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数据对地方民俗文化传播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数据对地方民俗文化传播的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数据对地方民俗文化传播的影响

【关键词】大数据民俗文化;文化传播

一、绪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传播的手段也借助大数据进行更新,各地区、各国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与日俱增。而大数据背景下,贵州民俗文化的传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研究,为贵州民俗文化的传播提供一些建议。在当前的经济、政治背景下,全国各个地区民俗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高,给贵州地区民俗文化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从大数据、贵州民俗文化等相关内容出发,进行本文的研究与论述,使得贵州民俗文化的传播得到更好发展。近年来,中国企业加快了面向海外“走出去”的步伐,然而根据贵州省对外贸易的情况来看,贵州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价值观、个性差异、思维不同等等。这些问题在跨国企业的国际营销战略中都有所反映,由此可见,文化因素是营销战略制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贵州企业在进行国际营销战略和实施时,应该具备一些跨文化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克服由文化差异带来的营销问题。

二、相关概念解释

(一)大数据大数据是一种具备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这种信息资产在新模式处理下具备更强洞察力、决策力和流程优化力。根据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在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提到大数据采用所有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而摒弃以往的随机分析法,由此可以看到大数据具备5v的特点,即:Velocity(高速的)、Volume(大量的)、Value(价值)、Variety(多样性)、Veracity(真实性)。

(二)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种风俗习惯,是由生活在一个国家、地区的民众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创造并传承而逐渐形成的,其具有鲜明的群体性、地域性、传承性、寄托性和形象性等特征。因此,民俗文化对于促进养成道德行为,提升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而居住在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比较多,民俗文化资源也较为丰富,民俗文化的传播尤其是对外传播,任务艰巨且繁重。

(三)贵州民俗文化的特点贵州民俗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侗族大歌”的“走出去”之前,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贵州民俗文化并没有很好展示出自身的文化特点。1.贵州民俗文化的原始性由于贵州四周都是大山,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此地理环境相对封闭,贵州民俗文化传播推广相对困难,但传统的民间文化因为工业化的落后保持了相对的完整。2.贵州民俗文化的包容性由于贵州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多民族聚居生活的情况,在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和丰富本民族思想文化后,形成了重视人际关系、崇尚道德、团结和谐的观念。例如,苗族谚语提到“做人要像萤火虫发光”,“处事要像蜘蛛常结网”等,在人情世故方面都反映了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贵州流传下来的乡规中,绝大部分都有体现关爱互助,互相包容的人际关系规定。3.贵州民俗文化的高集权性贵州民俗文化受到夜郎文化、土司文化以及屯堡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体现出高集权性,加上贵州地形地貌、艰苦的自然条件,贵州少数民族的生活与发展通常是“一起打猎捕鱼”,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因此个人的命运通常与集体的利益是牢牢联系在一起,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三、贵州省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分析

(一)贵州省民俗文化在大数据背景下的传播现状随着贵州数博会、酒博会和民博会的成功举办以及贵州民族歌舞走向世界,贵州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文化产业也突破了由地域带来的局限性。这是对民俗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见证,也是多彩贵州建设的生动成果,尽管贵州民俗文化在对外传播方面有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问题。例如,传播手段单一,主题特色不够鲜明,以及商业化倾向严重等问题,其中“原生性”遭到破坏、民俗文化传承人才缺乏是贵州民俗文化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贵州省民俗文化传播在大数据背景下存在的问题1.民俗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随着贵州省在大力实施对外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一些年轻人无形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痴迷于欧美流行音乐,而对于贵州本土的花灯戏、侗戏、布依族盘歌、仡佬族傩戏等民间艺术却不太关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在无形之中受到了影响。2.民俗文化的传承陷入困境民俗文化传承工作存在设备配置难、机构、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人缺乏、与时俱进实现困难等方面的问题,由于政府对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经费支持力度不大以及民俗文化缺少时代特色等因素的影响,诸如石阡木偶戏、好花红调、竹贴画、簸箕画等种类繁多的优秀贵州民俗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威胁。3.民俗文化泛商业化倾向严重民俗文化有其独特的经济价值,“大数据”时代,在利益驱使下一些商人最大限度地释放其经济价值,将其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文化元素,广泛运用到文化产业发展中去,这种做法没有顾及民俗的文化属性,以及其“原生性”,对民俗文化资源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破坏。

四、贵州省民俗文化在大数据背景下的传播建议

虽然贵州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但在当前的大数据背景下,存在传承难、传播难、文化多元型以及商业化等问题,特别是走向国际、发扬文化魅力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在保护和传承贵州民俗文化上,应该考虑:

(一)加强民俗文化教育,提升民众民俗文化素养保证民俗文化传承后继有人就必须提高民众对贵州本土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因此,加强民俗文化基础教育方面尤为重要。首先,通过增设民俗文化的相关课程,达到激发浓厚兴趣、提升文化素养、学习民俗技艺的目的。特别是在培养中小学生、大学生的民俗文化意识上加大力度,使其能够充分认识传统民俗文化在地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按照“大旅游+大扶贫”的发展思路在各旅游景点、民俗文化资源聚集地、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的贫困村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最后,筹办全国以及国外的民俗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加强线上推广,增进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以及对于贵州民俗文化的了解,力争让贵州优秀的民俗文化“走出去”,从而以“文化扶贫”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提升民俗文化影响力的目标得以真正实现。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传承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民俗文化是劳动人民经过千百年探索积累下的宝贵财富,同样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应加强保护和传承。首先,建立“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专项资金”显得尤为重要,资金不仅仅用于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民俗文化人才的培养以及民俗文化教材的编撰等,还要更新民俗文化的保存方式,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提高保存民俗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丰富性,使民俗文化的广泛学习与传播得到保障,从而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三)创新传播手段,提升民俗文化影响力现在,随着大数据的普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产生巨大改变。人们对于民俗文化的接受方式也必须拥有时代特色,因此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应该和大数据紧紧联系在一起,利用大数据的“海量”,广泛收集贵州民族歌舞、曲艺、建筑及其他地方特色文化。通过大数据的“广”,通过网站建设、微信公众号宣传、视频直播,开设网络民俗馆,加强民俗文化传播。其次发挥“大数据”处理信息的高效,制作民俗动画、民俗微电影、原生态纪录片等,紧紧把大数据和民俗文化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合起来,并打上时代鲜明的标签,以生动的方式充分展现民俗文化的多姿多彩,让公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使民俗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瀛.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创新能力,熟悉游戏规则[DB/OL].新华网,2013.

[2]初广志.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整合营销传播的视角[J].现代传播,2010,(4):101-106.

[3]何宇茵.基于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的中国词汇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0,(1):7-11.

[4]王丽雅.中国文化符号在海外传播现状初探[J].国际新闻界,2013,(5):74-83.

[5]王宁.文化翻译与经典阐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王一川,张洪忠,林玮.我国大学生中外文化符号观调查[J].当代文坛,2010,(6):4-20.

[7]张小宁.从在线COCA看中国文化词汇在当今美国社会的接受[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2):67-69.

[8]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委.仡佬族间志简志合编[M].北京: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63.

[9]黄龙兴.少数民族传统歌场的文化空间性[J].民族艺术研究,2010,(06):40-41.

[10]王小明.传统村落价值认定与整体性保护的实践和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156-160.

作者:梁力凡 叶增林  单位:贵州商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