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探究

摘要: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新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建议,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传统体育文化;中华文化;传承发展

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是我国新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因此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并且将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以及作用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战略、新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1-2]。总书记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出席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时指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的论述是一种理论上的创新,这种理论创新不仅可以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指引方向,而且还可以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指明方向。

1新时代背景下传统体育文化生存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生存空间岌岌可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在各个领域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已跻身于世界前列。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成就,尤其是在体育强国战略目标提出后,党中央对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数量也不断增多。但是在面对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的文化领域中,我国的这些成就还有很大的差距。追本溯源,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语境下形成的,其蕴含的文化基因以及所代表的精神是有限的。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卷入以及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固有的那种以农耕文明为主所建构的传统文化记忆强化机制发生了松动[4],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自然环境的变化表面上改变了人们居住的生活环境,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其本质使生存于自然环境的民俗民间体育文化失去了生存之地,也使传统体育文化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失去了其最真实的样子(失真状态),甚至有些生命力较弱的传统体育文化在社会环境变化中永远消失在历史文化长河之中。第二,西方体育文化的不断冲击,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加速了各国文化发生碰撞,在文化碰撞中西方体育文化占据了上风,成为了世界体育文化中的主流文化,从而使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发展空间变得极其狭小。

1.2异化现象严重

中国步入新时代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发生了严重的异化(同化、弱化、虚化)现象[5]。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价值观逐渐发生了改变,对于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只是看到了技术层次而忽视了其核心的东西——文化内涵。看待传统体育项目不能停留在表面,还要充分的挖掘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每一个传统体育项目中都蕴含着独特的思想以及精神,我们要善于挖掘。另外,以市场经济为主导,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一些传统体育项目逐渐被商业化,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类项目一味的追求观赏性以及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竟不惜改变自己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文化内涵,使得传统体育的商品成分俨然大于文化成分。如江西永新的盾牌舞本是一种展示乡村宗族势力、祈求神灵保佑出征男儿的体育舞蹈,但在近几年商业化演出过程中,人为删减了很多环节,使舞蹈失去了其文化基因中蕴含的庄严和悲壮[6]。从文化的分层理论上看,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以及制度层面上都受到了西方体育文化的同化,民族传统体育也无能幸免,这是一种令人细思恐极的现象。

1.3目的不明确,价值出现偏差

从古至今,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目的十分不明确,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最终服务谁仍是一个疑问。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目的以及发展的意义缺少正确的认识;第二,在现代经济进程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存在被强化的工具价值、被放大的政治价值和被淡化的基本价值等偏离现象[7]。此外,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神和物来讲的,在西方中世纪的主要思想是以神为本,认为神权高高在上,神权高于人权,而在古代中国大多数是以物为本的思想,如《尚书·泰誓》说“惟人万物之灵。在现代化的今天,无论西方国家还是中国,人们已经认识到神是由人们幻想而来,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此人的思想主要都是相对于物的思想而提出来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财富得到极大丰富,商品拜物教或拜金主义甚嚣尘上,而商品拜物教或拜金主义就是物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人们往往见物不见人,人被异化为物的奴隶[8]。这也是目前传统体育文化的物质性成分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远远大于其文化自身所蕴含的精神以及内涵。人和物的重要性发生了本末倒置,人们越来越看重物质性的东西而逐渐忘记了对传统文化精神和内涵的保护与恪守,这种现象严重阻碍着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1.4文化认同丧失,文化自信缺失

文化认同是对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9],是对某一特定文化或文化群体的归属感[10],是凝聚一个民族、国家及区域共同体的“识别象征体系”[11]。民族认同以及传统文化认同构成了一种文化和谐,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国家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因地理位置以及民族习惯的不同形成了各民族独有的体育文化,在布局上大致可以分为中东部以武术养生文化为主,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大多数以带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为主,如蒙古族的摔跤以及骑马,壮族的抛绣球,苗族的打手球等等[12]。相对来说,汉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较好,并在一些少数民族之间流行,从而使得一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被汉化,人们对本民族的体育文化失去自信,甚至否定了本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此外,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随着西方体育文化的不断冲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举步维艰。究其原因,表面上是由于西方文化裹夹着物质环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本质原因是由于许多人对自己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不够自信而产生了自卑的心理。相对于西方的体育文化来说,人们认为传统体育文化落后,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社会大环境,认为传统体育文化的衰落是符合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会被淘汰,这也是全球化中自然竞争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必然结果[13]。很明显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如果这种片面的认知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观点,那么对传统体育的发展与传承来说可谓是致命打击。

