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浅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体教融合的大趋势下,该文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主要从校园文化的内涵以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切入,针对新政策的3项改革核心要义,提出一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想法。希望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影响下,最终形成拥有多元、开放、和谐、公平、公正、公开以及积极乐观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这使高校在体校校园文化的冲击下完善学校校园体育文化,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契机。
关键词:体教融合;校园体育文化;新政改革;建设思路
随着体教融合新政策的颁布,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碰撞及融合蓄势待发。如何在体校校园文化的冲击下,完善学校校园体育文化,高校将迎来新的挑战和契机。校园文化不仅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同时还持有着发挥该校特色的教育功能,更重要的是,优良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和三观树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校园体育文化更是有着多元的内涵以及外延。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是其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德育、美育、智育共同构建了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内容。校园的体育文化,不仅包括校园体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时也涵盖了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文化等相关因素。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与教师的在校园生活、学习以及运动锻炼等,有着深刻的意义和重要的支撑作用。根据《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构建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且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即使在毕业后,也能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则明确提出,要加强健康,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其中,重点强调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要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随着相关文件的下发和实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再建设变得迫切起来。学生群体意识层面的精神文明也需要同步提升,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要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体育文化、体育思想以及体育精神等,塑造良好且积极向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优良氛围。
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和拓展学校户外团体以及学校体育组织文化的一种精神力量[1]。简单来说,校园体育文化,本质上体现的是师生展现的体育价值的一种群体性的理念。学校师生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影响和改变自身的体育行为,这种稳定的力量可以让同一个学校的师生,或者接受同一种校园体育文化熏陶的人群,获得强烈的认同感和凝聚力[2]。然而,要让师生获得这种精神力量,就需要让他们真正理解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知道自己学校的体育文化是什么,才能形成群体性认知和相似的体育运动行为。最终通过这类群体性的体育运动行为,体现校园体育价值理念。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一个非常鲜明且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征,那就是无论是在产生还是发展的阶段,又或者是在其终结完善的阶段,都是在高校校园内完成的[3]。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和总结,主要把校园体育文化分成3类,分别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4]。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共同构成了校园体育文化的经济基础,富裕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体育精神文化的上层建筑。精神文化是整个校园体育文化中最具内涵的深层文化,它由体育观念、体育意识、体育思维、体育价值、体育心理和体育道德共同组成[5]。
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普遍的不足与缺陷
2.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窄化
普通高校大力发展和投入的体育项目,基本偏向于4年一届的大运会项目,而大运会项目又局限于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体育项目。因为学校师资、场地规划以及资金投入的缺乏,导致许多师生对体育项目的认知形成了窄化。学生在校园内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运动形式和体育组织。
2.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竞技化
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以及竞技体育文化的冲击后,许多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向高对抗、高难度和竞技化的方向发展。当一项体育运动过度竞技化之后,普通师生不管是有兴趣的还是无基础的,都无法再参与到这个项目中。
2.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商业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许多学生认知的改变和体育社团的发展以及体育组织过度的商业化,导致学生对于钻研和磨炼单一的体育专项技能过于浮躁。计较着练习这个体育项目可以获得什么收益,增加多少学分,取得什么证书奖励,甚至是热衷商演培训,而忽视掌握一项体育专项技能需要漫长的时间和重复千百万遍的单一练习。过度商业化导致运动员以利益为主,缺失体育运动中一项很重要的教育功能:脚踏实地和吃苦耐劳。
2.4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速成化和应试化
因为高校学制基本只有4年,且大学体育一般都是只修2年4个学期。目前,在校大学生在小初高时期没学过甚至不了解很多体育项目,当他们到了大学校园,开始进行体育选择时,基本是茫然且无基础的。在这2年4个学期里,许多专项课的大纲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起步较晚、基础较差、教学时长过短等原因,出现了只讲技术要求、技术规范、技术要领,而不在乎学生是否接受的情况。速成化是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中不可避免的短板。与速成化的形成原因相同,还有教学的应试化。学生在学习和练习时只看本学期考什么,忽视了对体育项目全面均衡的练习。当他们在毕业后,也就没有学到完整的运动技能,最终无法塑造终身体育的习惯。
2.5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缺失
目前,众多高校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物质文化缺失,如体育场馆不能满足在校师生的日常锻炼需求、高校体育标识和体育标志性建筑缺失等。同时,有很多开放的体育设施,缺少使用说明以及常规的保养,使得师生在使用这些设施时,会缺乏足够的安全知识以及安全保障,这将导致引起许多危害动作。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隶属于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制度文化的缺失体现在部分高校的体育管理过程中,缺乏完善可行的体育管理制度与方案,这会导致师生在体育运动中,发生矛盾或是产生问题时,缺乏明确可依靠的依据。同时在举办一些大型的活动时,也可能导致各个管理部门之间难以有效协调,导致阻碍体育活动正常的开展[6]。行为文化主要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也是体现学生体育活动的重要指标。虽然有些高校有长跑任务,但是许多学生在完成这个强制任务时,会采取作弊行为,如骑自行车、接力跑、使用滑板甚至骑电瓶车等。
3体教融合趋势下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
3.1体教融合新政策三项改革核心要义
过去,运动员培养主要围绕三级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这个体系的基础是以体校教育为核心的[7]。通过对《意见》的解读和学习,《意见》三项改革的核心要义分别是学校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改革、整合体育赛事三方面[8]。同时,《意见》不仅要求学校开展的体育课必须立足于教会学生专项的运动技能,实现体育课上学会的运动技能可以在课后甚至是毕业后,继续锻炼的目标。它也要求在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最终,学校可以建设更加专业的教师队伍和体育文化。这些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来说,是一个不断改善并完善的过程,让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更稳固、踏实。有明确的政策文件,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大学生在参与高校校园体育活动时,才能更科学、更与时俱进。
