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成效与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成效与问题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成效与问题

摘要: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访谈专家学者等研究方法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进行深入考察。从界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定义及分析其作用出发,总结和梳理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趋势及其相关政策演变,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的形成过程以及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回顾,探析了目前的培养模式中依然存在的问题,发现还存在着行政管理的色彩较为浓厚,与职业化和市场化的本质背离,培养体制还尚未完全理顺,培养机制存在明显滞阻,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营利性体育组织处于缺位现象等问题。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员;模式;成效;问题

前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国家也将全民健身作为战略的层次来发展、推动、普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要大。不断提升与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机制,为培养出数量与质量“双优”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以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的普及,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一大重点任务。为此,本研究立足于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趋势与相关政策演变、形成与成效,深入探析我国社会指导员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和更好地推动全民健身战略提供参考。

1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定义阐述及其作用

1.1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定义阐述

社会体育指导员,其实就是在一个群体性社会体育活动中,泛指为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提供技能传授、运动指导、组织管理等服务的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主要分三类,即指导类、安全类、管理类,其中指导类主要是通过讲解、示范等指导大众健身运动方法、技能,安全类主要是负责检查体育器械、运动场地的安全性及为大众在体育健身中给予安全保障等,管理类主要是指负责组织管理大众开展相关体育健身活动。[1]从类别上来说,“社会体育指导员”有职业型和非职业型(公益型)区分,在本项目研究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特指的是职业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同时为行文方便,如无特别说明,以下均简称为社会体育指导员。

1.2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探析

在全民健身已经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时代,提升社会体育组织的活跃指数和能力,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事业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秀、项目丰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在促进各类体育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市场经营方面有重要作用。社会体育指导员除了自身因对体育的热爱、坚持、自律等正能量气质影响、带动着周围的人群外,同时在这样一个“互联网+全民健身”时代,也可以在抖音、微视、B站、朋友圈等多元渠道中,对全民健身的宣传普及与全民身体素质的提升方面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不仅如此,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很大一个程度上在体育运动中扮演的是师者的角色,肩负着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播。对大众体育活动中的主体对象来说,他们基本上都是已经从学校中毕业进入社会的人群,但在面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能传授、方法指导时,却依然是一个学者的角色。所以,在群体性体育活动中,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传道授业解惑”般对人们进行指导,使得群众在把握科学健身运动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激情,从而带动更多人群参与其中。此外,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加,体育锻炼逐步从感性层次的出汗快乐转向理性层面的科学健身,追求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方式方法,已经成为全民健身的主流方向,所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仅仅在指导大众开展体育运动和健身休闲有不可缺少的作用,还在引领全民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运动方法、健身技巧的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社会体育指导的发展趋势与政策演变

2.1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体发展趋势

在20世纪后期,社会体育发展过程中有三大支撑条件被引以重视,其中两大支撑条件无疑是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体育的场地设施,而被称之为第三大条件的便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其最重要作用便是以科学专业知识、技术指导人民群众的日常体育锻炼、运动健身[2]。经过多年的发展,从质的方面上说,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在“互联网+全民健身”时代,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仅仅扮演着科学运动健身的指引者和体育锻炼活动的组织者角色,而且还在线上、线下起着带领全民健身运动、规范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者和引领者。从量的角度来讲,截至2018年已经培养了十多万符合国家技能标准的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3]。看似十多万相对于全体健身运动群众来说是较少的,可事实上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远不止单纯地指导大众,还有更大的作用是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体育指导员等相关的体育服务的专业工作者,从而起到一个向全民辐射的作用。不难预见,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发展和体育产业的不断升级、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特别是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会越加被重视。国家也陆续出台了许多政策文件,全民健身也已经被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来发展,从而使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因此,直面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数量充足、质量优秀、项目种类丰富的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以满足大众的不断增加的体育需求,是政府和高校都必须要重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将从当前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发展中遇到培养质量以及培养资源等问题出发,以政府和高校的协同为着眼点,整合相关体育资源,通过协同创新,取长补短,调动政府、高校、社会力量的积极性,进一步理顺培养机制,以期为我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和更好地推动全民健身战略提供参考。

