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议微博中的虚假信息现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议微博中的虚假信息现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小议微博中的虚假信息现象

一、微博时代虚假信息的产生

在7•23动车事故中,就有人在微博上刻意散布着“死亡人数超过35人市委书记就要撤职,高铁死亡人数永远不会超过35人”的虚假信息,引起疯狂转载。更有甚者,将一名日本女主播捂着嘴笑的图片截下来,用PS加上“中国高铁出事,日本女主播偷笑,是中国人就骂死小日本”之类的煽动性文字,引起群情激奋。这些虚假信息都在未明显违反法律的情况下取得了轰动性效应,相信此类手段以后也会经常被使用。

二、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的螺旋

当微博迅速发展后,在传统媒介中保持沉默的人们找到了发表不同意见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广泛的寻找支持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激烈的讨论也形成规模,往往是不同意见的双方抓住自己的观点不放,而不是一方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迅速放弃自己的观点;另外,传统媒介主导的舆论往往具有偏向性,而在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传播,其本身是没有明显的倾向性的,不仅作为微博主体的个人意见不尽相同,不同网站的微博意见也可能相差很大,所以社会舆论的影响大大地被平衡了;最后,微博的传播具有非当面性的性质,人们信息时感觉不到强大的社会主流意见的压力,从而导致沉默的螺旋失去了基础。基于“认知核心”和“认知边缘”,反沉默的螺旋的主体类型可以分为信息优势者,信念坚定者和利益驱动者。“认知核心”为拥有与所有或大多数群体成员相同的信息的人;而“认知边缘”则是指其他群体成员的认知只是自己持有。

信息优势者能够掌握高质量的未经加工的资料信息,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及时给民众得到讨论并形成大约一致的意见。可是由于时间可能存在着一段时间空隙,于是导致一些掩盖事实真相,缺失或失真的信息暂时会吸引大众注意,暂时形成认知核心,不过信息优势者会在一段时间后完成从认知边缘向认知核心转变;信念坚定者从不轻易改变自己的意见,当己方的意见被压制是,他们反而会通过查找更多的资料来完善自己的认知,平衡心理,以期吸引更多的关注。而随着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新的舆论便易形成,朝着反沉默的螺旋发展;利益驱动者以个人成本与个人利益作为衡量标准,选择性刻意可以通过增加群体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信息,这种情况往往出在网络推手一类人的身上。三种主体共同推进了反沉默螺旋的形成与发展。

三、7•23动车事故虚假信息与反沉默螺旋现象的解读

2011年7•23事故发生之后,主流媒体和政府都积极作出了回应,可是由于部分报道的偏差以及政府在某些方面做法的不恰当,导致了民众对于政府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而微博的存在,使得对事件极度关注的人们有了可以自由讨论的阵地,一时之间动车事故几乎成为微博上唯一的焦点。这时,由于所需代价极小,一些网民开始希望通过发表一些煽动性和劲爆性消息来得到大量的关注,譬如上面所说的“死亡35人”一说和“日本女主播偷笑”一图。由于信息优势者掌握的高质量信息的存在了真空期,这些虚假信息得以趁虚而入并迅速被接受,处于认知核心的地位,得到了大多数网民的赞同。到此刻为止事件是朝着沉默的螺旋方向发展的。

不过,由于信念坚定者的存在,反对声音一直没有消失,不断有网民提出大家要冷静地看待问题,警惕信息暴力。随后,有网友通过积极的查找资料,了一篇文章提出根本无“死亡35人”这一说,而“日本女主播偷笑”一图也被证实是PS图,原图被找到,甚至该日本女主播得知此事后公开辟谣。此时,在大量高质量未加工信息的面前,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在这种非常时刻更应警惕虚假信息,加入到该阵营中,原有的沉默的螺旋趋势被打破,开始朝着相反的方向进行,形成反沉默的螺旋,也就是说,原来作为认知核心的虚假信息开始向认知边缘转换,而原来的认知边缘逐渐转为认知核心。当然,由于传播范围、网络推手、个性人群等因素的存在,反沉默的螺旋未必是一直持续发展下去,可能会有效的波动或停滞,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社会信息的沉默的螺旋现象在网络中,在微博中,已经有着消解的趋势了。

综上所述,微博中虚假信息与反沉默螺旋现象开始普遍起来,再以传统媒介中沉默的螺旋的眼光去分析当代网络受众就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如何加快微博管理建设,解析虚假信息产生的原因,反沉默螺旋现象在微博传播中的意义,将成为今后传播学者们在微博建设中所需研究的重点。

本文作者:贾毅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