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平台的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平台的建设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平台的建设

摘要:根据工科院校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通过社会的调查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在工科院校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创建更好的传播途径与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工科院校;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平台

一、工科院校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极鼓励广大高校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青年大学生是国家栋梁,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国强则需自身强,欲自身强需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对青年的教育和成长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工科院校开设文化课程,在增强校园文化学习气氛,积淀校园文化底蕴的同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健全人格和丰富精神世界起着重要作用。现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受到家人的万般宠爱与呵护,生活于21世纪——科技与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他们追求财富、追求名利受挫和抗压能力都比较弱,在校大肆挥霍宝贵的时间与金钱,荒废学业,不在乎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造福社会造福国家。这些种种现象表现出大学生心智未健全,三观还未完全形成。开设中华文化课程,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信心,增强爱国民族意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维持着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更加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实现自身价值,整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工科院校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现状

1.工科院校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发展现状及问题2018年,教育部提出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纳入高校公共艺术和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开设相关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效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在工科院校,文化专业必修课如大学语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文化课程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这些课程蕴含内容丰富,涵盖中华传统优秀品质、人生价值的文化成果,很大程度上可以拓宽和改变工科院校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人文气质,陶冶高尚情操。但是,在知识授课与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平时很少会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去阅读或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并不注重课外的文化学习,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课学校课程的开设。但是就当下而言,工科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展现状并不乐观。很多文化课程出现“边缘化”的现象,学校对人文教育不够重视,对于相关课程的开设由专业必修课变为选修课,选修课的开设有人数限制,一些高校认为相关人文课程与工科无关,甚至删减了课程。尽管大部分高校开设相应的课程,但是还是存在缺陷:一方面缺乏完整的教育体系,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交叉重复,枯燥乏味,教学形式也比较呆板,容易忽略学生的感受和真实需求,缺少生动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是高校师资力量普遍比较薄弱,精通该方面知识的教师少之又少,无法获得高效率高质量的效果,课堂授课也只能点到为止,教授的知识浮于表层,难以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其中精髓,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应用。教师授课不够热情,照本宣科。很多老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没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学生听课积极性普遍不高,以致学习气氛不够浓厚,对待文化课程态度随意而懒散。

2.工科院校中华传统文化活动现状及问题2014年教育部提出“传播温度、传承优秀”的活动宗旨,面向全国广大高校大学生开放,鼓励各大高校举办文化活动,创造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聚合各高校以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素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完成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高校活动比较灵活,不同于课堂般局限而严肃,活动相对于课堂更具有趣味性。据调查,高校环境下,人文活动主要由如文学社、书法社、茶艺社等学生社团自主组织举办,一方面,活动需要筹集大量资金和人员进行活动的策划和执行,过程繁琐。活动若是资金和人员得不到学校一定的支持,那么活动难以进行。另一方面,社团活动面向的群体一般为社团成员和部分师生,宣传和知识普及范围比较小。学生们对活动的关注度不高,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难以号召大家参与其中,参与度普遍不高,活动内容传播效果一般,没有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那么活动就失去了其意义和价值。课堂教学、社团活动都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和社团活动大多是面向较为固定狭隘的学习群体,在相对固定场所和时间进行,难以吸引更多的学习者和激发其学习兴趣,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传统文化有效地广泛地传播。

三、加强工科院校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平台建设

1.课堂教学平台课堂教学应当注重师资队伍的壮大,学习更多艺术、文学、历史、心理等文化知识,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本身的文化内涵与素养。融入新兴的元素,更好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得学习方式丰富多样,增强学习者对文化学习的兴趣,丰富文化内容。设立更多有趣生动的文化课程,加大校内文化宣传力度,活跃校内文化氛围。

2.社团活动平台社团活动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学生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良好平台。学校应当大力支持学生社团的工作,给予他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配合社团做好宣传工作,号召大家积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和创造浓厚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文人修养和品味。社团活动方式多元化,响应学校的号召,有目的有计划的举办主题鲜明的人文科学讲座、报告等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前来参与,吸引更多的老师同学参加。社团活动不能只注重于形式,要与实际生活贴近,举办多样化的朗诵比赛、书法大赛、摄影大赛、微电影比赛、沙龙、舞蹈等活动,引进更多的文化元素,加强各个社团的联系与合作,扩大学习群体,面向更广泛的学习对象,更有效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3.网络线上平台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网络平台迅猛发展,为人们生活和学习带来便利。通过对工科学校学生的调查,热衷于中华文化的同学会通过网络途径如网络课堂、微信公众号、app学习软件等进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我们应当利用当代技术,充分发挥网络线上平台的作用。网络课程大多以视频影像方式呈现——课件、配音相结合而成的简易的教学视频。各位老师上课的风格和方式存在差异,有严肃认真的,也有幽默风趣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更强。学生具有更广泛的选择,学生们总能在其中找到符合自己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的教学视频。并且上课时间和地点都没有限定,学生们可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视频进行学习。网络课程相对其他网络途径知识内容更为全面而系统化,学生可以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学习,并且可以对于重难点或是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重播放映,进行巩固学习。该方式对工科学生来说不免是一个自主学习文化知识的好途径。互联网的背景下,微信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传播传统文化信息起重要作用。微信公众号是开发者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申请相应的应用账号,商家可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全方位沟通。公众号推文,实现图片、文字、音乐、视频、语音等很好地结合,文章的语言不同于学校官方语言,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用语和表达习惯,展现方式显得更生动有趣了,其信息易于保存和收藏,有助于我们反复学习和巩固复习,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大量的读者,从而把我们的文化信息有效输出。通过网络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传播速度快,普及范围广,一旦为人们所接受,其影响是我们无法预见的,是其他手段所难以企及的。

四、总结

现当代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式多种多样,青少年大学生是其传承和发扬的主体。事实上,工科学生对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有限的了解途径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所以需要我们去积极拓展文化传播途径,线上和线下加强宣传,提供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传统文化传播平台,调动他们更深层次探索的积极性。以此激发传统文化的创造活力,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眉.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特点及趋势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4(5):28-34.

[2]彭丽娟.关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现状与思考[J].新闻知识,2015(7):84-86.

[3]刘敏杰.浅谈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教育[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1(9):9.

[4]张玉峰.论高校辅导员在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中的作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122-123.

[5]张连春,赵宝新,赵丽新,李敏,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情商素质开发的启迪作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93-95.

作者:黄晓君 宁梅 韦耀坤 苏晓梅  陈佳逸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