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体育文化课程教学模式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契机,落实国务院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指导方针,在“跨文化交际+专业”的留学生培养目标之下,体育院校针对“一带一路”留学生开设独立的体育文化比较课程,对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深化我国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对卓越体育人才培养有着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体育文化;教学改革
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强调指出,“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体育人才培养和引进”[1],确保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如期完成。2017年,北京市教委设立了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旨在切实推进“一带一路”人才培养进程。2018年,首都体育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成功入选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一带一路”体育文化课程建设有针对性地对“一带一路”留学生开设体育文化课程,是传播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精神、落实“一带一路”体育人才培养、体育交流的必要举措。
“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1.来华留学生的体育文化教育获得新机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大力扶植,中国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深入,“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持续增加。据教育部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留学生约31.72万人,占总来华留学生人数的64.85%,增幅达11.58%,高于各国平均增速。[2]此外,针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体育现状的调研也表明:中国体育教育的海外需求与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如越南、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对中国体育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需求较大;俄罗斯、菲律宾等国则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交流与学习有积极探索;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则在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与训练方面希望与中国建立长期合作。2.“一带一路”留学生课程建设面临新挑战。“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人数的迅猛增长对有针对性地开设“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专项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标准。2010年,教育部在《留学中国计划》中明确指出文化传播的重大意义—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指出:“统筹规划我国高校吸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学科专业,集中优势资源,做强与‘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密切相关的特色学科专业,吸纳他们在这些学科专业学习,使他们来华学得好,回国用得上,发挥好作用。”[4]“一带一路”留学生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向“跨文化交际”与“专业”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上。以专业优势为载体,以文化传播与交流为纽带,是“一带一路”留学生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开设“一带一路”体育文化课程的必要性
体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体育专业优势,面向“一带一路”留学生,在体育文化交流领域进行纵深拓展,符合体育强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机衔接。1.弘扬中华体育文化、促进相互交流与理解。作为世界体育强国之一,我国的体育教育与人才培养对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立足我国竞技体育的丰富经验,开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有利于讲好中国体育故事,扩大对外体育文化交流,向全世界传播中国体育声音。[5]此外,面向“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尊重差异,促进理解,互荣互利,围绕我国和“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体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开展深入而有效的探索与学习,其意义不只在于各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更在于以开放性视阈获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时代契机。2.践行内外兼修的人才培养理念诉求。体育院校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留学生的体育技能与体育习惯,更要在教育中完善学生的个性、品德与思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与体育文化素养,使其成为“文武兼备”之人才,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的体育文化课程可以提升留学生的能力发展,培养具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6]3.符合体育学科建设的内在规律。体育文化促进体育技能的学习与研究。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社会意识形态、文化背景、认知心理的留学生,在对体育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上也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如很多留学生愿意学习中国武术、太极拳,但是绝大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体育技术层面,无法深入到中国武术所融合的天文、地理、养生等深层次文化底蕴。另外,受体育文化水平限制,来华留学生在毕业论文的撰写、再深造与研究等能力都有不同层次的欠缺。
目前“一带一路”体育文化课程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体育院校“一带一路”体育文化课程建设看,缺乏相应的针对性、目标性和系统性。具体体现在:第一,人才培养理念亟须调整,体育文化观念相对滞后。课程多以中国体育文化为本位,单方面地“主观”输出,缺少基于国际、他国体育文化之间的对比、考察与分析。第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缺乏外语水平、专业素养、国际教育全面发展的综合型骨干教师。第三,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课程设计与体育专项技能培养融合度不高。偏重空泛的理论传授,缺少体育技能实操展示与案例说明,难以在文化内蕴层面激发起学生对于中国体育文化乃至世界体育文化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课程缺乏体系性、层次性和针对性。既没有考虑到留学生群体特殊的文化、意识、学习与心理特点,也没有在课程设置中充分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整体规划,落实到“一带一路”国家体育文化事业发展与我国体育文化事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协同合作问题上。第四,体育文化交流资源的整合、联动机制不强。课程设置以及建设大多下放到相关院系独立进行,专业建设、对外交流平台、科研创新、场馆建设、学生管理渠道与平台等多方面的优势资源并未进入课程教学并得到有效整合利用。第五,教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不突出。许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自身的体育文化、体育认知和体育现状的珍贵“第一手实践资料”,如果能在“教学相长”的教育环境中得到有效利用,继而充分参与到我国体育文化学科建设,就可以为教师、学生外派、智力引进、交流合作等提供保障与条件。
“一带一路”体育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
1.教学大纲的确立—基于沿线国家的深入调研。一方面,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体育文化相关内容的调研与资料收集,以研究的重点、关注的焦点、学术的前沿作为课程设置中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维度,力图在宏观世界体育文化的理论背景下,也能有针对性地突出“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体育文化建设的问题与现状,课程建设力求在时代性、创新性、实践性等方面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对目前在校的“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留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就体育文化课程留学生所关心的问题、研究的方向、知识的建构以及喜欢的教学方式等进行问卷调查,为课程的设计与大纲的确立提供数据化的参考资料。2.教学内容的主体—围绕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体育交流。第一,基于课程构架的标准体系,从宏观视角梳理世界体育文化、中国体育文化以及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与内在关系,构建体育文化的整体课程体系与教学大纲。第二,侧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实操展示与文化内蕴的传播与传授,以国际化视野确立中国传统体育在世界体育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突出贡献,也以开放发展的眼光重新发现中国体育发展的局限与路径。第三,在世界体育文化、中国体育文化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体育文化的三者联动、互鉴与观照之下,寻找推动“一带一路”体育卓越人才培养的新模式。3.教学方法的选择:因材施教、灵活多样、多层次的教学。只有通过文化与技术相呼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建立师生互动启发与探讨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信息双向交流与反馈、促进与提升的模式,实现多元体育文化碰撞之下的“教学相长”,才能为各国之间的体育交流与合作打造良好的平台。4.资源整合最大化,推动课程精品化。学校将体育美学、体育伦理、体育历史、传统体育文化、奥林匹克文化等内容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提炼;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在备战奥运会的丰富实战经验进行“实操”模拟训练,借助学校孔子学院总部武术培训研究基地平台,为中华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交流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参与体育文化课程建设,日常教学结合知名专家学者的体育文化讲座,将直接助力课程的优化升级,为打造精品课程提供了坚实的保障。5.政府外交平台助力提升课程新高度。学校的“‘一带一路’大使体育论坛”系列活动为课程的建设提供国家外交发展平台的广阔视野。迄今已经连续举办六届“‘一带一路’大使体育论坛”活动,邀请“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中的俄罗斯、越南、卢旺达、马来西亚、匈牙利、奥地利等国驻华大使来学校访问并签署合作培养卓越体育人才协议。将体育文化课程的“第二课堂”移入“‘一带一路’大使体育论坛”活动中,借助国家发展战略与外交平台,为“一带一路”留学生培养建构国际化视野与前沿性学术平台。针对“一带一路”留学生开设体育文化课程,不仅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协同共进发展理念的切实行动,而且也是大力推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一带一路”留学生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机融合,强调中国文化自信,加强中国特色体育文化与世界各民族体育文化交流的重要举措。针对“一带一路”留学生的体育文化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改革与创新,将提高“一带一路”留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与专业水平,推动留学生研究的兴趣点与增长点,并最终在体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共振中,助力体育院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以及对外合作与交流,使我国体育院校的“双一流”建设迈出坚实的一步。
作者:赵月霞 巴图那生 单位:首都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