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全民健身时代冲击着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成为高校的热门话题。本文在深入了解校园体育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调查研究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就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对深化高校体育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旨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作贡献。
关键词:高等院校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改革
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运动文化被称为校园体育文化。它和校园的德育、智育、美育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的发展。
1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特征
1.1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1)教育熏陶。文化环境是一个使人不断地接受新文化滋养,熏陶,装备的园地,校园文化就是存在于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形态。体育教师以新课标的理念和有效的体育实践方式向学生传授体育文化,使学生掌握系统正确的体育知识理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其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后备人才。(2)导向凝聚。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就是运用体育文化的特殊手段、技术、方法把学生的思想、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理念和体育精神要求的方面,利用赞赏、激励、监督等手段形成正确的理念,对学生形成一种强大的约束力和导向力,使学生自觉遵守体育规章制度。(3)强身健心。在精神上、身体上以及社会上均保持健全,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称为全面健康。校园体育文化是以身体运动为基础,对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的文化形式。通过体育锻炼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集体观念,使学生身心均得到健康发展。
1.2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体育运动的本质特性是健身性,它是使体育区别于德育、智育、美育的根本标志。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提高身体各器官的运动机能,促进身体健康,强身健体,实现“健康第一”的目标;体育运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它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娱乐性是体育的基本特性,校园体育应充分利用其娱乐性特征,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缺乏娱乐性的学校体育是没有生命力的,不能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
2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考
2.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1)树立正确的指导方针,倡导体育精神。我们要制定学校体育的各项规章制度,打造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品牌。要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如集体主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合作竞争精神等,把体育精神与学风建设融为一体。(2)强化师资力量,加强道德教育。我们要加强教师监管,体育教师应勤奋学习、更新教学观念,用良好的素质和魅力感染学生。寓德育于体育教学中,研究优秀班级、优秀班主任、优秀学生的体育教育模式,通过体育活动,渗透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体育品德教育。(3)利用网络优势,加强体育宣传。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拓展体育教学的新方式,如:微信公众号、体育运动APP、网课教程等,它们的出现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有较大帮助。
2.2深化学校体育的改革措施
(1)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兴趣。一是在培养兴趣上做文章,要采取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需要;二是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处理好教法与学法,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把体育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三是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用情感感染,有意识、有目的的去影响学生,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2)转变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多样化,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利用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的情况下,可开设普修课、基础课、专项课和选修课,让学生有较大的选择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适应学生的需要,又要符合终身体育的练习内容,要选择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便于学生独立锻炼,又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术的项目。在项目的类别上要将民族体育、健康体育、娱乐体育、竞技体育按一定比例作为基本教材,体现出教材的科学、系统、新颖和实用。(3)改进教学方法,发展学生能力。一是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如举办专题讲座和学习班,设立体育资讯站,建立体育宣传栏等;二是注重教法与学法相结合,强调学生的自主学练,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技术教学与发展能力相结合,不仅要教会运动技术,还应传授运动生理卫生知识以及发展各项素质的方法,掌握测定运动负荷、医务监督和运动损伤的知识,进而保证学生有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4)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素质。为丰富校园文化,高校应结合学校特点发展校园特色体育项目。如开展体育社团,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学习;组织户外体育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开展体育竞赛,为学生体育锻炼创造动力。在比赛中学生不仅要接受来自外界客观环境的影响,还要进行自我意识的调整。学生必须自觉遵守各项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对手,在竞赛环境中,要控制和约束自己的内心冲突,这也是培养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的基本准则。(5)完善体育设施,推进体育发展。高等院校要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创造条件完善体育设施建设。不仅要兴建室外的体育设施,如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还要增加室内活动场所,比如建体育馆、游泳馆、健身房等。运动场所不仅在教学时间内全天对师生开放,节假日、周末也要对师生免费开放,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有效的运动场所,以保证更多的学生常年参加体育锻炼,以推动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6)利用网络资源,创新体育教法。在互联网时代,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教学时空,开发体育慕课,实现翻转课堂,将体育课分成课前学习、课中纠正以及课后复习三个环节。体育老师可以将体育精品资源共享,或者自身录制网络课程,配上视频讲解,使学生在课前根据视频讲解学习新动作,课堂中,只需对动作重难点以及易犯错误进行指正,提升课堂效率,课后学生可以根据网络课程随时随地复习巩固。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毕业后也会不断学习体育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终身学习的习惯。
3结语
深刻领会体育教学教育信息化的新含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深化体育文化改革,及时改变固有模式,开发智能体育系统,提升师资力量,改变教学方法,调整课程设置,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新要求,走在校园文化改革的前列。重视网络影响力,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带来了新思路新方法,同时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要求,网络互融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一个新标志。
参考文献
[1]肖尔盾.“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混合学习模式探索[J].教育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2017(10):123-130.
[2]周学荣.新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比较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3(6):60.
[3]李金梅,谢瑾,张军,等.关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1998,18(5):11-12.
作者:胡巍 周顺 单位:长江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