2.2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相关政策演变早在1994年12月4日,我国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了《制度》。《制度》为我国培养了约65万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这对于社会指导员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我国社会指导员队伍的快速发展、壮大。但《制度》下的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含金量低、实际指导率低是其存在的最突出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育市场的发育,我国出现了职业性的体育健身指导者。为规范此类人员,2001年8月,原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了《标准》,标志着我国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登上了历史舞台。在2001-2004年间,针对《制度》与《标准》,即公益型和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关系、发展趋势、对策等问题,我国体育部门、学术界都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渐明确了工作方向。其实,这两种类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都是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中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前者在非营利性社会体育指导活动中、后者在营利性社会体育指导活动中,两者相辅相成、并存发展。随着我国全民健身一期工程的结束以及体育强国建设的开展,为适应体育发展环境的变化,2011年11月9日,当国家体育总局的《办法》正式实施时,在2005年的《制度》便被宣布失效了。因此,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的发展中,便以《标准》和《办法》两个文件为指导,二者是并立共存的局面。

3当前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形成与成效

3.1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的形成

在体育人才市场尚未充分发育,体育产业及市场尚不成熟的条件下,为推行《标准》,我国依靠传统的行政力量,开始着力构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基本模式。其实,早在2004年6月的时候,国家体育总局在经得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后,就已经的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职业正式成立了一个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当时这个指导中心,主要是为了给包括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在内的体育行业的专业工种职业进行官方的职业技能鉴定。[4]此外,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也早在2005年时,为体育行业的特有工种,专门成立了一个职业技能鉴定站,这个鉴定站在当时还是属于全国首例。这也意味着国家的体育职业鉴定工作有了跨越式发展,标志着体育职业标准化、规范化的进程有了质的飞跃。国家体育事业正式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政策的落实,也有了实质性突破,填补了历史上长期以来,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体育特种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方面的空白。[5]在社会保障部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统一印制、颁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资格证书后,2006年3月5日,黑龙江省53人成为首批社会体育指导员(滑雪),并首次获得了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经过多年的推广和发展,我国形成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基本模式,即政府负责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制定、组织实施考核鉴定等,并由代表政府的各省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负责考核鉴定,合格者颁发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核准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而包括具有体育行业国家职业培训基地资质的高校在内的培训机构负责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

3.2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的成效

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基本模式搭建完毕后,我国逐步将重点转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体系建设上来,至今已经形成了基本的体系框架。理论制度体系建设:坚持依法治体,制度先行。通过规章制度等的建立,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对鉴定考核、评聘分离、管理模式等培养工作细节做出了具体规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依据市场需求,逐步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下设47个项目的鉴定工作,研究制订各项目各级别的考核标准和题库及考核鉴定实施细则等。组织实施体系建设:主要是各省鉴定站的申报、建设、交流工作和网络管理平台建设、体育行业从业人员服务等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按照培训与考试分离的原则,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各项目考评员、培训教师等专业人才队伍,确保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质量和考试公平。此外,还开展考评员、培训教师的业务提升和表彰激励工作。[6]主题活动与宣传平台建设: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全民健身万里行”和“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两大主题活动品牌。这些主题活动中的技能展示、科学指导等公益志愿活动,扩大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会影响力,促进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发展。同时,还着力建设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

4当前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4.1行政管理色彩浓厚,与职业化和市场化的本质背离

历史上,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家、国、天下的观念深入人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社会运行体制。历史和现实决定了我国形成了强国家-弱社会的局面。尽管改革开放后国富民强的局面促使社会的力量逐渐强大,社会自由度日益扩大,但在众多领域,行政力量的推动作用仍然不可或缺。在体育市场萌芽发展的初期,为规范体育人才市场,我国依托行政力量和资源,建立了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各省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培养链条。依托这一链条,社会体育指导员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初具规模和社会影响。这是行政式培养方式的功劳。但从长远来说,随着体育市场的不断发展,面向市场,按照供需关系,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才是长久之计。目前,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后,如何促进其就业,如何拓展指导项目,如何确认薪酬等等问题,已不是现有行政色彩较为浓厚的培养方式可以解决的了。这些问题应该交予市场来解决。因此,转变行政式的培养方式,探索与市场无缝接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方式,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7]

