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网络文化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一、网络文化生态失衡导致网络传播伦理失范现象
(一)责任文化缺失导致的网络舆论语言暴力现象
当前的网络文化生态缺少责任文化,网络传播者缺乏责任意识。而且网络传播者规模庞杂,社会缺乏对网络传播者的追责机制。因此,网民在围观网络事件时,经常罔顾事实,从个人立场出发去评价和再次传播网络事件,从而产生诸多网络谣言和网络舆论语言暴力现象。2013年2月至9月,李某(某军旅歌唱家之子)轮奸案由于李某“星二代”、“富二代”的特殊身份而受到网民极大的关注。事件被披露上网后,国内各大网站几乎都在转载传统媒体对这一事件的追踪报道。而与事件相关的微博被网民转发、评论达几十万次。在这些网络转发和评论中,有一些是不法分子为图私利恶意散播的谣言。但更多的是网民因为盲从而进行的非本意行为。网络转发和评论的便捷性,以及社会缺乏对网络传播者的追责机制,这种盲从导致网络谣言大量传播、网络舆论完全倒向受害者一方,形成不公正、不客观的网络语言暴力现象。整个网络舆论开始讨伐李某的罪行以及李某父母家庭教育的失败。李父让童年时的李某在身上骑大马的视频被网民挖掘出来,并被作为攻击李父溺爱儿子的证据。这时网络公知杨澜“劳教对孩子的惩罚过重,李某可能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记者李蒙“请网络暴民不要伤害未成年人”等等公正、客观言论都被歪曲为替李某说情、为李家利益代言。
(二)急功近利文化盛行导致的网络炫耀式传播现象
中国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后这30几年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一个先富裕起来的社会阶层。这个富裕阶层的创业者大多数是通过刻苦拼搏、勤俭节约来积攒起财富。但刻苦努力的创业者由于工作繁忙对子女疏于管教,并将自己的财富任凭子女随意挥霍。他们的子女形成了中国社会一个独特的“富二代”群体。还有一个群体,在法律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通过投机钻营、违法犯罪等手段一夜暴富,他们是中国社会的“暴发户”群体。这些“富二代”和“暴发户”的大量出现在社会上催生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文化现象。他们在急功近利文化的影响下,热衷于在网络上将自己奢侈的生活方式进行炫耀式传播,以此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或者实现一夜成名的愿望。声称“月薪三千元以下者都是下等人”的“雅阁女”、用大叠百元人民币来点烟的“小龙少爷”、天涯论坛上易烨卿与北纬“比富”的论战等等现象,都是近年来中国社会急功近利文化在网络上盛行所产生的炫耀式传播现象。
(三)弱势群体文化压抑导致网络传播中的逆反文化现象
网络文化生态中,弱势群体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承受着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其社会地位决定着其在现实生活中缺少话语权。而网络是个相对公平的平台,来自任何群体的个人都能够在这个平台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网络成为弱势群体宣泄情绪、表达意见的最重要窗口。但是主流社会掌握的主流网络平台对弱势群体关注不足,并且将弱势群体描绘成较为负面的形象,如城市流浪汉、城市不稳定因素、不讲卫生群体等等。弱势群体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环境中的双重压抑,导致他们在参与网络传播时经常表现出一种逆反的心态,以反传统、反主流的方式来宣泄压抑的情感,比如刻意通过网络展示自己的自恋和自大,或者极力追捧这种炒作行为。近几年网络传播中出现的“芙蓉姐姐”、“凤姐”现象,主要是由这种逆反心态推动的。“芙蓉姐姐”、“凤姐”等借助网络炒作而走红的人几乎都来自草根阶层,他们以不雅照、反传统、反主流的言行等方式,在网络上吸引到了众多的支持者。这些支持者多数也是和“芙蓉姐姐”、“凤姐”一样的长相一般、社会地位较低的草根阶层。他们认为这些网络红人说出了他们不敢说的话、做出了他们不敢做的事,代替他们宣泄了内心的压抑和对社会的不满。
摘要:以华东地区8所高校师生为调研样本,探讨了构建网络文化产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内涵和意义,分析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从人才培养、产品
创作、传播载体、激励保障等方面对网络文化产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网络文化产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以网络文化产品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
校园网络文化产品是校园网络文化丰富内容的实际载体,有鲜明的校园文化特征,它反映校园师生精神风貌、价值品位和行为特征,同时也兼具教育引导、知识传播、情感互动和
文化服务等功能[3],探讨其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一)是应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挑战的有效途径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我国媒介融合产业建设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我国网络文化传播工作也快速稳定发展。创新完善网络文化传播内容与形式,有效强化受众自我意识,促使受众积极主动参与到先进网络文化传播中,以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建设和谐健康发展。将进一步对媒介融合视域下网络文化传播的特点与影响展开分析与探讨。媒介创新融合时代下,我国网络文化传播建设工作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媒介融合实质是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各种形式的媒介融合可以进一步加强它们的互联性与互换性,促使海量信息能够得到优化、整合,在极大程度上可以满足市场不同层次用户对于各种类型文化信息的需求。在媒介融合视域下,网络文化传播有着传播时效快、范围广以及内容丰富等鲜明特征。其可以有效反映出文化传播者、网络平台以及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对建设文化强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网络文化及其传播特点
1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实质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核心基础,在互联网平台所形成的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方式以及文化观念的集合。网络文化作为现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表现,有着鲜明的特征与精神价值观念。网络文化涵盖在互联网平台中生成的文化以及依托互联网传播的传统社会文化。它们在互联网平台中都可以呈现出持续创新性的特征。与传统信息传播环境下的文化传播模式相比较,互联网传播模式下的文化传播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的优势特征,并且其受众市场呈现出日益细化的发展趋势。
