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出版物网络质量管理平台可行性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出版社在不断强化质量观念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索创新质量管理的方式。创建出版物网络质量管理平台是出版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的一个探索和尝试。它可以将有用而零散的信息归纳、分类、总结、再输出。通过它,管理部门可以有效的收集质量管理信息,编辑们可以快速地获取所需信息。
关键词:质量管理;新技术;平台
一、引言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段时间以来,出版体制改革,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图书市场竞争加剧,过分强调经济利益使一些出版社在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形势时,放松了对质量的要求,造成一些出版物品质粗糙,为读者所诟病,产生了极其负面的社会影响。党的报告中关于文化出版的论述,为新形势下出版工作的发展指明方向,出版为人民服务,核心就是把最好的、最优质的出版产品奉献给读者,这是实践以人民利益为出版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必然体现。同时,文化繁荣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不仅靠数量,更要靠质量。没有质量,数量再大,也难以发挥在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的作用。这就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出版工作提出了要求:出版工作的重点应以质量为先,实现从数量扩张向提高质量效益的转变。
二、出版物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客观地说,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化、图书市场竞争的加剧,的确给出版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和管理压力。随着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些人片面地认为图书只要畅销,只要赚钱,就是好书。这样的观念使得一部分人只考虑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图书的质量及其社会效益。一时间,“出版流程不规范,出版时间被缩短”等行业乱象频出,造成了产品品质粗糙,为读者所诟病。质量才是出版物的生命。因此,我们一方面应该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以高度的党性原则和对社会负责的精神,坚持把图书的社会效益和质量放在首位;另一方面也应该深刻理解质量对图书品牌建设、对出版社生存及持续发展的根本性作用,切实地将“质量第一”的原则落到实处。
三、出版管理过程对平台的需求
为切实提高图书的出版质量,各家出版社都在不断探索,各出奇招。以我社为例,在管理模式上,我们不断强化“以制度落实质量”的理念,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措施。比如,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严格实行“版前审读”制度;推行责任编辑交叉互查、印前质检、印后质检等举措;每月在社内编校网络平台推出错例展示;不定期地组织业务上的培训和交流等。这些都为编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交流的平台,对编辑业务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编辑缓解了因图书加工周期短、数量多而造成的编校压力。然而在质量管理措施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部门间信息不能共享,造成重复劳动。比如新书登记,目前我们新书登记的流程是先从总编室的样书库领取新书,然后手动登记入库,然而同时总编室也需要走一个新书登记的流程。如果能建立一个新书的共享数据库,是否能简化流程,避免重复劳动?其次,在一些管理举措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手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这些资料在实际使用中却遇到了难题:有些资料在使用中存在关联性,但在实际存储时却各自独立,操作过程繁琐且查找不便。比如我社每年都会组织专家对当年所出新书进行版后质检,版后质检的结果会形成报告并留存。国家新闻出版署、地方省出版局、出版社所在管理部门会对当年所出版的新书质量进行抽查,抽查反馈的结果会归档留存。为严格实行版前审读和重大选题备案制度,我社采用优胜劣汰的方式,逐步建立起审读专家库,并对入库专家的信息进行归档管理;版前审读过的图书形成审读报告,对审读报告进行归档管理。近几年,我社为提高书稿质量,对付型前的新书进行版前质检,版前质检的结果一方面反馈给编辑,另一方面留存并归档。这些资料的存储都是按年度录入、按年份归档。这些资料的存储形式单一,不利于信息的长久保存,甚至出现过因经办人电脑故障造成信息遗失的情况。各自独立的存储方式使查找资料的过程繁琐,有效的信息无法形成关联。如果能分别建立几个资料的数据库,是否更有利于资料的规整保存?如果在这些数据库之间建立关联,是否能更有效地调取和使用信息?伴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挑战和传统出版与新媒体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要求,传统的管理手段越来越显示其弊端,例如按年留存的信息单一且易失、质检信息起不到和责编交流学习的作用、学习资料零散、错例的展示平台单一,形式单调,起到的学习作用有限。所以,传统管理手段越来越迫切地需要与新技术进行融合,实现资源的更优化配置和更有效传送,“网络质量管理平台”的设想应运而生。是不是可以有这样一个平台,它可以把数据保留起来;是不是可以有这样一个平台,它可以把零碎的信息整合起来;是不是可以有这样一个平台,它可以成为编辑们的资料库。
