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数据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数据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数据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

摘要:大数据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也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如开启“数据驱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模式;搭建以受众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平台;跨界融合形成“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链;创新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课堂类型。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途径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为了维护意识形态的安全,改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现状,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必须紧随时展,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技术有效结合,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改进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

一、大数据时代网络传播的特征

1.数据驱动:大数据时代网络传播的独特特征。大数据孕育了新的传播模式:数据驱动,它需要利用大数据(流处理、并行化、数据可视化)的技术,对受众相关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挖掘出这些海量数据的蕴含的价值,从而指导传播者进行设计、组织、传播、管理。比如,总理在2015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数据建设行动计划。同时,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宁吉喆也在该次会议上指出,“《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中融入了多种技术上的创新手段,智库、专家库提供了支撑,运用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方法和手段”。由此可以判断,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最关键的是内容和形式能够吸引受众,借助数据驱动模式,发起更多地受众进行参与,进行数据分析后就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和客观情况作出传播内容、形式、方法、工具、载体等方面的调整。

2.受众中心:大数据时代网络传播的核心特征。大数据更多的意义在于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在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充斥在互联网上,大数据的大体量、多类型、速度快、时效高的特征使得信息内容日趋繁杂,并使受众在面对众多信息时难以适、无法作出正确抉择。针对这类情况,大数据的挖掘和析出技术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大数据通过对传播内容的分类匹配受众的类别和喜好,保护和吸引受众的眼球,防止其“荒漠化”,提升理论魅力;另一方面,大数据“不是抽象”分析而是“全面分析”,更能准确定位传播受众,确立“受众核心地位”,用“关系利益人”的管理视角服务受众的心理需求、知识需求、能力需求和素质需求。

3.跨界融合:大数据与“互联网+”的共同特征。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服务融合成为大传媒产业生态的发展趋势,资源的重组和结构的重组催生和加速了新的传播变革成大传播格局,使数字信息能够构建新的空间和环境,使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在技术的支撑下易于处置,从而提高信息的有用性和可靠性,使“整融合”的媒介及其传播更具针对性,传播更具效果。“互联网+”具有六大特征: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物联网是互联网大脑的感觉神经系统,云计算是互联网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大数据是互联网智慧和意识产生的基础,工业4.0或工业互联网本质上是互联网运动神经系统的萌芽。由此,“互联网+”本质上反映互联网从广度、深度侵蚀现实世界的动态过程。不难发现,“互联网+”和大数据密不可分,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可以发挥更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可以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社会课堂、实践课堂、创业创新课堂相融合,将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实践教学、校园文化、互联网应用相融合。

二、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现状

1.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主题精准化不足。随着互联网、移动化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人们接受媒体的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社交媒体为核心的全媒体时代,单一价值、单向度的“撒胡椒面”式的传播必然失败。精准传播是全媒体时代最有效的传播方式,针对性越强的传播效果越好。这就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过程中,根据不同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和战略,甚至相同内容的宣传,也要根据用户的接受习惯制作不同的版本。但是,由于理念和技术更新不到位,未能做到对于受众的科学分析和精准需求预测。因此,与我国6亿多的网民量的需求相比,我国主流媒体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在“质”和“量”上都没能适应受众的多样化需求。此外,各级党校网站,社科研究机构网站等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平台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现有的宣传教育网站缺乏创新理念,无论在版式还是内容上,并未体现各自独有的特色,大小网站千篇一律,并未从真正意义上满足网民多样化的需要,也无法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充分展现。

2.政治宣传与受众情感需求的存在偏差。以往对于受众的分析采取数据抽样的方法,由于无法搜集、分析与受众需求相关的所有数据,采取样本分析的精确性取决于数据样本的随机性。如果未能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很难针对广大受众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对他们进行政治宣传和核心价值观引导。而大数据及相关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做到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做出对受众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最合理的预测,以提高宣传和教育的针对性。此外,大多数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仍集中在将其视作“革命话语”。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并不突出的症结也正集中在宣传教育中“革命话语”与“建设话语”的衔接,这两者的衔接归根到底涉及到的是政治宣传与情感需求如何更好地对接的问题。

3.网络传播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新媒体种类很多,主要有门户网站、电子邮箱、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网络游戏、博客、维客、播客、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电视、手机报、网络杂志等等。尽管,现在有很多的公众微信号也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如人民日报、求是网、共产党员等,但是,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更主要的形式集中在网站传播,没能更好地连接起更多的新媒体,没能更好地发挥微信、易信的传播作用。形式上虽然这几年有了重大突破,图解“两会”、图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解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及复兴路上视频制作工作室制作了一批”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共产党人与你一起在路上“等获得网友热烈点赞转载的视频,但未能得到更大地普及。

