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以劳强体与体育文化素养的融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以劳强体与体育文化素养的融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以劳强体与体育文化素养的融合

摘要:将以劳强体和体育文化素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以及以劳强体的意识。本文运用文献查阅、问卷调研、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以劳强体与体育文化素养的问卷调研。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基础良好、参与体育锻炼意识较强、体育专业知识相对匮乏、体育技能掌握较好、学生个性突出、心理素质与品德良好,以劳强体熟知度不高,学生整体体育素养呈现良好趋势。将体育文化素养与以劳强体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意识,同时还能对学生预防职业病、提高社会适应性起到很好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以劳强体;体育素养;高职院校

2014年6月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一线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政治素养,身心健康等培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作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在培养高职高专人才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与时俱进。体育文化素养是指: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这些要素综合了体育素质与修养[1]。百年树人,教育为本,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一方面要以学生锻炼为主要内容进行,另一方面要强调体育文化素养的培育,从身体上和思想上双重落实。这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有利于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结合农林院校的实际特点,农林专业学生将来会从事一线的与农业相关的体力劳动,以劳强体,以体促劳,劳体结合,这为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拓宽了视野。本研究以劳强体与体育文化素养为着点,将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对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进行了相关的现状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以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六个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植物科学、风景园林、动物科学、农业生物、农业经济和农业信息专业的全日制学生。根据体育文化素养和以劳强体内容制定相关问卷,总共发放问卷1100份,其中有效问卷回收1071份,回收率97.4%,其中一年级总人数为559人,占52.19%;二年级总人数为512人,占47.81%。

1.2研究方法

文献收集,以“以劳强体”和“体育文化素养”为关键字,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查阅了相关的文献,同时查阅了学校图书馆相关体育教学的文献,为论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问卷调查,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全校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目前的健康状况、体质测试水平、每周锻炼的频次、掌握体育项目锻炼的方式方法、体育锻炼的意识、体育欣赏、体育消费、以劳强体以及和体育素养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内容。数据分析、采用了EXCEL和问卷星软件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归纳总结。

2研究结果

多年来,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一线人才的重要基地,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型技术人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发加重,从中职到高职,从中高职贯通到中本贯通,从应用型本科到高职高专扩招100万学生,这无不体现着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作为农业类高职院校,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社会性人才方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以劳强体和体育文化素养更是值得关注的方面。让每名高职毕业生在以劳强体的同时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使两者互相促进,这也是高职体育教育的的重要任务。

2.1学生对体育的重视度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日常工作与学习与生活中,“体育”对学生来说,有62.93%认为一般重要,有26.61%认为非常重要,这说明学生对强身健体的意识都非常强烈,对体育的作用也非常认同。只有5.14%和5.32%的学生认为不重要或者无所谓,这部分学生主要是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或者自身的锻炼意识比较薄弱。

2.2学生每周锻炼次数

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每周锻炼3-5次的学生占49.02%,3次以下的学生占25.02%,5次及以上的占17.27%,基本不锻炼的占8.68%,体育人口是指每周锻炼三次及以上,每次持续半个小时以上的活动群体。固然大部分的高职学生都属于这个范畴。但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发展,也出现了很多“低头族”,基本不锻炼的学生也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大学生体育课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学会锻炼的方式方法,这也是重中之重。

2.3学生最近体质水平测试成绩

在对1000多名学生体质测试后,有47.99%的学生成绩良好(70-85分),有31.09%的学生成绩仅为合格(60-70分),有16.9%的学生成绩优秀,还有4.01%的学生成绩不合格(<60分)。体质测试是我们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一项综合性测试,它可以准确的反应学生当前的身体状况,我国的体育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贯穿到大学,而体测就是一项重要的指标。

2.4学生对体育新闻和赛事的关心程度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业余时间对体育新闻和赛事不太关心的占42.95%,比较关心暂34.08%,毫不关心的占13.63%,而非常关心的仅有9.34%。学生对体育新闻和赛事的关心是学生体育知识和体育意识的一种体现,也是体育文化素养的一种体现。