四、平台搭建的构想
基于上述的需求,我们提出了创建“网络质量管理平台”的构想。首先,将长期积累的质量管理方面的资料分类入库,建立样书库、错例库、资料库。在样书库下建立版前质检库、版前审读库、版后质检库、质检信息存储库。在版前审读库下建立审读专家库、审读报告库。我们在编务室新书登记产生的样书库基础上进行后续的质检工作,无需重复登记,这样既简化了流程,又方便调取数据。我们及时上传更新审读信息、质检安排信息、上级管理部分抽检信息,对审读专家库进行动态维护和管理。我们对每月收集的错例进行分类整理,并对每一个错例加注错例分析后上传错例库。同时,所有平台使用者都可以上传自己手中的典型错例,经过审核后存入错例库。我们对掌握的编校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后上传资料库,同时,所有平台使用者都可以上传自己手中涉及业务的相关资料,经过审核后存入资料库。其次,在这些数据库之间建立关联,实现信息共享。为使用人员设立权限,使他们可以根据自身权限查找所需要的资料:通过书名检索,可以方便地调阅该书的情况,包括版前审读信息、版后质检信息、查差信息等;通过责编名检索,可以方便地查看该责编的出书情况和相关图书的质量检查情况;通过相关字段检索,可以方便地得到某个编辑部或全社在某个时间段的图书质量情况。使用者还可以通过关键字检索,从平台上调取自己需要的资料或错例,供自己在工作中参考。“网络质量管理平台”的建立简化了流程,使信息的建立与使用都更加方便快捷;收集信息的渠道更广,种类更多;信息的存储更加安全。
五、“网络质量管理平台”结构
“网络质量管理平台”的样书库存储新书信息,错例库存储各类错例及其评析,资料库存储业务知识的各类资料,版前质检库存储所有图书版前质检信息,版后质检库存储所有图书版后质检信息,质检信息存储库存储所有被上级主管部分抽查的图书信息。版前审读库下设审读报告库和审读专家库。审读报告库存储所有的版前审读过的图书所形成的报告;审读专家库对入库专家信息实行动态管理。样书库与版前质检库、版前审读库、质检信息存储库、版后质检库之间建立关联,实现信息共享。输入书名,即可检索到相关图书的版前审读信息、版前质检信息、查差信息、版后质检信息。版前审读库与审读专家库、审读报告库建立关联。输入已完成版前审读的图书书名,即可检索到它的审读专家信息和相关审读报告信息。在错例库中,按不同类型将错例进行评析、分类、存储,编辑们上传的错例,经过审核、分类、加注评析后入库。使用时既可以通过评析,实现对错例图片的文字检索;也可以通过输入类型关键字,查找同类型错例。资料库中的资料是动态的,一些在编校业务方面最新的文件资料会及时上传,以便编辑们学习和参考,编辑们上传的相关业务方面的资料经过审核,确认有分享价值后入库。平台的各数据库独立存在却又相互关联,数据信息存储安全,信息更新及时,信息使用方便快捷。
六、平台实现的意义
“网络质量管理平台”搭建的构想,是新政策形势下的新尝试,新技术条件下的新突破,是传统出版管理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要求。不妨比较一下,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新书库、印前质检或印后质检信息、版前审读信息、版审专家信息是单一的,不可关联的。而“网络质量管理平台”可以将它们建立起联系,通过检索新书名,可以查阅到该书的质检信息,版审信息,专家信息,实现“一键打包”。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错例按月推出,时间一长容易遗忘,编辑们真到想用其中的错例进行比较学习时,也无从查找,而“网络质量管理平台”建立的“错例库”,增加检索功能,实现“一查便知”。
七、结语
总的来说,“网络质量管理平台”是一个工作平台,编辑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掌握到自己新书的质检和审读信息,可以浏览错例库、资料库,同时,也可以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业务知识上传到平台上,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网络质量管理平台”是一个存储平台,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及时更新资源,按需导出历史档案,有效进行档案管理。“网络质量管理平台”是一个共享平台,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共享信息,管理部门通过动态维护及时上传最新的信息、资料、错例,编辑们既可查找所需的资料和错例,又可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和错例上传,经审核后成为共享资源。“网络质量管理平台”还是一个检索平台,通过不同的检索方式,使用者能迅速地获取所需要的资料。
作者:朱矾 王冰平 单位:安徽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