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网络传播下的小学德育利与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网络传播下的小学德育利与弊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网络传播下的小学德育利与弊

摘要:面对小学网络带来的是机会也是挑战,自控力尚且不够的小学生如何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其糟粕地接受网络带来的快捷?身为德育老师又怎样顺应网络发展促成学生走向全面发展的道路?对此进行阐释。

关键词:德育教学;低年级;网络传播;多元

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网络伴随经济在国内迅速发展,无论是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网络交友或者是网络学习在带给人们快捷方便的生活的同时也悄悄损害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在学生年幼自控力不足时网络更是一把双刃剑,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作为老师,我们又如何应对?

一、网络传播趋势

顺应时展节奏国内的网络传播已然普及到各家各户,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在环境优渥、家庭富庶的条件下成长,对于网络已然是自幼熟悉,得心应手。在自媒体时代网络传播拥有极高的开放程度以及大量的信息资源,用户与用户之间交互性强,所有消息的传播又具有十分强烈的时效性。得益于这些特点,网络传播成为人们生活的必不可少。除了成人世界的网络世界,在青少年乃至儿童的群体中网络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十分突出的就是网络游戏,而且不仅仅是客户端网络游戏就连手机游戏也是异军突起。“今天‘xx联盟’版本大更新,你上线了没?”“我的xx英雄可厉害了!”逐渐吞噬学生们应该走向户外的时间,孩子们都醉心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拔。这种负面影响愈演愈烈,甚至出现隐隐盖过正面影响的势头[1]。

二、网络传播带给小学德育利与弊

(一)网络传播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方面,网络传播促使消息流动性加强,无论学生或是老师接受碎片化的信息越来越多,对于时事了解更加迅速。而这种了解时间的缩短可以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积极交流,作为德育老师可以提出时下最热的社会话题引导学生去学习了解和明辨是非。另一方面,网络传播让一线德育教育者有了更多的案例可以说明是书本情况,丰富的资讯信息让教案准备可以更加充分和圆满,这样使得老师不再局限于书本内容。大量案例的运用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老师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小组进行简单的辩论仪式,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口才,还可以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和谐互助。

(二)网络传播带来的消极影响

数年之前网络被视作“精神鸦片”,甚至出现了网瘾戒除中心的机构。而在如今网络已然成为男女老少都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但是无法否认它仍旧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重大改变,其中不乏负面影响。儿童自控力不强,注意力容易被感兴趣的事物分散。网络游戏或暴力刺激或竞技性强烈,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大部分男孩子,强烈的画面冲击和手感震撼就连年轻人都可能无法自拔,更不用说对于这些少不经事的孩子。最近“王者荣耀”不断成为热搜榜首,作为一款手游让不少小学生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手机游戏以手机作为载体更具隐蔽性,父母稍不注意就很难发现。游戏充值更是学生和父母之间的巨大矛盾,多次热门事件都是小孩隐瞒父母充值数万元仅仅为了玩游戏,其数额让人瞠目结舌。网络传播带来了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甚至网络赌博,这些内容很难被层层筛选出来,最终会有漏网之鱼成为孩子们发展的巨大阻碍。而这些内容对于德育更是一种巨大冲击,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讲的就是要学会克制自己的内心欲望,德育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这种冲击之下初心不变,懂得克制,学会取精华去糟粕更是一种挑战。

三、浅谈应对策略和方法

德育老师需要教导学生品德精神,如何让学生在这把“双刃剑”下积极成长,努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呢?第一,谆谆教诲引人向善。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尚还没有叛逆心理,对于老师仍旧抱有一股尊敬和服从心理,这时候作为德育老师应当主动出面向学生展示沉迷在网络世界的反面案例,警醒学生学会克制。第二,带领学生开发更多兴趣爱好,并不只是抱着手机或者电脑度过自己的假期,活泼好动的学生可以去打篮球或是羽毛球走向户外,好静的学生可以是喜欢书本知识,自己主动去博物馆了解更多更好的世界[2]。第三,老师应当和家长积极配合,互相沟通,教师需要了解的不仅仅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尤其是德育老师。学生在家是否出现沉迷网络的现象,是否存在心理问题,这些都需要老师主动和家长沟通了解,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总之,网络传播带来的积极变化不可忽视,而其反面影响则是需要作为德育老师的我们主动去消除的。如何在时下结合网络的优缺点带领学生走在正路上,老师还应当多多思考和探求答案,网络传播带来的消极影响必然无法全面清除,但是让学生心中“正义必胜”却有我们的一份责任。

参考文献:

[1]郝玉杰.浅析网络传播与人的现代化:基于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AGIL)理论[J].学理论,2015(6):138-139.

[2]郑友训.网络传播带给中小学德育的利与弊[J].教学与管理,2000(6):20-22.

作者:冯巧仪 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华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