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身体社会学视角下的古代体育文化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身体社会学视角下的古代体育文化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身体社会学视角下的古代体育文化研究

1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体育文化都是社会学构架的组成部分

1.1古代体育文化作为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

直接与表达宗教信仰,生存挑战,娱乐休闲等方式关注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远古时期的体育文化更多带有祭祀色彩,是从原始捕猎的行为中脱胎而成,这种体育文化对人体自身的认知浅薄,基本上偏重于对天地自然敬畏。等进入文明相对高等的封建社会,各种体育文化元素开始萌发,浓重乡土气息以及中国独有的娱乐性民族特色将古代社会的文化娱乐生活大幅度丰富化。当时体育文化可以分成几部分进行解读。

(1)古代人由于资源猎物不足,身体及寿命终日处于岌岌可危状态,当某部分人发现在捕猎中的一些动作应用于日常锻炼后,能很好地治病强身、血脉流通、筋骨舒展,体育文化最先代入的是“医疗目的”。

(2)战争频繁,军队对士兵体格要求的日渐强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基本都被解读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提领,不过笔者认为这句话也是应时而生,对人的身体要素更多放在了第一位。军舞、军阵、军戚等振奋士气的手段,此时古代体育文化代入的是“军事目的”。

(3)随着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宫廷文化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统治阶级的奢靡固然称罪,不过由此衍生的“蹴鞠”“舞剑”“投掷”等活动亦可纳入古代体育文化的研究范围。这里的代入的是“娱乐目的”。

(4)中国古代教育事业方兴未艾,为了于当时的军事力量相呼应,从夏商周开始已经出现了“校、序、宗”等专门结构。这些场所或是为了宗教政治,或是为了军事争霸,或是为了国家培养暴力执法人才,总而言之这种文武兼修的体育文化,代入的是“教育目的”。

(5)中国古代诞生了各种祭祀、欢庆、民俗等节日,节日期间古代人民因地制宜展开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而体育节目作为补充液融入进来。这里代入的则是“节日功能”。

1.2古代体育文化与身体社会学的关联

身体社会学的诞生和发展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身体”这个载体才开始被社会学家所关注和关怀。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刘少杰先生曾著作了《当代社会学理论》,其中对身体社会学有详细和系统的阐述。一个人的身体演变是体育活动重要组成形式,其心理经验与身体经验也在社会生活和个体中扮演着重要地位,所以这门学科必然成为当代学者热门研究对象。体育社会学与身体社会学有很大的交集和并集,许多学者试图将身体社会学纳入体育社会学的统筹范围,笔者认为这是错误的。单纯把涵盖人类社会和身体活动的研究统一,这不是批判性的分析,容易陷入模糊而勉强的泛论之中。古代体育文化中的身体,作为性别、时代文化、民族文化、性取向、阶级、种族等场域的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简单“体育”和“运动”的范围,事实上,即使与心理学、管理学、科技类等主流学科并列为重要学科的体育学科,彼此之间也会存在重大分歧,只有以批判意识为基准,淬炼以人为本,以身体为本的体育学科,才能发现也许是身体社会学中细枝末节,微而难见的东西,正是足以让其他学科拍案称奇的地方。古代体育文化中对医学,教育,宗教信仰,哲学等领域早已波及,但是当时对于单独个体“人”的身体却“高山仰止”,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古代儒家等学派所提倡鼓吹的思想趋向保守,传统的力量即使在今天也很难让学者投入研究。二是唯心论和唯物论的长期斗争,唯心派长期把持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阶层,作为唯心派的主张之一就是人的心灵远比身体重要,心灵是人的灵魂,而身体仅仅作为心灵的低贱补充。不过随着社会研究的深入,社会这门学科的定义和范围越来越广泛,现在社会强调“人”权,身体作为“人”的直接表现物,也越来越受到现代学者们的关注。由身体引发的社会效应愈加明显,身体社会学自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强有力的武器。

2基于身体社会学对古代体育文化多角度认知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古代各个阶段的生产力和劳动方式决定了不同社会不同时期身体在体育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变迁。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被动型是矛盾统一的,无视身体对自然的被动性或者过度强调身体的能动性,会导致社会体系的严重不协调甚至引发冲突。