2.5学生每年在体育方面的消费

通过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每年在体育方面的消费相对较少,其中低于100元每年的占据了一半之多51.73%,一般(200-400元/年)有32.49%,而较高(500-900元/年)和高(>1000元/年)分别为7.94%和7.84%。体育消费程度从侧面反应了个体对体育的重视,相对来说越喜欢或者越重视体育的个体在体育方面的花费相对较大,当然这也受环境以及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2.6学生对以劳强体的认知

学生对以劳强体的认知度,约有一半的学生不太了解占48.83%,比较了解的有35.39%,不了解和完全了解分别为10.55%和5.23%。以劳强体是指个体通过某种劳动方式从而到达强身健体。

2.7学生对以劳强体和体育文化素养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学生对以劳强体和体育文化素养之间的理解大部分认为两者之间有共同之处,但不完全相同,有同存异50.33%;同时也有41.46%的学生认为两者之间可以相互促进,以劳强体和体育文化素养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反,认为两者之间完全没有关系或完全相同,相对较少,仅有4.86%和3.36%。

3结论与建议

3.1体育文化素养-体质健康水平

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期的体育锻炼行为,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一、二年级学生除了每周固定的两节体育课外,平时有“高校体育APP”的跑步打卡,各种体育类社团、学校体育运动队,以及每学期固定开展的体育活动,基本上能满足学生日常锻炼的需求,课内外一体化的融合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2体育文化素养-体育知识

重技能,轻理论是目前很多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问题之一,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也需要体育文化的学习。虽然在课程标准、课程进度以及教学案例中,都有体育理论课的存在,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体育法规、比赛规则等都一知半解,了解甚少,这就要求一线的体育教师时刻将体育的三技潜移默化的传输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量。

3.3体育文化素养-体育意识

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时间相对较短,在校时间通常也只有二至三年,学生在对体育意识的培养上还有所欠缺。对体育新闻、体育赛事的关心度上普遍不高。很多同学只当作一种消遣的方式,要积极构建一个正能量的体育新闻传播模式,学生在学习体育课程的同时,配合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3.4体育文化素养-体育技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课程亦是如此。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度决定着他们是否愿意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开拓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教学方法,从而吸引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促进学生体育技能的提高。

3.5体育文化素养-体育个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体育个性,体质不同、兴趣不同、意识不同等等,在有条件的前提下,要将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如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学生的体育特长,发展学生体育方面的想象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6注重学生以劳强体的意识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会从事一线的劳动工作。固然劳动不完全等同于体育,但在一定层面上,两者是互融互通的,都是人类的一种身体活动,体育来自于劳动,从劳动中产生,劳动促进体育的发展,而体育也改善了劳动。高职学生在劳动的同时,身体也得到了锻炼。因此要将正确的劳动观念传输给学生。

3.7以劳强体和体育文化素养互相融合

以劳强体和体育文化素养之间的关系是融合统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几乎等同。农林专业学生未来职业主要是从事乡村、城镇各类相关农林和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农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一线的工作,是为乡村和城市提供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其他方面的特殊职业群体,也是基层农林工作的骨干力量。高强度、快节奏是他们的主要职业特点,而这些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具有较好的体质健康水平,从而不断提高为农林服务的质量。从农林专业的角度出发以劳强体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从身体健康的角度出发体育文化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质水平,两者的最终目的一致,且两者在发展过程中互相促进,辩证统一。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还有利于学生预防职业病的产生,学生一二年级在学校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不仅学会了体育技能,同时也学会了运动中的自我保护方式,在劳动中学生也会有意无意的进行自我防范,自我保护,同时还可促进学生职业体能的形成。同样学生三年级进入实习单位,在以劳强体的同时,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在今后体育活动也会有更好的表现。

参考文献:

[1]余智.体育素养概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27(1):69-72.

[2]姚继冰.劳动概念的多重逻辑变奏———马克思《手稿》中“劳动”概念的文本学考察[J].理论探讨,2003,(4):31-34.

[3]王洋,贾振佳.对我省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问题的探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06):17-18.

[4]于霞.新媒体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09):149-150.

[5]于永晖,高嵘.体育素养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29(06):506-509+516.

[6]饶力维.健康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新体系的构建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17,(10):22.

作者:徐忠鸣 辛琳 单位: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