2网络文化的传播特点
网络文化的传播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1.传播时效快、范围广
学术期刊正在开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已经成为其一个重要的特征。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的新型社交平台的火爆,使得传播“把门人”角色开始发生从编辑向算法的转变[1],“两微一端”强势进入传统媒体的领地。学术期刊作为传媒的一种形态,也毫无例外的受到了巨大冲击。
1学术期刊面临的冲击
1)大数据的冲击。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必然导致媒介形态的嬗变,从而带来社会文化表达的变异和媒体传播方式的创新。大数据对期刊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将推进编辑流程的再优化、出版业态的多媒体化和评价规则的多元化。单纯依靠纸质印刷和数据库传播已经赶不上时代的发展和传播的需求,也会使期刊发展受限。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形势必将推动传统媒体的转型,两者之间的融合绝非仅仅是网络出刊或新媒体技术运用,而是要形成“纸质出刊+网站+新媒体平台(两微一端)”共同发展的新型模式,重新定位各类型的方向,实现各类型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互促互融的新型媒体形态,达到新媒体时代阅读内容的生产者、组织者和引领者“三位一体”的新角色[2]。2)开放期刊的冲击。自2003年《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资源的开放使用的柏林宣言》签署以来,开放获取(OpenAccess)是学术期刊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的一种尝试,已被人们广泛认可,在很多国家也付诸了实践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开放获取期刊具有对所有用户免费的属性,使用户方便、及时、准确地获取最新的科研成果,有助于研究成果得到更快、更广泛的传播,提升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和被引几率,有助于打破出版商对学术出版的垄断,甚至使社会公众更容易获得最新和最重大的科研信息,了解科学研究的进程,促进科学研究的推广和普及[3]。2015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财政部共同《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实现出版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在不久的将来,开放获取定会成为有广阔应用空间的期刊出版模式。3)职称改革的冲击。2016年5月,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重点改革“唯论文、唯资历、唯学历”的职称评定制度,从国家政策上明确了对职称制度改革的具体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的学术贡献,淡化对论文的数量要求,对全国统一考试的初级、中级职称专业采用“以考代评”,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在职称评定方面存在的“唯论文、唯资历、唯学历”问题。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公布,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工作性质的人才细分评价标准,唯论文、重资历、“一把尺子量到底”等人才评价方式将改变。4)成果认定的冲击。2017年9月,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在各类媒体及其“两微一端”发表的原创作品,根据其发表媒体的级别和传播影响,使得网络成果也可能被认定为不同级别的学术论文,充分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学校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学校科研成果统计、各类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提出的标准:重大网络传播是指作品被不少于20家主流媒体及其网站、“两微一端”以及重要商业网站及其“两微一端”刊发、转载;较大网络传播是指作品被不少于10家主流媒体及其网站、“两微一端”和重要商业网站及其“两微一端”刊发、转载,微信公众号刊发的作品阅读量不少于10万,头条号刊发的作品阅读量不少于40万。由于学术文章的专业性,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科普性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鼓励了科研人员将部分有一定科普价值的成果应用于普通民众生活实践中,改变科研工作者仅靠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格局,加强科学研究与大众媒体之间交互式的互助协作机制。
2学术期刊的应对策略
1)重构融媒体新理念。积极通过新媒体将学术出版和交流深入融合,从数字化向“数据化”转型策略,挖掘学术期刊数据及其价值,促进学术期刊的“数据化”转型。由编辑部与作者共同创意与制作流媒体的展示形式,以适应手机端阅读的版式活泼、语言生动形象、观点简洁明了的编辑模式,从而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同时,借助新媒体传播方式不断扩大信息传播效应,以“共享、多元、开放、互动、交融”的融媒体理念[4],重构学术期刊的职能和定位,以充分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2)探索新型发展模式。互联网已经成为知识传递、信息传播和文化教育重要的方式和途径,新的文化形态和成果不断涌现,必然产生多样化、差异化的评价方式。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仅仅进行栏目策划、被动等待传播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对期刊传播文化的要求,更需要主动出击。学术期刊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转变原有的办刊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学术期刊更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和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充分彰显学术期刊在科学研究上的普及潜力,努力扩大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公众知名度,探索新型学术期刊的发展模式。3)塑造内容专业优势。职称评定改革与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均是落实“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有力举措[5]。