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校体育文化内涵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学校体育文化内涵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学校体育文化内涵探析

1社会转型期学校体育文化内涵探析

1.1学校体育文化是培养学生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和谐统一的群体文化

在建国初期,人们一直把体育看成是军事训练或培养运动超人,对体育的理解或表达仅仅看成或作为一种健身、娱乐、竞技的重要手段,学校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也理解为简单的奔跑、跳跃、速度、耐力与灵敏等,大众对体育的理解也仅仅是为了去掉一些身体上多余的脂肪.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苏联体育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当时的学校体育文化更多的表现出军事性和政治性,体现在强调依靠自身的锻炼来强身健体和为国家建设服务.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不断推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的体能体力得到释放,对体育的要求也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体育或学校体育不仅仅是一种体育锻炼的工具,而是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完善人格魅力的重要手段.新时期学校体育文化恰恰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独立性与集体性相协调,表达在通过人与人在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和谐统一.学校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集体荣誉感,提高了学生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完善了学生个体人格.学校体育不仅强健体魄,还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舞台,蔡元培认为,“完全人格,首为体育”.学生通过体育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从而提升他们的政治归属、祖国情怀、爱国精神.同时,这种归属、祖国情怀、爱国精神也反过来强化一个民族对其文化的认同,并进而影响一个民族的社会心理层面的民族情感与社会风气.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就表示参与者接受了共同的社会道德秩序,这种秩序超越了他们个人的地位并对他们的情感与观念的形成产生影响.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体育活动具有明显社会人格培养对接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渗透到体育活动中能够起到连接个人与群体纽带关系的作用.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产生出紧密的群体精神,一直到学生离校走上工作岗位和将来的继续学习和生活中都会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群体归属感.对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和培养学生精神风貌、提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以及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的和谐统一正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所在.

1.2作为社会事实的学校体育文化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结构变迁的群体文化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设置,它能够在不同层次上、不同范围内缓解社会压力和紧张,具有缓解、释放的功能,体育主要是身体活动,而人通过身体运动或活动表达了对体育的认同.这些认同中包含了符号、仪式、历史和话语等文化内容,而这些共同的文化认同构成了国家认同体育的基础.这种功能不仅体现在个体身上,也体现在社会文化和社会关系之中.学校体育课程或学校体育活动、竞赛,以及大众体育活动经常是建构“我们”和“他们”边界的理想道具,正因为有对手或对方的存在,才强化了“我们”和“他们”,或者说竞争对手的意识,从而在心理上形成归属感,同一群体的人之间产生连带意识,达到相互之间的认同.为获胜者举行的升国旗仪式,对奖牌的认同背后是民族、国家、文化的自豪感,从中深刻地感受到国家共同体的存在,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建构和认同能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在学校尤为突出.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种大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型和发展,学校体育将会在组织、经济、文化三种资源的占有率上得到持续的提高,广大师生普遍地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但同时也给学校体育、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转型期的学校体育肩负着健康体育、阳光体育的任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应该引导和激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使更多的学生走向操场,走进自然,走到阳光下.学校体育文化丰富多彩,在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取向上日益体现、突出其个性.时下以群众为对象的社会体育如高尔夫球、保龄球、台球、健美、舞蹈、气功、武术、游泳、足球、篮球、排球等无不渗透着学校体育,学校体育从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学校体育的参与动机及对体育生活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单一性的体育生活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学校体育的需求,学生对社会生活方式变革的要求、态度也各异,客观上也必然规定了其体育生活方式特点不同.一举打破了传统的做操、打球、跑步、打太极拳等体育教学固有的手段,学校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已从同质性、单一性向异质性、多元性转变.当前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已从以往的健身为主的单一形式,走向娱乐、消谴、健身、交际、人的全面发展并举的多元体育文化表达的形式,从体育活动中探索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并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的现代体育发展.社会转型时期,是一个革故鼎新的时期,作为社会事实的学校体育文化也应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实现学校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所需的多方面能力,以满足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生存或生活的压力和挑战.学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建设应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使学生在学校体育参与过程中塑造人格,培养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以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重视体育;从事体育工作,必须重视学校体育.学校教育肩负着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传承了体育文化的脉络,学校体育工作不仅是教育的事,也是体育的事.因此,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学校体育文化,必然蕴含于宏观的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之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结构变迁或培养学生具备应对社会结构变迁所需的能力和心智,正是新时期学校体育文化的内涵所在.

1.3学校体育文化是构建在学生身体活动基础上的文化,是“体”与“育”的和谐统一

身体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客体,同时也是文化生产的载体.笔者认为“体”不是文化,“育”才是文化或教育,前者是遗传的,后者是习得的.古希腊柏拉图婚配的生物学理论认为体格强壮的父母将会有体格健壮的儿女,未经国家批准的结合而出生的孩子,则是不合法的,这种的优生做法是文化的遗传学理论认识,但身体遗传的优劣仍然存在着基因变异,所以后天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将“体”和“育”结合起来就是身体的文化与教育,从语言、习惯、风俗、道德一直到科学知识、技术等都是后天学习得到的,“体育”也亦是如此.学校体育的精髓是培育学生身心的价值体系和塑造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校体育文化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客体地位上被动地接受.学校体育对接的体育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是表达在通过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上的和谐统一的群体文化.因此,学校体育文化不能仅仅理解为对学生身体的教育或影响,更应该体现在以身体运动为手段的“育己”、“育他”,而其前提是学生自身必须“想育”、“喜育”、“能育”,最终达到终身体育、快乐体育.体育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其自身也在不断的丰富文化的内涵并推动文化的发展,它也是人类生活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实人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进步,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靠文化教化,人们千差万别的个性、气质、情操、性情、风格也靠文化的培养教育.对于社会转型期的学校体育文化来说,其正是在社会活动中以学校体育运动的手段或方式诠释着文化的功能和意义.而现在学校体育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队伍建设上都是与时俱进的.上世纪70年代的学校体育课是单一的短跑、长跑、跳跃、投掷,篮球、排球,现在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各种体育项目的兴趣班,各种选项课(班)、高水平专项班,中学特长班,以及体育活动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中的舞龙舞狮、秧歌、跳钟馗等民族体育活动,充满了校园文化.这对体育文化继承、传播和发扬提供了良机.社会转型期,人们将体育运动作为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健康快乐投资,更是提高民族素质、体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的积极因素.而提高生产率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先决条件和重要手段,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除了取决于生产资料的先进程度外,更为重要的还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与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因此,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仅是增强学生体质以及对学生潜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以及培养学生体育参与的兴趣和习惯、体育锻炼的能力和构建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应体现在是“体”与“育”的和谐统一.

2结语

从社会学的研究上来看,人类社会就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进步史,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转型就是社会变迁当中的“华丽转身”,就是从原有的发展轨道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就学校体育文化而言,社会转型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其内涵建设也应与时俱进,实现自身的转变与完善.笔者认为,新时期学校体育文化不仅仅是表达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运动素质方面,也不仅仅是增强学生体质以及对学生潜能的培养,还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适应社会的转型与结构的变迁.其一,学校体育文化应该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和培养学生精神风貌、提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以及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的和谐统一;其二,学校体育文化应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使学生在学校体育参与过程中塑造人格,培养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以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其三,学校体育文化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体育参与的兴趣和习惯、对体育锻炼的能力和构建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应体现在是“体”与“育”的和谐统一.

作者:孙正 方新普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