育思想使得学校体育思想也发生着改变,从而使得校园民俗体育思想也跟着不断做出调整。因此,校园民俗体育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例如,新课程标准下,不同学校体育目标和任务存在多样化,从而使得校园民俗体育角色繁多,并发生着不断的变换。

3.2学校民俗体育功能的延伸

校园民俗体育在其功能方面存在着民俗文化的客观属性,同时还具备传承和凝聚众多传统文化的功能特征。然而,我们在选取其功能时,也存在着主观的选择。校园民俗体育作为体育、文化、教育的融合体,其本质还是取自于体育、民俗文化、教育的本质,因此也具有三者的功能。对于人精神上、躯体上、文化的传承上具有一定的作用。第一,校园民俗体育其本身就是国脉的传递与传承。经历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民俗文化,把它和校园教育融合起来,其本身就是一种中华优秀文化精神与价值的传承。第二,校园民俗体育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能够通过广大的青少年通过身体教育来传承国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强壮青少年体质,增进参与者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应该说,只要事物存在便有其功能。因此,只要在学校开展校园民俗体育,其功能性就自然表现出来。人为的干预主要是为了满足我们需要而促使其表现最大功能。在提到我们需要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校园民俗体育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践行。

3.3校园民俗体育的角色偏差

角色偏差就是指实际角色表现与理想角色不相吻合。[7]也就是角色期待和角色表现不匹配。角色期待是指社会对角色扮演的定义。角色表现则是指某人实际扮演某一角色的方式。[8]换一句话说,就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对自身扮演的角色应该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需要清除的了解,懂得主次之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目前,民俗体育本体和民俗体育的价值就存在着角色期待和表现的差距。我们在关注校园民俗体育的同时,难免会出现思想上的某些偏差。杜光宁指出:“学校体育发展到现代,它的作用越来越大,超出学生时代的时间界限,具有终身意义超出学校教育的范畴;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超出增强体质的独特功能;具有促进学生的协调发展的全面效用。”[9]对于民俗体育来说,更是如此。有的学校甚至对校园民俗体育的发展甚至过于强调某一方面的功能。使得校园民俗体育的角色期待和角色表现越来越不匹配。过分夸大学校民俗体育的功能结果在学生们学习当中,并没有得到学校、社会、家长的期望值。诸如西方模式发展校园民俗体育、重经济需求轻文化内涵、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缺失等[3],都是校园民俗体育的角色期待和角色表现出现不匹配的结果。

4结语

通过对学校民俗体育角色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校园民俗体育担负着特有的社会角色,就其定位而言,就是在一定的而社会发展背景下,校园民俗体育依据自身特性和社会期望而履行的社会职责。它包括自身的社会存在形式和行为的认知等。校园民俗体育存在着角儿庞杂的问题,其思想的多元、功能价值的再开发和角色期待和表现的不匹配,成为其庞杂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其在社会、教育、传统文化、体育中的地位和关系。在充分认识当代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树立教育改革、文化自信、体育强国、健康中国话语下的时代责任和担当,确定正确定位自身角色。

参考文献:

[1]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R].2014-3-27.

[3]王斌,朱杰,朱坚,徐楠.文化生态视域下民俗体育运动在高校发展的困境及破解之道[J].体育文化导刊,2018(11):126-130.

[4]谢玉.文化生态视野下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研究—以长乐“故事会”为个案[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5][美]戴维•波普诺,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0.

[6]奚从清.角色论一个人与社会的互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6.

[7]黄安永,叶天泉.物业管理词典[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455.

[8][美]戴维•波普诺,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1.

[9]杜光宁.论我国现代学校体育的功能[J].体育与科学,2001,22(4):66-67.

作者:刘鲲 刘娜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体育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