不但有利于学术期刊更加重视学术质量,而且更有利于对现有“多而不强”“广而不专”进行改革,扭转深陷职称评定、课题申请、奖励评定和毕业要求的学术期刊现状,淘汰一批条块分割、定位不准、学术水平不高的学术期刊,逐步优化学术期刊的结构,塑造基于自身内容和专业优势的具有国际影响的知名期刊。4)凸显共同领域特性。利用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在学术期刊品牌、加快认证进程、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推送效果、加大平台宣传,从功能建设、编辑加工、信息服务和出版、读者互动服务、移动宣传、网络编辑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创新模式,构建新型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推广模式[6],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应用,达到公众服务功能最大化,促进学术期刊的作者群、读者群及其朋友圈之间进行私密性、即时性的学术争鸣和讨论,更加凸显出学术期刊公共领域的特性。
3结论
我们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必将带来理论创造的强大动力和学术繁荣的广阔空间。传统媒体传播“把门人”角色开始发生从编辑向算法让度的嬗变,“两微一端”强势进入传统媒体的领地。学术期刊发展受到大数据、开放期刊、职称改革和成果认定等多重冲击。在“互联网+”背景和坚持学术“守门人”的前提下,以新技术的应用实现革新表达方式和提升吸引能力,以融和交互的新型学术期刊发展理念,重构学术期刊的职能和定位,以充分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高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保证,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也是践行学校办学理念、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平台,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性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辅助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措施。反之,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如文化活动规模扩大、参与人员积极性提高、美化校园环境等。由倪铁军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为落实树德立人的根本任务、推进校园文化创新发展、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与文化育人水平、凝聚出优秀校园文化成果,作者从大学文化、党团文化、人文教育、心理文化、实践育人、网络文化、课堂文化、创新创业文化等多个角度对校园文化展开了论述,其中,着重阐明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作用,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阅读此书,可发现该书主要呈现以下几大特色:
一、与时俱进,多角度呈现校园文化
本书出发点并未局限于高校文化建设中的某一部分,而是与时俱进地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多个方面考虑进去,分别通过对大学文化、党团文化、人文教育、心理文化、实践育人、网络文化、课堂文化、创新创业文化八个层面的抽丝剥茧,阐明了我国建园文化建设面临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向与策略,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影响机制。同时,作者为将内容呈现的更加全面,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将这八个层面分为八个篇章进行述。其中第一篇“大学文化篇”,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举措》《文明校园创建的探索与实践》《析校园文化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作用》《以大学文化建设深化社会主义核心》《值观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河北医科大学“三个老师”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工作的初步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加强学术文化建设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内涵》《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三个关键点研究》《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试解读河北医科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文化精神要义———写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时》《校园文化为青年教师成长注入色彩》等论文,概括性的分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必要性、发展策略等,较为客观地反映当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建设过程中对学生、教师等人员的影响。第二篇“党团文化篇”,从高校审计制度、学生会组织、团委建设、艺术类社团等方面阐释了校园党团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现有情况指出了构建和谐高效大学行政文化、审计制度文化、社团管理文化的策略,正面回应了党团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第三篇“人文教育篇”,以唯物史观为切入点,探讨了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和对策,以多元文化为视角,探析了高校法治文化的问题和培植路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力点,探索了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所在,同时作者将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人才职业道德、社会道德结合起来,将具体校园活动与人文素质培养起来,使得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体化。第四篇“心理文化篇”,根据“大学生对自我学习成长满意度调查”“河北医科大学学生对所学专业满意度的调查”“互联网大学生幸福指数动态监测情况”等客观数据,分析了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情感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较为详细的解决办法,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一个发展方向。