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我国故事在外国网络传播下的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我国故事在外国网络传播下的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我国故事在外国网络传播下的策略

1什么样的故事才是“中国故事”

从字面上理解“中国故事”应该是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民风民俗、中国风光秀丽的山川水景有关。时代的变革赋予了“中国故事”更多的内涵,比如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中国人的努力拼搏、在新世纪的挑战里中国人的奋勇争先、在新时代的召唤下中国人特殊情感和独特的内心独白,这些故事大多以人为主,并主要通过人的情感变化、坎坷经历、复杂人生去感染他人,这不是宣传上所推崇的中国制造、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因为后者有着太多的主观色彩,而前者却更加自然,更加容易被受众所理解并传播。在出访国外时,最喜欢给大家讲的是中国与到访国之间友谊的故事,这些故事既能拉近两国之间的距离,又能增强互相的了解和认识。无独有偶,在2014年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出的国际传播奖获奖作品中,有几件作品都通过描写中外友谊或是趣事赢得了赞誉,如《红色串珠———美国教师罗恩慧(CorrinneReynolds)在深圳的故事》、《义乌有了洋委员》、《一位在韩老华侨的拳拳中国心》等都是通过在中国的外国人或是在外国的中国人与当地百姓发生的超越国界、超越文化、超越信仰的特殊友谊,这种友谊凝结而成的故事自然就成了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故事”。除此之外,近年来我们看到中国拍摄的一系列纪录片、宣传片,如《舌尖上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都把关注度放到了普通人的身上,这些人既有农民、打工者、也有商人、明星,或许有的人并不受注目,或许有的人已经家喻户晓,但是他们却是中国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份重要力量,当然应该受到关注。因此,笔者认为,“中国故事”就是最广大范围内的中国人的故事,是平凡人的故事,是深入基层去挖掘的真实感人故事。

2有了“中国故事”,如何在日本做好传播

日本作为中国的重要邻邦,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一衣带水。历史已经证明,中日两国之间的发展主流是和平,是共同发展。因而对日本民众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仅可以拉近两国之间的联系,更能把处于发展与变革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以及中国国人顽强拼搏的精神传递出去,把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正能量传递出去,从而促进中日两国的友好发展。那如何把“中国故事”传播到日本?笔者认为,网络是一个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传统的传播可以通过文化的输出和引进方式,也可以通过政府间开展的“交流年”活动。而网络传播不同于这些方式,它拥有最广大、最普通的传播群,它可以实现点对点、点对面的交错式、发散式传播,也可以成为口口相传的来源。因此笔者对“中国故事”的网络传播策略有以下几点思考:

2.1改变官办的新闻媒体网站的宣传风格

创办于1953年的《人民中国》杂志是我国唯一一本面向日本发行的国家级综合性日文月刊,在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后,已经从传统的纸媒发展成为拥有网站、微博、移动阅读、Twitte、Facebook等多媒体业务齐头并进的综合性对日宣传舆论平台。它在解读中国权威观点、社会现象,展示中华文化、民风民俗,促进中日民间交流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平台。在该杂志社的网站上,除了中国的新闻、中日民间交流活动、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旅游等一系列的专题专栏外,还向日本受众推荐了中国新书,这些新书中不乏能看到反映当下中国普通大众生活的故事,比如《中国人的一天》、《周鸿伟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一城一味》等,但是网站的传播策略仍然偏重于宏观的、概念性的、经验式的“硬”方法,而在微观的、个体的、细节呈现上比较薄弱。纵观西方的传播策略,都十分注重个性的张扬和个体的特点,这些内容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但是这样的传播策略极易被个人主义倾向严重、个人利益为主导的错误价值观侵蚀,因而在传播策略上要注意把关。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故事”的核心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此,官办的新闻媒体要深入挖掘和提炼那些既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有小人物的平凡性的人物故事;要多多选择那些发生在基层、表达中国人自己的观念与价值取向的“中国故事”,并把这些故事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在这个过程中,要突出人在故事中的主体性这一特点,用大幅的有冲击力的照片辅以简短的叙述去讲述,不求宣传的多,只求每一个故事都精致、感人、耐读,耐看。

