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代西域民族体育文化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代西域民族体育文化特征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古代西域民族体育文化特征

西域民族体育文化的形成过程较为复杂,最初来源于谋生,后由于西域各族民众对自然界和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再加上西域民众的军事活动、休闲娱乐及表达自我心情的需要使得古代西域民族体育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了多样的体育文化特征。但目前,学术界对古代西域民族体育文化特征的相关研究成果极少,并且仅涉及到部分项目及地理分布,因此本研究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及价值意义。

1古代西域含义界定

新疆古称“西域”。“西域”的地理范围一向有所谓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地理范围相当于《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东则接汉,扼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其大致范围也就是今天的敦煌以西,包括新疆在内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方和葱岭地区,其南部限以喀喇昆仑山北麓,北达准噶尔盆地北缘一带地区。广义的西域是泛指今新疆以西广阔的中亚、西亚和东欧地区。本文所说的西域,是指狭义的西域。

2西域文化概说

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所在国家、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这里有必要对古代西域文化进行阐释。即:西域文化从总体上讲是一种东西方文化汇聚,绿洲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与屯垦文化并存,多种宗教文化辉映的多源发生、多元并存、多维发展的复合型地域文化,是西域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和智慧汇聚,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主体文化统一性中差异性的表现,统一性大于差异性的反映。

3体育文化及古代西域民族体育文化内涵

体育文化是人类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它是人类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并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运动器材、物质以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相关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反映出来,显现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体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并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而古代西域民族体育文化则是指生活于古代西域的各民族所创造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

4古代西域民族体育文化特征分析

4.1地域性特征

古代西域民族体育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形成与各民族长期生存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方面有紧密的联系。西域因天山横旦其中,将其分为南北两域,北域是气候寒冷、干燥、水草丰美、广阔无垠的草原,居住于此的各民族则是逐水草而居、以狩猎业和畜牧业为主的马背民族,其创造的体育文化也多围绕狩猎、马上、与山水有关的项目,如赛马、赛骆驼、骑射、滑雪、滑冰等;南域则是气候温和,由沙漠、戈壁、河流、山脉组成的绿洲沃壤,居住于此的各民族则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畜牧的农耕民族,其创造的体育文化也多围绕尚力、游戏及表演类项目,如摔跤、武术、斗羊、斗马、刁羊、姑娘追、斗骆驼、舞蹈、杂技等。同时,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多种文化的汇聚,其创造、开展的体育文化活动也即彰显了与中原体育文化的共性特征,又体现了西域各民族所居住区域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也体现了与邻国体育文化相同性与相近性的特征。

4.2民族性特征

民族性特征主要是指一定民族在历史上由于生存区域、生存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文化积累和传播途径等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具有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普遍性及传承性,是该民族生理、心理、形态、神态等方面的特殊标志。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在古代西域,蒙古族被称为东胡,是鲜卑的一支,而鲜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俗善骑射”。公元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大汗的成吉思汗,为检阅部队,维护、分配草场,每年七八月间就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表示团结、友谊、祈庆丰收,并选择赛马、射箭、摔跤的其中一项进行比赛。到元、明时,将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到一起,成为了固定的“那达慕”形式,也成为了蒙古族标志性、最具民族性的特殊符号,一直延续至今。在古代西域具有民族性特征的体育项目还有许多,如维吾尔族的刁羊、哈萨克族的姑娘追、蒙古族的跳驼、柯尔克孜族的月下赛跑、回族的查拳等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体育文化内容。

4.3多源性特征

体育文化的产生来源于人们的需要。而生存于古代西域的先民们为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必然会创造出许多体育活动以满足自己生存、军事活动、信仰活动等方面的需要,从而也体现出了古代西域民族体育的多源性文化特征。

4.3.1源于生存的需要生存于古代西域的人们为了征服自然、适应自然,创造出了许多谋生的手段,即体育的前身,如为了抓捕猎物需掌握投石、投矛、打布鲁、撒网、钓鱼、叉鱼、射箭等技能;为了控制羊群、牛群、马群等,则需较好的掌握骑术及套索技术;为了追赶猎物则需掌握快速奔跑、骑马、滑雪等技能;为了提高人与兽之间相搏的能力,则需要掌握一定的摔跤技巧等。因此,古代西域民族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居住于此居民们的生存需要分不开。

4.3.2源于军事活动的需要古代西域从氏族社会到奴隶制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游牧民族的生存条件非常艰苦,只能通过迁徙、战争掠夺人口及财富来应对自然环境和异族的压力,导致战事频频,各国为提高军事作战能力则进行专门的战斗技能训练。如为了提高士兵之间搏斗的能力,短时制胜,则需要有搏斗的能力(武术)、较大的力量和摔跤的技巧;为了便于执行“利则进,不利则退”[7]的战略,需有好的的骑术,则会专门进行赛马、赛骆驼等竞技比赛;在冷兵器时代为了增强军队远距离的杀伤力,射箭则是每个士兵均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为提高士兵的作战能力,唐时的回纥、元朝时的蒙古族、清朝前期的满族均在战前畋猎,以进行军事训练;为挑选优秀的马术高手,提高士兵的骑马能力,加强军队的战斗力,马球运动则在唐、宋、辽、金、元、明、清各朝均受到重视和提倡。这些点滴实例则充分说明古代西域具有源于军事活动需要的文化特征。

