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

摘要: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贵州省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产业融合进行研究。以贵州省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旅游资源为基础,分析现存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一是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旅游中的比重;二是加强互联网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三是打破区域限制,提高产业融合力度;四是加强旅游配套设施,提高旅游业的物质基础;五是合理增加相关专业人才,完善人才培养的计划和制度。

关键词:互联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业;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文化旅游展现某个地区或某个民族的特色,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或某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支撑,文化旅游的发展成为民族传承和保护的有力平台[1]。近年来,由于贵州省的地理和自然优势,在旅游业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山地旅游业取得很大进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也得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在相关部门出台政策以后也被更加重视。2020年12月9日,贵州省委表示,要把贵州建设成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旅游强省,为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贵州省体育旅游业存在内容单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占比重小、互联网宣传力度不够、缺少相关专业人才等问题[2]。

1贵州省体育旅游发展的状况

1.1贵州省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发展是建立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发挥可持续价值的过程,体育旅游资源是推动贵州省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根本条件,也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过程,是尊重自然、融入自然的必然要求。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利用地理的特殊优势发展旅游业,逐步发展全域、绿色、高效的旅游业。(1)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分布。从表1中可知,贵州拥有国家地质公园10个、历史文化名镇(村)23个、风景名胜区19处、自然保护区9个、5A景区8个、水利风景名胜32个、体育生态公园100个,黔东南和黔南成在贵州的旅游强市。贵州省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少数民族风情,为当地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利条件[3]。(2)交通设施情况。交通设施体系是体育旅游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党的“”以来,贵州省顺应时展的趋势,出台《新时代高速公路建设五年决战实施方案》《交通运输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有关工作通知》等政策,为贵州的体育旅游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有力保障,实现省会到省以下各个市通车为主线,县县通高速的网状体系。改善运输服务质量、交通数据化、跨业融合、消费环境,培育新消费,提高消费满意度,提供相关的公共信息服务成为发展贵州省体育旅游业的内在要求。(3)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3年国家印发了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工作的意见》,前三批全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贵州省分别获得62、52、99个。截至2020年底,贵州省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共213个。为推动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贵州省从2016年开始设立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省挂牌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前五批分别为272、240、254、242、320个,截至2020年12月底,贵州省共设立1328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设立少数民族村寨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传承和发展。(4)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2016年以后,省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贵州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贵州省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的意见》等政策,对推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建设、开发、运营、管理科学化,形成与国家和地区相适应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贯彻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主动迎接互联网背景下的大众旅游时代,推动“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全力做到绿色、高效、满意旅游,提升多彩贵州品牌影响力,为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2互联网背景下贵州省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情况

(1)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政策。贵州省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因地制宜地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教育及体育。2020年,启动《贵州省“十四五”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的政策和条例都向少数民族倾斜,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运用公共文化的共享,新闻媒体的报道、丛书和短视频的推送,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宣传,以“多彩贵州”“神秘贵州”“悦动贵州”等系列公众号为线上平台。贵州初步建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机制,大力扶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舞龙、独竹漂、射弩、藤球、秋千、打花棍、糠包、背锣球、摆手舞、打篾鸡蛋等民族传统体育,贵州省全力提升大众参与度,提高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观赏性和娱乐性。(2)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近年来,贵州省的少数民族节日被大众熟知,诸如:农历三月初三、六月初六、八月初八、摆手节、端节、火把节等。少数民族节日规模大,参与人数众多。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内容包括少数民族的风俗、现代舞蹈,还有体育中的赛马、斗牛、荡秋千、少数民族武术、舞狮等元素,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喜爱,也展现出旅游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融所产生的特殊美。(3)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情况。2004年贵州省首批建成16个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到2007年建成37个,目前贵州省已拥有49个,其中凯里下司镇以民族传统体育“龙舟训练基地”而名扬全国各地。2004年后,贵州省为了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体育工作,全省各校园积极响应政策,现有5000多所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遍及省内大中小院校的各个层次。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开展在互联网上得以传播,成为各个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与文化旅游发展融合的一道亮点。

2互联网背景下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体育旅游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占成分少、内容单一

