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戏剧数字化传播策略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戏剧数字化传播策略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戏剧数字化传播策略研究

摘要:文章分析了竺派越剧的历史渊源,探究了当今的竺派发展现状与传承困境,探讨了具有可行性的文化传播策略与实践,以求打破竺派发展困境。在第三部分中文章运用数字化技术对竺派资源整合收集,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文化认同为导向,进行数字博物馆的开发与设计,拓宽竺派发展新道路,为传统越剧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参考。

关键词:竺派越剧;竺水招;数字化;数字博物馆

竺派越剧是竺水招先生创立的,竺水招1921年出生于浙江省嵊县东乡灵娥村,从12岁离乡拜师学艺,其扮相俊秀、身段大方,被喻为“越剧西施”,是“越剧十姐妹”之一。竺水招表演儒雅大方、唱腔质朴细腻、柔中带刚,在越剧界自成一派——“竺派”。1954年竺水招率领“云华剧团”来到南京,1956年改组为南京市越剧团,至此竺派越剧在金陵生根开花。

一、竺派越剧的发展现状

竺派的艺术造诣在中国越剧戏曲中所发挥的作用独一无二,有别于浙江、上海等其他越剧流派,是更具南京地域特色的风格流派。“生旦兼容”是竺派表演的独有特点,在其他越剧派系极为少见,在旦角中融合生角的硬朗,在生角中融合旦角的婉转,呈现出一种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刚柔并济的竺派在南京发展至今已有六十载,传承至今已经是第四代。竺水招创始人之后由筱水招和夏雯君传承,第三代则是竺水招的女儿竺小招继承竺派,竺小招八岁学艺,是其母的嫡传弟子,现今虽已退休,但其对竺派的贡献巨大,竺派许多获奖剧目都有竺小招的身影,如今竺派的主要演员为第四代青年弟子,有殷瑞芳、孙静、郑飞儿、孙婷涯与李萍。在南越人的努力下,竺派作品众多,演出剧目近百出,艺术实力雄厚,更是有一定数量的脍炙人口的剧目,其中有《柳毅传书》《汉宫怨》《侯门之女》等。其中《柳毅传书》在戏剧频道空中剧院多次播出。

二、竺派越剧的传承困境

虽然竺派的文化产出硕果累累,但竺派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在“”期间,全国越剧落入全面衰落期,竺派更是经历了毁灭性打击,许多的演员被耽误了舞台生命,为以后越剧发展埋下隐患。“”后迈入改革开放的阶段,戏剧舞台才开始恢复生机,竺派也逐渐复苏。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越剧竺派艺术传承单位南京市越剧团由政府全额拨款改为差额拨款后,受经济的制约,剧团的盈利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需要依托南京的越剧市场生存。改革给竺派带来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要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流行文化兴起、娱乐多元化都在挤压越剧演出的市场,观众流失、演出骤减、人才储备过少使得演员青黄不接,人才流失严重,而竺派靠剧团自身有限的投入无法解决培养人才的实质性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娱乐网络化,竺派越剧因受地方方言区域的局限,在江苏南京周边的演出市场逐年萎缩。竺派的文化传播也仅限金陵一带,出江苏鲜有人知。

三、竺派越剧的数字化传播策略

越剧竺派艺术的传承单位,南京市越剧团创作演出了许多优秀剧目,多次举办越剧竺派专场演唱会等。但受众较小,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都不理想。任何停滞不前的传统都会被时代淘汰,在当下大数据时代,仅靠传统剧场演出、博物馆展览方式,无法有效持续竺派的传承发展,而现代数字化技术也给竺派提供了新的可能,扎根于竺派文化,巧妙的结合数字化技术,使竺派艺术重获生命力与创造力,也使竺派能更有效的推广。

(一)资源数字化采集资源数字采集是将现有的竺派越剧资源数字化,目前竺派资源分有物质及非物质,非物质资源为剧目、唱段等,物质为演出道具、历史照片、文献资料等,剧目分散在媒体网络中但不齐全,演出道具及其他资源收藏在南京竺派越剧博物馆。对竺派越剧的物质及非物质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的数字化整理。其包括三部分内容:文本图像数字化—源流背景、人物生平表、历史照片、剧目文献资料等全部数字化采集;藏品数字化——博物馆竺派收藏的衣、盔、杂、把等藏品都数字化采集;声音数字化—音频资料、剧目曲目、唱词唱腔、器乐伴奏等声音信息统一采集与规范;视频数字化—对剧目曲目的视频采集和数字化转录、编辑与制作。