1.5文化排斥反应较强,缺少交流自觉性

随着数字化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文化壁垒逐渐消除,从而为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通道。文化于文化之间得以交流互动,但是在文化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相融的也有排斥的。这就产生了所谓的文化排斥反应,文化排斥反应是指人们为了使传统文化免遭污染而对外来文化表现出的排斥[14]。产生文化排斥现象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担忧本土的传统体育文化被西方体育文化全盘西化,而消失在文化历史长河之中;第二,人们对本土的传统体育文化充满自豪感,认为本土的传统体育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是外来体育文化所不能代替的,外来文化的传入必然会对本土的传统体育文化造成一定的威胁,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的表现[15]。其实我国文化的排他性自古以来就是存在的,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的政策,无一不是对文化排斥的表现。文化的排斥不仅仅表现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排斥,还表现在民族间的文化排斥,但是中国的文化排斥,主要表现为以群体性文化排斥为特征,也就是说主要是针对外来文化的排斥,而民族间的排斥属于次要特征。此外,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文化交流、融合在认知上存在着偏差,认为体育文化融合就是一种体育项目所蕴含的文化将另一种体育项目所蕴含的文化所取代,显然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传统体育文化交流、融合的本质是在自身原有技术动作以及技术基础之上吸收借鉴外来体育文化的优点来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而不是体育文化之间互相进行抵制,相互排斥。总而言之,文化排斥反应以及人们对文化融合认知出现偏差把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置于传承和发展的困境中,造成了外来体育文化难以真正进入,而本土文化不愿向外流传的尴尬局面。

2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对策

2.1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论以及共享理念——解决目的发展不明确

传统体育作为体育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其最基本、最基础的功能就是健身功能,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作用。在体育强国目标下,只有人们的健康得到保障,才能为国家创造效益,才能为国家服务,国家才能够稳步的发展,最终才能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此外,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产生、形成以及发展并不是凭借哪一个民族或个人的一己之力所形成的,而是由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所有人共同缔造的结果,是人们共同创造出的精神财富。因此,传统体育文化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发展传承,其成果也理应由人们所共享。文化是历史的血脉,历史是文化的载体。历史、现在、未来三者是相通的。因此要以史为镜,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去粗取精,更好的发展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下,我们应该目光长远,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体育文化只能由本民族或者本国人民共享,而应该让世界人民共享,让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国门,被世界所了解,这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最有效途径。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也不可能独占鳌头,文化成果由世界人民共享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文化的共享是大势所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共享,不仅可以让世界各国人民真正了解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魅力所在,还可以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

2.2科学辩证的思想理论以及创新理念——解决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缺失

当前人们对于文化认知存在着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化虚无主义,主要是指人们不加分析的、盲目的否定人类文化遗产,否定民族文化,这是一种数典忘祖,对前人遗留下来的文化否定的表现。另外一方面是极端民族主义,主要是指只为本民族服务,认为本民族或本国的文化优于其他的一切文化,这是一种极度自信、盲目自大的表现。我们要以一种良好的文化心态看待文化,对本民族的文化要以自觉、自信的态度对待,同时也要以理性平和、包容差异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16]。这就要求我们不要一味的崇拜外来文化而忘记本土文化,也不要因本土文化骄傲自大而抵制一切外来文化。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能以否定的眼光看待传统体育文化,不能认为传统体育文化落后,理应被淘汰,要对传统体育文化充满自信,当然这种自信不能变为自大,要客观理性的对待传统体育文化。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也是如此。传统体育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空间以及环境的改变,在原有的基础之上不断去粗取精、推陈出新而发展来的。正如总书记所说,要辩证的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问题,对于文化的保护也不是将文化裹得严严实实、一动不动,而是要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合理建设,通过适度合理的开发和建设以实现更好的保护[17]。传统体育文化也要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我国的武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李小龙、李连杰等人的创新性开发,使中国的武术在世界范围中成为热潮,极大的增强了我国的民族凝聚力以及文化自信,振奋了人心。因此,保护与开发一定要辩证处理,不能只保护不开发,那么文化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也不能只开发不保护,那么文化就失去了其本质性。此外,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理念提出传统体育文化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无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要在不改变其本质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创新,从而加快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2.3交流互鉴的思想理论以及开放理念——解决文化排斥、缺少交流自觉性

文化的不断交流与相互借鉴是推动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来源,在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之下,文化的交流不单单是本土文化之间的交流,而是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其文化的独特性,存在即合理。因此各国各民族应该积极的进行文化交流、文化融合。吸收其他民族或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不断的充实自己,同时要摒弃自身过时落后的文化不断完善自己。文化全球化中,任何一个国家在文化方面都不能独善其身,各国之间需要不断进行文化交流、文化融合,使文化多元化发展[18]。文化融合是必然趋势,人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文化融合的真正意义,文化融合并不是文化之间的相互代替而是文化之间进行取长补短、互相完善的过程。因此,应该打开传统体育文化的大门,让外来体育文化走进来,让本土体育文化走出去。实践证明,充分吸收外来体育文化,不但不会使本国的体育文化消亡,反而会促进中国体育文化突破传统龃龉向多元化发展[19]。除此之外,总书记还提到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在观赏以及亲身游历中认识文化、认同文化,增加文化认同感。对待传统体育文化也是如此,使人们在参与传统体育项目中感受到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强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对传统体育文化定期宣传,使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人们因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而感到自豪,而不是自大。正确认识文化融合,减轻文化排斥反应,使人们具有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自觉性,只有这样我国的文化才会大放异彩,体育强国的目标才能够更好的实现。

3结束语

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具有不可逆性,一旦从世界上消失将无法挽回,将是人们的重大损失。在文化全球化中,要想使传统体育文化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传统性与现代性、保护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在体验传统体育项目中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做到人人爱传统体育文化,人人懂传统体育文化,最终传统体育文化才能越走越远,才能实现体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姜朋 陈坤 刘晖 单位:鲁东大学体育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体育教研部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