3.2《“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框架
该《纲要》提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发展群众健身休闲活动,普及科学健身方式与知识[9]。近两年,“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先后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民健康变成当前国家发展重要的时代主题,如何解决全民健康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关键。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当代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全民健康状况。在十九大之后,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需要贯彻“全民健身”及“终身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纲要》的发布与实施,是国家给出的专业的指引与方针。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的推广,虽不能快速增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但是当它们成为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之后,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模式,最终达到的就是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上升的目标。
3.3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必要性
校园体育文化是稳固和维系学校团队与组织的一种内在且稳定的精神力量,在塑造校园精神、促进文明建设以及营造学校的人文气息和人文关怀氛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创建全民健身氛围,让学校师生参与学校体育文化创造的过程,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学校体育组织与活动,去了解校园文明与校园的体育文化,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尊重事实、勇于进取、刻苦耐劳、崇尚理性以及全民健身的精神风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和实施。更重要的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形式以及影响范围直接关系到每个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成为学生群体在大学生活中的基本需求[10]。因此,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3.4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冲击与改变
根据《意见》中体教融合的政策,对于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最显著的优势是建立了一个人才互通的通道。对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来说,可以从输入和输出两方面体现。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可以进入高校教学和带队,这些专业运动员在进入高校之后,可以用自己的专业运动素养很好地反哺和培养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和体育教师队伍。甚至,这些专业教练员可以运用地方队乃至国家队的先进运动理念以及运动方式,来更新和改变学院派高校体育教师对各个专项的带队训练能力,最终塑造新的校园体育文化。优秀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可以入选国家队,为国争光,参加奥运会,发挥自身的运动天赋,升华自我的运动梦想,同时也可以逐渐改变国民对体育专业运动员的偏见。这些偏见最大的问题就出在我国专业运动员的培养体系中缺失了文化知识的教育。总而言之,两大系统的人才互通,让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打破原先固有的天花板,让他们有了可以追求奥林匹克精神的目标。体育人才出自教育系统,教育系统培养体育人才。让国家的运动员,既能听、说、读、写,善思考,又能争金夺银为国争光。既让体育人才全面发展,又保障他们无后顾之忧。也让有天赋肯努力的高水平运动员,可以站在五环旗下奏响国歌,最终丰富和完善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当自己学校的运动员代表省市,甚至是代表国家参加体育赛事时,当自己的同班同学可能就是奥运冠军时,相信这个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一定是丰富多彩且积极向上的。
4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思路研究
在学校体育文化中,只有当他们的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足够完善时,才能够影响和作用到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上。而学校只有能够同时满足训练队、体育课教学、普通师生运动锻炼的需求,才能激发师生对体育项目锻炼的基本兴趣,发挥他们对体育运动的能动性。当然还需要完善,且有文件可依的体育制度文化的建设。让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管理者和全校师生有制度可以参照,且针对一些恶意挑战破坏体育制度的师生,需要有针对性的处罚条例。在执行这些处罚条例时,也需要有力度、有监管。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则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上层建筑。校园文化的影响力,最终还是要看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否丰富、全面,是否普及全民,是否身心统一,最重要的就是包含以下要素。
4.1加强文化素质培养:多元、开放、和谐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除基本的强壮体魄的健身功能外,其哲学思想以及艺术审美也是不容忽视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重点在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的校园体育文化品牌,成为具有与学校育人、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相适应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只有思想是自由的,精神才能自由。校园体育文化要欢迎新的运动项目、运动形式以及运动组织的出现。尤其,现在的高校校园,00后学生已经占了一大半,他们从小接受的信息和教育,与目前在校大部分的教师不同。他们接受信息的能力更快,掌握新知识的速度也更快,接纳吸收新事物的情感也更加开放。因此,要欢迎和接纳年轻学子带来的不同文化冲击,如街舞、跑酷、极限运动以及更多小众的运动项目。
4.2加强身体素质培养:公平、公正、公开
因为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大多定位于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同时也受网络和自媒体的影响,大多的班级团建与社团活动都过分发展,强调其娱乐性,因此,自然也就弱化了体育的强身健体的功能。然而,不论是娱乐性极强的体育游戏,还是相对枯燥辛苦的体育基本功,对体育运动来说,公平、公正、公开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它让最优秀的运动员彼此信服地站在五星红旗和五环旗下,同时这也是校园体育文化中最重要的教育功能。学校应该要做到培养计划,不再局限于科学竞赛、实验建模。希望可以更多地支持体育赛事、支持运动队训练,对待高水平运动员和普通学生一视同仁,共同发展。
4.3生命化价值取向教育:积极、乐观、向上
体育是非常注重生命体验的社会活动,这项活动具有其他生命教育形式所没有特点与优势[8]。体育精神建设的另一功能,就是引导参与者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在校园中加强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能够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改善人际关系,有效地宣泄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身心健康、积极乐观的学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需要在不断强化理性的同时,不断强化生命发展的价值理性[11]。只有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升到完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高度,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正面情绪,才能提高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层次性,让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更具质感。
5结语
对校园体育文化来说,体教融合既是挑战,也是契机。在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如果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对得不够主动,就有可能被体校“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影响,破坏校园体育“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观念的树立。因此,在这个大趋势下,建设校园体育文化迫在眉睫。
作者:顾静霞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