第五篇“实践育人篇”,直接以《论新环境下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推动作用———以河北医科大学为例》《弘扬科普志愿服务精神提升大学生学以致用的专业本领———河北医科大学青年学子投身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探索与实践》《依托校内中药园地建设大力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创新志愿服务路径推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急救技能进基层”的社会实践探微》四篇论文为主要内容,回答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基础的社会实践对育人的推动作用,对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第六篇“网络文化篇”,从校园官方微信入手,指出新形势下新媒体对高校文化建设的影响,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情况,从网络层面回答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第七篇“教学与课堂文化”,阐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师话语权的困境、课间文化活动的常态,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第八篇“创新创业文化篇”,在探究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毕业就业工作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探析了创业就业文化对学生思想的影响。
二、价值明显,针对性探索校园文化作用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引领大学生用自己的视角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重要途径,是引领大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理论的基础路径,是引领大学生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历史使命的基本手段,既是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潜在方式。就目前而言,大学生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课堂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作者在这一认知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分析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作用,正面反映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启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原来的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与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以此实现更好的育人效果。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产生与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现为一定的价值观念、校园精神、行为准则,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感召力,这从侧面说明,校园文化建对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提升作用也来自多个方面的助力。故《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从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网络文化三个大方面分析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而言,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学校所拥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道德标准等精神形态的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可以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和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帮助大学生提高其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就校园制度文化而言,一方面建立健全的校园制度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相对稳定性,可将多方力量集中在一起,致力于激励高校老师进行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约束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学习;另一方面,以校园制度为支撑,根据学生实际思想情况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舆论引导,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并在这过程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传播者,进一步扩大教育效果。就校园网络文化而言,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者的主力军,对网络文化具有较高的认同感,故当利用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可在无形之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明辨社会主流思想,这样既可以增强教育方式方法的便利性,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健康教育的接受度,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本身是是一把双刃剑,其产生效应的好坏端看使用者自身,因此,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前提是这一校园网络文化是良好的、有品质。
三、策略具体,注重校园文化的实效作用
实效是任何一项实践活动追求的目标,高校思想健康教育作为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是以实效性为教育工作的目的、出发点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