4.2培养体制尚未理顺,培养机制存在明显的滞阻问题

首先,在培养体制上政府部门缺乏协同。虽然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的颁发可以体现两部门的一种协同,但这种协同并未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具体表现就是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鉴定工作基本上由地方体育行政部门直接操作,地方劳动部门并不直接参与。这就导致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在宣传、审批、收费等环节遭遇体制或机制滞阻。更进一步说,由于工商部门对营利性体育组织监管的缺位,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就业方面也受到了影响。其次,省级职业技能鉴定站组织结构较为松散,实体化程度低,与其承担的工作量不匹配。目前,省级职业技能鉴定站主要依托省体育局下属机构和事业单位(人事处、群体处、产业处、体育馆、体育运动学校等)建设而成。单独建设的职业技能鉴定站不是主流。由于事实上的“依托”关系,省级职业技能鉴定站在人财物等各项资源的控制上处于弱势,不利于调动工作的独立性、自主性、积极性,且工作的稳定性都难以保障。在此条件下,应对常规的宣传、组织、培训、发证等日常工作或许能够完成,但随着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数量和质量要求的提高,省级职业技能鉴定站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从长远看,为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化工作并不断提升其工作水平,省级职业技能鉴定站应以实体化为目标并协同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力量共同建设。

4.3人才培养滞后市场,营利性体育组织处于缺位现象

各类营利性体育组织是检验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体现其职业价值的场所。可以说,能否培养出符合营利性体育组织需要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衡量职业技能鉴定站工作成败的重要依据。营利性体育组织与职业技能鉴定站应该是一种天然的协作关系。营利性体育组织对于市场更为敏感,对于人才的定义更为明确;职业技能鉴定站对于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评判更为准确。在两者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才能真正适应市场需求并满足大众的体育健身指导需要。此外,随着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知识架构也越加被重视。但由于职业技能鉴定的组织实施主要依靠体育部门,受体育行业固有思维模式的局限,体育素养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能力最重要的判定标准。由此导致的一个结果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营销、服务、心理等方面的能力不足,需要在工作中学习和弥补,从而增加了营利性体育组织的隐形用工成本。此外,更为严重的是,现有的培养模式缺乏灵活性,对市场需求反应慢,而对市场需求敏感的营利性体育组织又被排除在培养模式之外因此,调动营利性体育组织的积极性,吸纳其加入培训中,尽可能地做到按需定制,这将有利于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竞争力的形成。

4.4培训资源整合不强,政府对培训机构监管力度偏弱

从全国的角度来看,其实各省、各市甚至各县体育市场都存在着发展很不均衡的问题。在经济繁华的地带,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机构体系基本上已经发展完备,但在经济稍差一点的城市则发展很不理想,在经济水平三线以外的地带,如偏远农村等,那就更不理想了,所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难以在全国普遍推进。资源再没能统筹整合之前,都会严重地制约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整体有效推进。此外,在对我国各省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方面,政府下的力度还是偏弱的,在制度落实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凸显。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承建单位机构设置亦不尽相同,在具体的培训培养中也存在项目方面的缺乏、信息方面的闭塞、管理方面的松懈、收费方面的乱来等问题。虽然不少社会体育指导员都已经经过了证书认定,属于“有证上岗”,但由于长期以来遗留的问题较多,导致许多政策规章等还是不够完善的,也自然出现了“有证”人员依然还只是少部分。而面对各种困境,本应由劳动人事、工商、公安等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未得到有效的落实,更多的只是由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自行检查督促,缺乏有力的行业检查纠正措施,更缺少有效的制裁手段,淡化了资格准入的社会氛围,进而制约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良性运行。

5结语

在这样一个体育事业发展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辉煌的时代,人民对体育健身的需求在日益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也更加被重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模式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核心,因为这不仅关系着我国全面推动全民健身战略的成效,还影响着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8]因此,在把握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的成效的同时,各方都应该重视当前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早日找到问题现象背后的隐藏症候,进一步完善、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为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冯立华,崔冬霞,李华伟.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有效资源配置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5(8):19-20.

[2]朱琼,高铭鼎主编.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M].国家体委群众体育司.

[3]李金霞.体育职业技能年鉴定达12万人次[N].中国体育报,2018-3-28(4).

[4]汪从飞,曹彧.体育职业标准化工作进入正轨[N].中国体育报.2005-11-22(1).

[5]郑汉山.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准入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5).

[6]曲天敏.体育管理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李显国,刘涛,赵先卿.构建和谐社会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20-22.

[8]胡晓军.湖南省全民健身体系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26-129.

作者:郑汉山 蒋义丹 单位:广州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