贵州省发展体育旅游以山地骑行、马拉松、户外拓展、攀岩等运动项目为主,并成为各市发展体育旅游的重要支柱。而独竹漂、舞龙、糠包、射弩、陀螺、秋千、板凳舞、打花棍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特色项目未深入融合到旅游业发展中,没有突出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创造性和发展性特色[4],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就没有凸显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与旅游产业的价值。

2.2互联网宣传力度不够,途径狭窄

互联网背景下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旅游的发展中作出巨大贡献,但产业发展中宣传力度不够,宣传的平台过于局限[5],内容不够丰富。在推广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资源中,缺少对项目来源、开展场地、器材、教学视频等相关介绍。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不够透彻,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和文化背景。

2.3未打破区域限制,项目的普及率低

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很强的区域性,例如黔东南的跳芦笙、木鼓等,遵义地区是独竹漂、打篾鸡蛋,而黔西南是糠包、竹竿舞、打花棍等;很多项目由于受到区域限制,导致在某个地区开展相对火热,而其他地区的人们却不曾知晓的局面。其次独竹漂、板鞋竞速等项目难度相对较大,难以在大众中开展,这样的趋势阻碍了提升民族地区知名度的进程。

2.4旅游配套设施不全

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丰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的内容,配套设施是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但贵州省存在旅游景点距离高速路、机场、高铁站较远,以及路面狭窄、停车场不足、游乐购物设施不全、缺少医疗救护设施、可供选择的服务范围小、相关文化产品少、质量不高等问题。

2.5缺少相关专业人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专业人才缺乏,比如研究型人员、导游、教练员、裁判员、经营管理者、运动员和社会工作者。贵州省存在专业人才外流、人才待遇不高且没有得到重视、专业知识强且能够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人极少、缺少长期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制度等问题,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在新时代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其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3建议

贵州省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以生态体育公园、风景名胜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等为支撑,改进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为打造旅游和特色民族文化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3.1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比重,突出地方特色

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风景名胜区、生态体育公园等举行民族传统体育比赛。以贵州省每四年一次的少数民族运动会为出发点,以社区活动场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为落脚点,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为基点,加固民族传统体育的群众基础,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合理改进,重点突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品,巧妙地与当地旅游产业相结合,突出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

3.2加强互联网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

追随新时代的生活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传播,例如网站、快手、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推出民族传统体育居家活动的宣传介绍及相关视频,民族传统体育功能和作用的相关内容。传播的内容要新颖独特、具有民族性,更重要的是彰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所在。3.3打破区域限制,提高产业融合力度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新形势是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其他体育文化的冲击下自我革新的战略任务。打破区域限制,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当地良好的环境下推广优势项目,创造两者融合有利的市场条件,使其向体育康养、休闲娱乐、激发审美多方面发展。

3.4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配套设施,提高旅游业的物质基础

以贵州体育旅游的相关政策、交通、水电、通信、排水供气等为基础,以提升融合发展的综合服务为平台,以旅游的基础设施为基本保障,着眼于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场地、器材及相关产品。

3.5扩大相关专业人才,完善人才培养的计划和制度

引导研究人员对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挖掘和传承;建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把握民族传统体育的经营管理者和社会工作者的新方向。以学校及社会为人才培养基地,从政策、经济、物质上给予相关人员保障,实现人才管理的科学化和有效化。探索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为加快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创造新途径。

4结语

以贵州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为闪光点,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要求,提高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大局意识,完善相关的制度,明确发展的新方向,不能只在数字上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旅游发展,而是要认清形势,切合贵州省的现有条件,聚集新优势,有组织、有规划、有制度地在产业、市场、服务产品及区域上进行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史伟.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7(11):69-70+77.

[2]夏兰,王娟,刘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机制、模式与对策[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6,25(05):86-90.

[3]徐锦雅,段文军.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4):22-23.

[4]王洪珅,韩玉姬,梁勤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生境困境与消弭路径[J].体育科学,2019,39(07):33-44.

[5]张百泉,陈子超.对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政策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方向的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20(03):93+92.

作者:岑加欢 刘威 尹训强 潘建 单位:广西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