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清代宁夏体育文化的影响因素解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清代宁夏从边疆地带变为王朝腹地,战乱逐渐平息,社会由动荡转为安定,这为各民族融合及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深入挖掘与整理体育文化现象的基础上,分析其受地理环境、移民运动和民族成分等因素的影响所呈现的不同特点,为宁夏体育文化研究和体育文化区域划分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宁夏;体育文化;清代
由于宁夏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一直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受移民政策和其他一些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影响,宋代大量汉族人进入宁夏,元代大批蒙族人与回族人迁入宁夏,清代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又有一部分满族人来宁入住。自此,境内形成了多种民族的混居,其中以汉族与回族人数量居多。多民族聚居,打造出宁夏多彩纷呈的体育文化氛围。另外,清代宁夏政局逐步趋于稳定,人口也逐渐聚集,社会经济空前发展,民族关系相对缓和,这些都为体育文化的形成、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地理环境影响下的宁夏体育文化
地理环境是人类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不同的地质地貌,如山川、河流、高原、盆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文化。所谓“北人善马,南人善舟”,正反映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贺兰山素有“天然屏障”之称,它的存在使北部成为低温多雨地带。而有“高原绿岛”之称的六盘山则屹立于南端,南北逶迤近100km,使南部成为难以涉足的多山地带。黄河蜿蜒于北部,因为得到黄河水的灌溉,这里成为宁夏乃至西北干旱区著名的绿洲,被称为“塞上江南”。因此,宁夏很自然地被划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大区域,这三个区域由于受到不同自然环境的影响,气候、农业、生活方式等均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其体育文化现象也有很大不同。北部平原,既有贺兰山阻挡风沙和寒流,又有黄河水的灌溉与滋润,成为一片富庶之地。古书记载:“河水既泮,渔者率以网以钓,竞取以市,谓之开河鱼。春暖则沿乡树鞦千。至清明日,士女杂沓出游。季春三日,士女赶会三皇庙及去城十里之华严寺。又二十八日,进香东岳庙,皆如清明日。孟夏初八日,诸寺僧尼为浴佛会,妇女俱集。午日,插艾、菖蒲,饮雄黄酒,啖角黍,相馈遗。季夏六日,储水造曲,水经月不腐。孟秋七日,闺人以指工、茗果作乞巧会,甚有群聚歌舞,俗称跳巧者。”[1]这段文字描述了黄河边上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及有趣的文体活动,如钓鱼、荡秋千、登山、踏青、乞巧等。地理环境决定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北部平原的体育文化现象也是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从文献中知道,中卫人最擅长游泳和耍浑脱,因为他们临河而居,这是他们盛夏和初秋时最喜爱的体育活动。所谓“浑脱”,就是囫囵脱下的羊皮。当地人把皮板较厚的山羊割去头和蹄,再将羊皮完整脱下,经浸水、暴晒、去皮、扎口、灌入食盐和香油等一系列的炮制工序,然后将它吹得圆鼓鼓的,这就是“浑脱”。相传耍浑脱在西夏时很盛行,由于“浑脱”轻便、坚固,所以曾经被用作军事训练,还建立有专门的浑脱部队。清代李开先在《塞上曲》中写到:“不用轻帆并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2]指的就是此事。南部多山,使得自然环境变得十分复杂,又处在湿润的暖温带气候下,所以植被十分茂密,形成了天然的草场,畜牧业较为发达。在这一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形成了自由、散漫、灵活、多变的性格特点,并流行打木球。打木球是从青少年放牧游戏“打拦子”中演变而来,又称“打铆球”或“赶毛球”。据记载,该运动在回族青少年中也相当受欢迎。[3]还有“固蹩”,也称“狼吃娃”,老少皆宜,是人们农忙之余的田边小游戏。这个游戏需要在地上画一个四方框,长约13cm,宽约10cm,并在四方框内画一个菱形,双方在自己的一边用3个小石子摆在3个落点上,一方先行,若能用两个子蹩住对方一个子,使其走投无路,那就固住了,即被吃掉,若一方被吃掉两子,就算输方。[4]除了上述两种体育活动或游戏外,还流行有打哨棍、斗鸡、拔腰、打瓦、扳腕子、抓籽籽等活动。这些都是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明的运动或游戏,实施方便,规则简单,形成南部多山地理环境制约下的特色活动。地理环境对体育文化制约与影响还有一个突出的表现。