(二)上线数字博物馆越剧数字博物馆依托于前期的数字化采集,运用数据库等IT技术建设竺派博物馆网站,竺派数字博物馆保护竺派越剧文化的独立品格,打破传统博物馆之间的壁垒,实现文物资源的全人类共享。同时弥补传统博物馆的各种不足,会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的同时推广传播,而从目前的传播环境来看,线上数字博物馆比线下传统博物馆传播效率更高,普及范围也更广泛。数字博物馆目的在于收藏展示竺派艺术资源的同时宣传传播竺派越剧文化,设计从竺派底蕴出发,从用户需求出发引导用户文化认同,再顺理成章推广竺派。由于采集信息内容丰富,网站界面采用了扁平化瀑布流布局与模块化设计,能够更好的优化用户的浏览交互方式,提供简洁有效的信息结构,层级分明。网站的功能框架分为韵、览、剧、藏、享五大模块。“竺韵”以纪念竺派创始人竺水招先生为核心概念,梳理竺派越剧的发展源流与传承关系,并实时更新剧团剧照展示竺派的发展现状。“馆览”有着南京越剧团、越剧博物馆的详细简介,通过图片轮播和不同角度展示博物馆的幽静风貌与空间信息,开辟“活动预约”与“活动资讯”以供用户及时接收资讯,预约报名参与,增强用户与博物馆的线上线下联系。“剧目”以数据库方式梳理竺派演出剧目信息,按竺派剧目的发展分为原创剧目与传承剧目,选取竺派经典折子戏,为竺派演员开辟个人专场。“馆藏”展示了竺派的戏服、冠帽、头饰、道具以及竺派相关书籍唱片等资料。“越享”负责推送博物馆主题文创周边,推荐越剧相关书籍,推广越剧文化。数字博物馆的开发已没有技术难点,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文化输出为导向是竺派越剧的弘扬发展的新途径,利用品牌效应推广、网络多媒体宣传也是当下传统文化寻求发展复兴道路中,运势而生的新策略。

(三)线上文化品牌推广文化品牌着重于打造推广竺派品牌,产出竺派文创周边。立志于创造年轻优雅的竺派品牌,开拓当下传统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需求。其推广方式线上线下并行,线上在数字博物馆“越享”版块展示并提供销售渠道,线下在南京越剧博物管展出售卖。竺派文创产品以竺派越剧文化资源为基础,在设计上注重竺派越剧的历史性、知识性、艺术性,从越剧角色与越剧文物两方面展开设计。其一从竺派越剧创始人竺水招先生的四个经典角色入手,主要有《柳毅传书》—柳毅、《莫愁女》—徐澄、《碧玉簪》—李秀英、《双枪陆文龙》—陆文龙。设计提取凝练四个典型人物形象,融合复古元素,以怀旧风格表现越剧在上海的辉煌岁月,致敬越剧艺术。其二以博物馆馆藏物品作为灵感,选取衣、盔、杂、把的典型物品,进行文化符号的再设计,以文创互动与博物馆参观产生文化共鸣。以文化本身为根基开发传统文化,利用线上线下推广方式开辟一条新的传播途径。利用媒体网络的传播优势,结合竺派自身特点,采用创意化和产品化的发展策略,既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与预期,功能实用外观美观,又方便传播与分享,形成竺派文化的良性传播。

四、结语

利用数字技术对竺派越剧进行创新与创造,使传统越剧与时俱进,从而能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让竺派越剧重获生命力与创造力,在文化创意视野下,创造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的传承之路,在当下获得更大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张婷婷.论越剧在南京的传播与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3):123-127+131+8.

[2]沈勇.越剧在全国流播的现象及本质[J].文化艺术研究,2013(2).

[3]应志良.中国越剧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4]汤雅洪.越剧名家竺水招母女的悲欢人生[J].档案与建设,2008(8).

[5]海.南京市越剧团在北京演出[J].戏剧报,1956(6):42.

作者:姜小倩 单位:江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