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排球联赛体育文化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1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结构
1955年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Ju1ianSteward)发表的“文化变迁理论”阐述了文化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并认为文化与其所在的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他的研究开创了人类对文化生态学研究的先河。我国学者徐建在“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研究—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中认为,文化生态,是与自然生态相对应的范畴,是借用生态学的方法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研究文化的一个概念,是关于文化性质、存在状态的一个概念,表征的是文化如同生命体一样也具有生态特征,文化体系作为类似于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体系而存在,在一定历史时期,体系内部各个具体文化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方式和状态,从而使得人类的文化历久不衰、导向平衡。将文化生态理论引入到体育领域研究当中,构成了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理论体系。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出发,以中国文化生态研究为理论基础,将中国排球联赛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划分为体育文化和体育环境2个子系统,并通过对2个系统的特征和它们相互之间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1.2我国排球联赛体育文化系统内涵
中国排球联赛经过近20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排球联赛体育文化生态。根据文化生态构成要素,结合排球联赛的基本特征,我国排球联赛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可以划分为联赛体育物质文化、联赛体育制度文化、联赛体育价值文化等3个层面。2.2.1联赛体育物质文化作为整个系统中的物质因素,联赛物质文化是指物态文化的生存状态环境及它所感知的客观存在的实物,是联赛赖以生存的基础。联赛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经费的投入,这充分体现出职业化的价值取向。联赛体育物质文化以直观的方式向人们传递联赛的外貌形态。现代化的比赛场馆、绚丽夺目的宣传海报和标准化的比赛器材所营造的氛围激发人们参与排球运动的热情,直接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1.2.2联赛体育制度文化联赛体育制度文化包括联赛长期积淀而成的道德规范与联赛理念和价值观念相适应的联赛规章制度等,是连接联赛体育物质文化与联赛价值文化的纽带。联赛体育制度建设需要结合我国排球联赛的实际情况而制定,以保证联赛体育制度文化的实效性。联赛制度的执行需要建立相互配套的监督管理机制,从而保证联赛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
1.2.3联赛体育价值文化联赛体育价值文化是指在联赛中所培育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人生观等主观因素,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在整个系统中起到核心作用,主导和制约着联赛体育物质文化和联赛体育制度文化。联赛体育价值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塑造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1.3中国排球联赛体育环境系统内涵
相对于某一事物,环境是指围绕该事物并对其产生特定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以文化生态学为视角,联赛体育文化的各层面因素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因子相互联系,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相互作用,形成了特殊形貌与固定模式,构成了联赛体育文化的自然环境和联赛体育文化的社会环境。
1.3.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提供给人类各种形式的物质资料,如阳光、空气、水、森林、土地等。体育文化的自然环境是指体育行为发生地的地理和气象条件,包括通常所说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地表生物圈,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体育赖以形成、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环境。排球联赛的自然环境是指开展排球联赛的客观存在的物质条件,如排球场地、场馆以及器材、看台、运动队住宿及交通条件等。
1.3.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简而言之是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等。为研究需要本文将排球联赛的政治环境的重点放在体育体制机制环境上。从宏观的研究层面来讲,我国实行体育体制是举国体制。举国体制在一定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中国竞技体育推向了巅峰,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软实力。目前,我国体育事业呈现出新局面,体育机制发生激烈的变革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微观上,联赛的竞赛制度、运行机制也隶属于政治环境的研究范围。