三、大数据时代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途径

1.开启“数据驱动”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模式。在大数据时代,“多屏互动”、“移动互联”成为常态。多屏互动是指基于DLNA协议或闪联协议,通过WIFI网络连接,在不同多媒体终端上,如常见的基于ios、Android、Windows等不同操作系统上的不同智能终端设备之间,可进行多媒体内容的传输、解析、展示、控制等一系列操作,可以在不同平台设备上同时共享展示内容,丰富用户的多媒体生活。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它是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4G时代的开启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凸显必将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注入巨大的能量。现在的在校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的陪伴下长大的,手机和移动互联网陪伴他们的时间愈来愈长。如今,在很多大学校园中“低头族”已经十分普遍,而“手机控”更是大有人在,手机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学校里,教师借助多屏互动和移动互联教师可以通过智能终端将自己的讲义、多媒体课件、需要讨论的内容、时政新闻、微课、微视频等直接分享给学生进行讲解和对学生作出要求,而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手机QQ、微信)也可以直接将问题或者答案回馈给老师。这样不仅可以将手机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成学习工具,有效地提高了师生的沟通和教学效率,而且还可以摆脱过去死板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关注力和参与度。

2.建立以受众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机制。首先,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网络传播内容与传播服务同等重要。大数据的数据量大、类型繁多的特征使得信息内容呈几何级递增,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大量的垃圾信息,形成信息过剩,所以对数据的挖掘和析出成为关键。但内容创造和开发只是传播的一个方面,还需要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对传播受众、传播内容、传播方式进行科学分析,做到“找对人、说对话、做对事”,也就是要尽可能在适当的时间,把更容易接受的内容和形式提供给尽可能多的需要者。所以,大数据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需要大数据的服务,需要运用大数据技术服务传播受众。通过对信息接收者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即时地分析,就能够为受众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和更有吸引力、更具价值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内容。一方面,通过对传播内容的分类匹配受众的类别和喜好,保护和吸引受众的眼球,防止其“荒漠化”,提升理论魅力;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准确定位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受众,确立“受众核心地位”,用“关系利益人”的管理视角服务受众的心理需求、知识需求、能力需求和素质需求。其次,借助适用于大数据的技术,包括大规模并行处理(MPP)数据库、数据挖掘电网、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平台、互联网和可扩展的存储系统,通过大数据了解受体的个性,分析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主体、内容、形式、途径,效果、受体)现状,对于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受体、载体、内容和形式进行预测,从而合理地掌控和设计个性化传播途径及传播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更具针对性,进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此外,对于不确定的受体来说,“按需分配”的资源技术使他们得以快速且低价地获取信息,可以将我们党和政府最新的政策有效地传达给他们,有助于传播正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时有助于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实践,从而在实践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再次,大数据技术有能力建设更为开放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网站。“开放”强调的是网站的科学性、交互性和艺术性,上面提到的数据预测和多屏互动以及移动互联就能做到开放的要求。“生态”注重的是理论的传播内容和形式更加的尊重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规律。大数据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数据种类丰富、信息量大、数据更新快、高科技含量高。广大的传播受众在如此庞大的数据元素中将会更加倾向于有形式新颖、制作精良、切合时政和高技术支撑的网站、网页和论坛。对此,马克思主义传播网站完全可以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来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借助图片、图形、图解抽象的原理,还可以借助图表、数据对有些内容进行对比由受众自然而然得出结论。2014年12月14日,张维为教授的主题演讲《在全球比较中看“中国模式”》中采用了大量的客观事实、数据信息将中国与其它国家作比较帮助受众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通过这样的方式受众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会相对容易,印象会更加深刻。借助数据网络平台,就能够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网页,更为积极地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形成网上网下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合力。

3.跨界融合形成“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链。“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发展、创新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在改变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同时,也改变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影响了社会意识的发展,引领了教育的变革。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这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核心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将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其它专业知识传播、心理健康传播、创新创业传播、社会服务传播、时政新闻解读传播等借助互联网平台相连接,把马克思主义教育融入到大中小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才能更深入地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而在此基础上,随着大数据技术及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媒介融合式的数字传播平台成为“整融合”的形式,不仅互动性强,还能使数字信息能够构建新的空间和环境,使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在技术的支撑下易于处置,从而提高信息的有用性,使“整融合”的媒介及其传播更具针对性。大数据时代,每个人既是数据的贡献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每个人既充当了主体,又是受体,在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效果的同时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主体。

参考文献:

[1]聂磊.新媒体环境下大数据驱动的受众分析与传播策略[J].新闻大学,2014,(2).

[2][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毛莉.精准传播是提升国际传播效果的关键——访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9).

作者:李亚青 郭跃军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