(2)古代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到封建社会中期已经从原始跳大神之类祭祀行为转变成娱乐礼仪行为。或为祈求国泰民安,或为祝愿子孙满堂,或为避邪驱灾,或为风调雨顺旱涝保收,总之这些美好憧憬和愿望让古代人在日常生活中开发了许多类似“蹴鞠、龙舟、转灯”等由身体牵引的体育活动,这也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生命力和丰富社会文化的象征,从身体社会学分析,这些运动都是自我对身体表现的控制和调节,并且与他人展开互动的产物。

(3)古有六道,射、数、御、书、乐、礼,六道为一整套体育活动方式。其中儒家道家的文化精神传承都或多或少将表达体育文化的仪式刻意栽培。儒家崇尚中庸之道,曾经特意开发出一种游戏,名为“十五柱球”,规则用滑动的木质球体击打十五根平底木柱子,每根木柱子上刻有一字,上面俱是“温良谦恭”之列的儒家思想表现。这种带有浓厚学派色彩的体育活动,让人通过身体的简单运行,汲取对建立正确世界观所需要的要素(当然,这里所说的正确仅仅是儒道等学派自己认为的,而非绝对的)。从身体社会学分析,要从一个新的综合视角来研究身体和人的社会活动才是行之有效的。

(4)文武并重,刚柔并济,智力并修。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涵盖面有其拘束地方,却也包含了养生、娱乐、竞技、军备等丰富内容。古人崇尚天人合一、动静相辅、五行完满,身体和心灵只有完美统一,一个人才能称之为完美的人。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体育文化强调的生态平衡即是将自己和社会自然融为一体。中国古代的体育文化对道德往往也有很高要求,例如舞剑、斗牛、掷物、射术等,很多时候被古人作为“完人的自我修养”。

(5)古代体育文化为当时的法派发展创造了优良土壤。心灵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身体的欲望是相对容易满足的。人们可以利用体育文化来发动战争,也可以用它来巩固和平。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具有几个显著特征,一是它涵盖大量社会文化意义;二是它的本质是中性的;三是它自身的功能手段是能够相互转化的。而这个转换的过程,就是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过程。

3身体的自我划定

有学者将“身体”与“实践”落实到古代体育文化的社会阶层层面,一个阶层有它固有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当体育文化中的身体被赋予这种特定要素时,其自然而然会保持该特定社会阶层具有共性的、特定的惯性等,这也可以称之为身体惯性。在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研究中,首先体育运动并不是单纯以政治为核心的现象,却在古代普通人的社会生活中很容易挂上身体层面的阶层关系,这种现象反映了古代体育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即排他性和特殊性。依此而为,可以通过参加中国古代体育运动的人,判断出其自身所处的阶层位置,饮食习惯,生活装饰,甚至寿命。这种认知颠覆了原来的一些考古学家所持有的认知方法,成为新的方法论和批判理论之一。

4身体社会学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建模

如果运用身体社会学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建模分析,则可以将所构建的模型划分为建构主义,以及反建构主义。从建构主义的视觉来分析,古人的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完全受社会价值观和文化因素影响,反建构主义则别开一路,认为人的生理因素,即人的身体决定了古人价值观培养。虽然身体社会学仅仅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被各种社会学家和学者灌注,但是作为身体社会学的核心因素,古人对“身体”的关注却源远流长。从“庄生晓梦迷蝴蝶”,到“心尊身卑”,唯心论对于身体的解读即使让古人对于身体产生了大量错误的认知,将身体的地位贬低到极度低贱的地步,却因为相对于整个中国古代参与体育文化事业的受众,这些哲学家思想家所占比例甚微,始终不能将民众对于身体的认知彻底拉入深渊。

5结语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来的智慧结晶,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如今的学者们固然安座舒适,可以肆意指点江山口水飞扬,却也不能一味对古代体育文化批评抨击。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从古至今的体育锻炼方式,比如“五禽戏”等早已销声匿迹,变成了真正的“侃侃奇谈”,这就需要如今身体社会学学者们在勿忘“身体”同时,挖掘保护更多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内容。

作者:刘雁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