4.3.3信仰活动的需要古代西域历经了原始崇拜(自然、动植物、生殖崇拜)、萨满教、袄教、佛教、摩尼教、道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多种信仰及多种信仰并存的历程。“体育”活动在西域远古时代最初用于娱人,可随着信仰活动频繁出现后很多项目也用于“娱神”的祭祀行为。如萨满舞,即是由巫舞转变为祭祀舞,后为宗教舞的一种舞蹈形式;斗畜,唐时《酉阳杂俎》记“龟兹国,元日斗牛、马、驼,为戏七日,观胜负”,则疑为袄教萨迪火节的遗俗,只是把拔汗那(位于费尔干那,古之大宛)的奴隶格斗,改为了斗兽;泼水乞寒舞,《酉阳杂俎》记“龟兹国,元日……跳婆罗遮(即苏幕遮、泼水乞寒舞),并服狗头猴面,男女无昼夜歌舞”,则是为了祈求寒冷;郊游,《新唐书》记城邦诸国“俗尚娱傲,二月胐出野祀,四月望日出游林,七月七日祀生祖,十月望日王始出游……”,则是通过游林,达到野祀的目的;粟特人的年节又称求天儿骸骨节,这是同袄教有关的节日,因为岁首凌晨举行野祭,胡男胡女赴郊外寻找天儿骸骨七日,则是为了寻求天儿骸骨,而进行的出游活动。以上实例充分体现了古代西域具有源于信仰活动需要的文化特征。

4.4针对性特征

古代西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体育活动的开展及面向群体有所不同。如“行国”与“城郭诸国”、男性与女性、成人与儿童、官兵与群众等由于社会地位、角色、性别、年龄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参与体育活动类型大多不同,具有显著的针对性。其中“行国”大多是骑术类、狩猎类等尚武项目,如赛马、赛骆驼、射箭等,而“城郭诸国”则大多是表演类及尚力项目,如百戏、摔跤等;男性崇尚力量、惊险、刺激,如跑马射箭、骑马拾银元、刁羊、马上角力、赌博等,女性追求平和、技巧和智慧,如踏鞠、秋千、棋类、月下赛跑等;成人以赛力、竞技、赛艺为主,有更强的胜负观念,如射箭、围棋、角力等;而儿童则更倾向于游戏类,如踢毽子、老鹰抓小鸡、捉迷藏、抛核桃、碰鸡卵等;官倾向于轻体力、重技巧、礼仪性的体育活动如围棋、投壶等,兵重视在军事战争中实用的体育活动,如赛马、马球、武术、摔跤等,群众推崇在人生礼仪、节日时令、休闲娱乐中根据习俗、心理的需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人生礼仪中骑惊马、赛马、走马、射箭等,节日时令中的斗畜、射柳、摔跤等,休闲娱乐中的踏鞠、马球、棋类等,充分体现了古代西域体育文化具有针对性特征。

4.5交融性特征

西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白种人和黄种人在这里相遇、混血;华夏、印度、波斯-阿拉伯、希腊-罗马文明在这里碰撞、融汇,形成了古代西域体育文化的民族交融性、文体交融性等特征。

4.5.1民族交融性特征民族交融性主要是指原是某个民族专有的体育项目通过文化交流、民族迁徙等途径而流向其他民族,并被其他民族接受与改造的文化特征。如龟兹舞蹈的“苏幕遮”、“狮子舞”来自波斯;新疆舞蹈均呈现出印度佛教的艺术风范;汉灵帝时期“男学胡妆,女学胡舞”的“胡化”之风;汉代百戏中的杂技、幻术、马舞、狮子舞来自西域;唐时剑舞、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苏幕遮”歌舞戏等西域乐舞盛行长安。突厥人“男子好樗蒲”,最早是先以投壶以定旗子,说明中原的投壶已传入西域,并为该民族作为赌具所用。吐鲁番阿斯塔纳墓葬中出土了一幅《围棋仕女图》中的围棋则表明围棋已于至少唐时就从中原传入西域;马球源自波斯,传入西域,后传入中原等实例充分体现了古代西域民族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交融性特征。

4.5.2文体交融性特征古代西域体育活动是各民族信仰、时令节日、人生礼仪、文学、艺术等文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祭祀仪式时舞蹈、驰马、走马、斗畜、郊游、射箭(如射天、射柳)、摔跤等体育活动运用频繁;时令节日时,各民族根据信仰不同进行赛马、射箭、摔跤、舞蹈等形式的体育活动;各民族根据不同的生活习俗在人生礼仪时进行骑惊马、赛马、赛骆驼、马上拾银、马上套索等形式的体育活动;在文学创作中也频频以体育活动为题材,如平日的顺口溜、俗语、歌谣、叙事长诗《玛纳斯》、《福乐智慧》、《乌古斯传》中均有专门以体育活动为题材的作品;在艺术创作中的岩画、壁画、绘画、工艺品等有舞蹈、狩猎、棋类、百戏、骑马射箭等体育活动为题材的作品,则充分体现了古代西域民族体育的文体交融性文化特征。

5结语

体育是大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从上古时期的原始劳动中萌芽,伴随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完善,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和文明标志。在历史的长河中,生存在古代西域土地上的各民族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样的自然环境、多变的气候、复杂的社会环境、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汇等多种原因,形成了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的民族体育项目,虽纷繁复杂,但其文化特征仍有规律可循。因此,笔者通过对古代西域众多种类民族体育项目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后,得出:古代西域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多源性、针对性、时代性、融合性等特征。力图能为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尽一点微薄之力。同时也为当今的国家认同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借鉴。

作者:于力 单位:塔里木大学体育工作部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