泾原县和隆德县均位于宁夏最南端,且紧密相邻,但它们却分别是全区回族和汉族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泾原县回族占96%以上,隆德县汉族在90%~95%之间。究其原因,两县以六盘山为界,泾原县位于六盘山东麓,隆德县则位于六盘山西麓。六盘山山路曲折,登山要盘环山路六次才能到达山顶,由此而得名。险峻的六盘山无疑成了横在两县之间的天然屏障,成为阻隔两地人民进行文化交流的一道天墙。所以,两地的体育运动有很大不同。隆德县以跳方、跳绳、扭秧歌、踩高跷、踢毽子、跑旱船等汉族体育活动为主,而泾原县则以具有明显回族特征的踏脚、掼牛、驯鹰、查拳、骑走骡、穆林拳、汤瓶七式拳、回回十八肘等体育活动为主。中部地区属灵盐台地,“因多沙碛少水泉,周七百里,故又称七百里旱海”,[5]主要包括今天的同心县、盐池县、灵武市、吴忠市及甘肃环县交界地区。这里既没有北部的环境优势,又不像南部山区那样偏远复杂,属中温带干旱区,只生长本科牧草和小灌木,植被稀疏,受风沙侵袭严重,地面上固定和半固定沙丘较多,多为旱作农业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造就了民众稳重、敦厚、保守、固执的性格特点。这里地形开阔,适宜骑马、摔跤、射击、赛跑等体育活动。尤其是盐池县,清代骑马、摔跤、射击等体育运动十分盛行。
2移民运动影响下的宁夏体育文化
宁夏的移民从迁徙方向看,一是来自内地,二是来自塞外的归附者。史书记载:“洪武五年府废,徙其民于长安,改置宁夏卫,迁五方之人实之”,[7]“明洪武初,尽徙宁夏之民于他府所,其后复迁谪秦、晋、江淮之人以实之”,[8]“晏公庙,感应坊北。宁夏多江南人,故立是庙以祀之”。[9]在移民中,还有部分是属于宗室藩王及异姓藩王的养马户或屯田军士,主要分布在今宁夏固原、海原一带,大多为汉族和回族。海原、固原地区的居民不但有“新老户之分”,而且有“汉回卫所之别”。且“汉民耕牧为主,畏法守分;回民勇于趋利,贸易十居八九”。[10]由此可见,明朝宁夏的移民以汉、回为主,主要来自秦、晋、江南,并按划定的区域分散居住,“分屯建卫,筑堡以居”。此时,汉族是宁夏人数最多的居民,但清代移民又使之前的宁夏人口数量和民族构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治年间回族起义失败后,清朝统治者实施了强制性移民,迁徙方案包括三个,一是将金积堡的回族老弱男女一万二千余人迁至南部固原山区“拨荒安插”,二是把金积堡的陕西回族万余众迁至平凉化平一带,三是将宁夏府城的回族强迁灵州、吴忠堡等地。移民改变了地方人口结构,也改变了地方文化特色。经强制性移民后,“化平人民分回汉两族,回族占有百分之九十九”。[11]随着陕西回族迁移到化平,踏脚运动也随之传入宁夏,主要流行于泾源泾北乡一带。据《重修隆德县志》记载:“自经同治杀劫后,全县属地十庄九空。于是秦安人、静宁人负耒而来。及编门牌、清丁口,本户十之二三,客方十之七八。”[12]隆德多为外地人,且汉族人居多,他们不仅带来了耕作工具,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运动。居于南部的汉族大多来自陕西,所以“居室惟公署宦族覆瓦,民家皆板屋,覆以土,犹秦风之遗。中堂供先祖,或悬佛像。食主稻稷,间以麦。衣布褐,东羊裘。近世中家以上多纨绔,女服尤竞鲜饰”。[13]又如固原汉族“正月元旦,各家祀神,门首贴春联,富者张灯结彩。拜年,卑幼者为尊长叩首,道路相逢必以揖。元宵节,城中各户门皆悬灯,各乡有社火、秧歌。五月五日端午节,各家蒸食角黍,门前插杨柳枝。六月六日游东岳山,谓之登高山”。[14]今宁夏中卫、中宁地区移民主要来自秦晋吴越,他们“笃信禨鬼,尚诅咒。强梗尚气,重然诺,敢战斗”。[15]由此可见,虽同为汉族,但因来源地不同,其风俗也各有特色。清代,随着“满营”在宁夏府(今银川市)的建立和满族的迁入,“打尜尜”这一清代帝京时令体育游戏便理所当然的传入了宁夏。由于满族居民长期封闭式的定居于满营中,所以诸如“打尜尜”一类的体育活动仅在银川地区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流行。银川地区“打梭儿”时要唱梭儿“超了么?”(音译)对手答曰“超了!”这是满语,意思是“准备好了没有?”“准备好了!”[16]旧志载:“仲冬后,纨绮牵黄臂苍,略猎毕举,今俗颇革。”[17]随着移民的不断迁入,这块曾经以游牧生活为主的土地上发生了巨大的文化变革,移民丰富了宁夏的体育文化,也加速了体育文化的形成和演变。
3民族成分影响下的宁夏体育文化
宁夏“西据贺兰之雄,东据黄河之险”,“背山面河,四塞险固”,[18]有着非常优越的地理形势,自古以来就处于中原王朝同边疆少数民族势力的交界地带。宁夏境内的民族构成较为多样,但汉族和回族是主体民族,其中,回族约占宁夏人口的1/3,大部分集中居住在南部山区及灵武、同心、吴忠、青铜峡、平罗、贺兰等地。同心、海原、吴忠、西吉等地回族集中程度更高,占到当地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泾源县比例则高达96%。回族聚居的地区在宁夏境内呈现明显的南北带状分布,区域面积较大,整体性较强。这些地区的回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极为盛行,因此回族体育文化成为当地主流体育文化,并形成特色较为鲜明的区域文化。其余各市县,以汉族人口居多,尤其是中宁、中卫、盐池、隆德,汉族人口所占比例超过90%,因此,汉族体育文化成为这些地区的主流文化。清代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为巩固统治,将八旗官兵匠役及家口分批迁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省会、城镇、水陆要冲和边防要地驻防。