2构建中国排球联赛体育文化生态的思考与对策
以2012—2013与2013—2014中国排球联赛为例,每个赛季共有男女子24支队伍参赛。24座体育馆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8支队伍的主场坐落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线城市。据联赛宣传报道统计,每个赛季有217场比赛,每个赛季有近百场直播,整个赛季观看赛事的人数不少于3亿人。联赛作为一种体育文化已经得到大众广泛的认可,然而在鲜亮的数据背后,也有惨淡一面:个别场次上座率仅仅百人,大部分比赛的门票全部赠送,北方赛区的一些比赛场馆,供暖不足,多数队伍的主场数次搬迁,队伍的赞助商几经更改,甚至有的运动队没有赞助商仅靠当地体育局的拨款勉强参赛。联赛中存在的诸多不利因素阻碍了联赛的健康、持续的发展,从而破坏了联赛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2.1由实体设计构建联赛物质文化
2013—2014中国女子排球联赛,上海女排客场挑战河南女排比赛中,上海女子排球队接应二传杨婕不幸受伤,受伤后的她坐着街头阿姨的三轮车返回宾馆。虽然事件发生后杨婕解释说,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但有关专家指出,杨婕此次受伤,即便随队队医表示没有大碍,组委会也应当主动派医疗人员护送,并且至少派车送往宾馆,甚至必要时还要前往医院进行拍片等治疗。这样的处理流程才符合联赛的基本要求,才能彰显联赛的职业化水平。从这件事可以看到联赛的缩影,资金投入十分有限,交通安排不够专业,显然联赛的职业化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只要在人力、物力、财力充足的情况下,短时间内联赛的自然环境可以得到极大改善。所以说,联赛的实体设计需要首先从物质层面入手,着力构建联赛的物质文化,为联赛顺利开展提供先决条件。针对上述情况可采取适宜对策:固定主场培养当地球迷,改善球市不温不火的状况,打造本地联赛物质文化。比赛主队为客队提供专用交通车辆,一方面为客队提供交通便利,不致于客队运动员舟车劳顿影响比赛的精彩程度;另一方面交通车辆的来回接送可以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完善比赛场馆设施为运动队提供一个标准、舒适的比赛环境,为观众提供一个专业、有吸引力的观赏平台。
2.2完善顶层设计构建联赛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建设和完善直接关系到联赛生态文化的塑造和生成。为了保持联赛规模和各支运动队的差距适度,维护赛制的合理性,联赛管理顶层机构从变革联赛赛制入手。自2011赛季开始,联赛A组运动队数量保持男、女各12支,并采用联赛最后2名降入B组,B组前2名升入A组的升降级制度。这极大提高了比赛的可观赏性和刺激程度,增加了赛季俱乐部成绩排名的变数。以上因素可以引起联赛制度文化的积极变化,可是从整体而言,联赛制度文化建设有很多欠缺的地方。体制改革比较实体设计的效果要滞后很多,为了体制稳定性,顶层设计者往往会采用保守的措施,改革会停滞不前。例如,传统的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忽视了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教育和培养,造成了后备人才文化素质较低、社会适应能力差,从而导致职业运动员退役后出路难的问题。在“举国体制”“奥运战略”的顶层设计下,各地方俱乐部成为体育局下属的队伍,各地方体育局以奥运会为目标、全运会为中心,联赛演变成为全运会的“练兵场”。在全运会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可为教练、体育局领导带来切实的福利和职场的升迁机会。2012—2013赛季,为了使俱乐部队伍有充足时间备战第12届全运会,竟然改变赛制,压缩赛程,牺牲联赛的利益,对于这种“家长式”的做法,地方体育局和俱乐部却都默许规则。联赛制度文化建设的需要以“以人为本”为原则,处理好“权利制衡”为重点。首先,主管部门需简政放权吸收社会资金,使排球联赛回归市场。重新理顺俱乐部与地方体育局原有的利益链,赋予俱乐部一定权利,使其成为联赛的主体。其次,实行民主管理,建立职业排球联赛联盟。最后,本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中小学为单位建立联赛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培养机制的人才优势,构建一个开放性、有生命力的联赛体育文化生态系统。
2.3从传递联赛价值构建体育精神文化
“中国女排”已经超越体育范畴成为一种精神,人们对排球运动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造就了一批批矢志不渝的球迷。球迷则是联赛健康发展的土壤,他们通过现场观看,电视转播等多种渠道参与联赛中来,成为联赛体育文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们本身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强大的传播辐射功能,能带动周边的人成为系统中的一份子。联赛文化向社会传递价值的重要受体是球迷。经过一个或多个赛季在主场所在地培养起来的球迷,而由于运动队主场数次更换,球迷数量逐渐萎缩,从而导致当地联赛生态系统的断层,联赛价值的传递无法延续下去。2010—2011赛季,进入决赛的2支队伍分别是天津女排和广东恒大女排。双方打满3场比赛,最终天津女排以2:1的总比分战胜广东恒大女排夺冠,为观众奉献了精彩的比赛,可是赛场上却出现了不和谐因素。当赛场一旦上出现误判或者争议判罚时,球迷就立刻把裁判当做“黑哨”看待,看台上的主客场球迷就出现群体性斗殴事件。在球迷的带动下,赛场内出现了教练追打裁判,队员抡不锈钢护栏砸保安的混乱局面。当时,整个赛季广东恒大女排与天津女排的5场比赛中的3场比赛出现了赛场秩序问题,球迷之间的地域性攻击日益严重,这极大损害了联赛的品牌价值。所以说,通过挖掘联赛行为的正能量,不断提高球迷审美水平,深度弘扬联赛体育精神文化,才是建立排球联赛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长久之计。2014年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国女排时隔16年勇夺亚军,不但为从低迷到复苏的中国排球带来振奋,而且可以为我国排球联赛增添强劲动力。希望借此机遇,中国排球联赛能走向真正的职业化。
作者:范美丽 王守力 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基础部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