2.2增加旅游宣传网站的基层民味

日本游客在出发来我国旅行之前,或多或少地会接触一些国内的对外旅游宣传网站,并通过这些网站了解我国各地的人文、风光、民俗、物产和动植物。因此这些网站有着潜在的受众群,可以作为我们传播中国声音的平台。但纵观目前的对外旅游推介网站,都只实现了最基本的旅游推介的功能,还不能在精神层面实现中国声音的传播。如果在其中加入“中国故事”元素,并从自身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中国故事”,比如四川旅游可以增加“汶川地震抗震英雄”的故事、浙江旅游可以增加“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故事。还有一些景区可以在网站上增加反映景区工作人员的生活故事。因为笔者在四川工作,经常会有日本友人到四川旅游,他们十分喜爱听景区工作人员自己的故事,比如峨眉山的挑夫、金顶的清道夫、熊猫基地饲养员等等,甚至还很乐于去见见故事中的人,更加直接地感受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实际上,这些故事都是当代的“中国故事”,故事本身的真实性、亲近性让日本游客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深度了解旅游景点,又能向他们很好地传播中国声音,可以说是两全其美的好方法。

2.3丰富中日民间交流的网络传播方式

“国之交,始于民”,要对日本友人讲好“中国故事”,那不得不从民间入手。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民间有很好的交流基础,因此民间的活动十分丰富。但民间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中日非政府间所开展的活动,更多的是中日人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要传播好这些真诚的沟通和交流就需要我们以开放的胸怀、海纳百川的态度接受国外的Facebook、Line、雅虎知惠袋等交流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去讲“中国故事”,让更多的日本友人通过身边的日本人去了解中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实际上,要通过这样的平台去倡导中国人自己的价值观不能用中国的语言方式,而要用国际语言方式。在对日本的传播上则要用日本的语言方式和语言习惯。我们应当鼓励越来越多的民间团体、机构、个人去通过这些平台讲述“中国故事”,而不仅仅是靠新闻记者、媒体从业人员。在如今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故事的讲述人、也可以成为故事里的主角,因此政府机关应当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让企业、学校、民间团体、非政府组织以及各行各业的人共同丰富中日民间交流的网络传播方式。

2.4通过自下而上的网络传播去发散“中国故事”

传统的传播大多采取自上而下,层层传递的方式。首先是权威媒体,接着是各大媒体转载,再后来就是网友评述,这样的传播方式容易给受众强烈的主导意识,不易于被接受。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自下而上的传播方式由于其发散式的特点,不同于死板、模式化倾向严重的宣传,而更容易获得更多的受众关注度。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去发现日本人的眼中的“中国故事”,并把这些故事通过日本普通民众的网络交流去进行发散式的传播,以民间视角的独特呈现方式去增强“中国故事”的亲和力和真实感。2009年,旅日华人张丽玲耗时十年拍摄的纪录片《含泪活着》在东京等地上映,之后通过网络传遍了整个日本,笔者在国内也在线观看了这部片子。这是一部反映中国人在异国他乡不向命运低头,不抱怨为家庭付出的充满爱与责任的纪录片,这也是一部改变了很多日本人人生观、价值观充满正能量的纪录片。导演张丽玲对主人翁内心世界的不断挖掘和剖析让日本观众更加了解中国人,并改变他们对中国人的看法。张丽玲的创作行为就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传播方式,这种方式有难以想象的巨大力量。要把“中国故事”通过网络在日本民众中传播,不仅仅需要好的故事,也需要不断去创新传播的渠道和途径。在社会化媒体的今天,只有充分运用新媒体、自媒体等新手段才能获取传播价值的新增长点。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都应重视对国际传播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级传播的技术手段,持续投入培养传播人才,并通过建立完善各种激励机制,推动传媒人多出好的“中国故事”。在网络时代的召唤下,我们不能被动,更不能懈怠,只有积极迎接挑战,顺势而为,调整观念,才能使“中国故事”走出国门,才能使中国声音传播世界。

作者:梁晨 刘紫英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