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满族通过建立满营的形式在宁夏定居下来。满营与一般兵营、堡寨有很大区别,它是当地社会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城内有军事设施、官衙、居住区、学堂、庙宇。满营制度森严,杜绝内外交流,因此,满族人在宁夏过着相对封闭的生活。满族居民由于长期定居于满营中,所以保持了许多原居东北时的风俗习惯。弯弓盘马是满族人最擅长、开展最普及的一项体育活动。满族人有一个传统,即小孩从懂事开始,必须拥有自己的弓箭,孩子们用它射猎小动物,以培养狩猎的兴趣。满族中,不仅男童爱好射猎,女子也骑射成风,《建州闻见录》中记载:“女人之执鞭驰马,不异于男。”[19]此外,民歌中有“十五女儿能试马,柳荫深处打飞龙”之句,[20]足以看出满族人对骑射的重视。除了骑马和射箭,满族中还流行举重、摔跤、跳马、跳骆驼等体育运动。总体来说,满族人注重强身健体,体育运动开展的形式较为丰富多彩。体育运动只在一个较小的、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开展,与外界不进行交流,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为体育文化孤岛现象。
4结语
综上可知,地理环境、移民运动和民族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均对宁夏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宁夏的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地形地貌多样,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宁夏体育文化发展的区域性。移民运动的实施加速了宁夏体育文化的重建,人为改变了体育文化的地域特点。不同民族在地域上的分布使宁夏的体育文化区域性特点更加明显,是体育文化形成的直接影响因素。除此以外,行政区划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宁夏体育文化传播的方向,加快了一定区域内体育文化的整合速度。
参考文献:
[1]黄恩锡,编纂;郑元吉,修纂.标点注释中卫县志[M].宁夏中卫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点注.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34-37.
[2]中宁县志编纂委员会.中宁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513.
[3]宁夏体育志编审委员会.宁夏体育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1.
[4]刘伟.固原回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5]鲁人勇,吴忠礼.宁夏历史地理考[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147.
[6]盐池县志编纂委员会.盐池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456.
[7]钟侃,陈明猷.宁夏通史:古代卷[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8]张进程.宁夏府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9]杨新才,吴忠礼.明实录宁夏资料辑录[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10]王学伊,总纂.宣统固原州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11]盖世儒,张逢泰.新编化平县志•经政志之民族[M].泾源档案馆,1939.
[12]桑丹桂.重修隆德县志[M].平凉:平凉文兴元书局,1935.
[13]邱树森.中国回族史:下册[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711.
[14]王之臣,撰;冯福祥,修.朔方道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26.
[15]中卫县志编纂委员会.中卫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16]赵炳南.宁夏民间体育游戏——打梭儿[J].体育文化导刊,2002(3):94-95.
[17]张金城,杨浣雨.乾隆宁夏府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8]王金绂.西北之地文与人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19]赵庆男.建州闻见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0]于学岭.奇妙纷呈(上)——中外民族体育[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
作者:李娜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