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十四五规划下网络文化安全与文化建设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十四五规划下网络文化安全与文化建设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十四五规划下网络文化安全与文化建设探析

【内容摘要】“十四五”时期,网络文化建设成为网络强国、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国家“十四五”规划直接和间接地提出了网络安全和网络文化建设的任务。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网络文化安全与经济安全、技术安全的联系越发紧密、相互作用。梳理网络安全和网络文化建设任务,可以更加明晰网络文化安全面临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网络文化安全的工作方向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安全;网络空间治理

2014年,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重要思想,指出“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①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开放的思想体系,随着时代变化,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发展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原有11种国家安全进一步凝炼,要求“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②同时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国家安全工作的重点,“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切实维护新型领域安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③可以看出,网络安全不是独立的,不仅涵盖了新型基础设施安全、网络技术安全和数据安全等方面,还与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重点领域的国家安全深度关联,相互作用成为有机的整体,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领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各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一、网络安全的内涵不断发展

学界总体上从技术安全的角度定义网络安全,认为网络安全是网络硬件、软件和信息受到保护,免受威胁、危害,没有危险的一种状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互联网内容信息对网民的社会行为、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与国家安全的联系越发紧密,网络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扩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④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网络安全进行了规制,一是网络运行安全,重点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二是网络信息安全,重点是个人信息保护。对于内容信息方面的安全问题也有一定的涉及,但比较笼统,缺乏具体的规制条款。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生产生活、社会治理和国际交流新的实体性空间,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属性。《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⑤进一步明确了网络安全不是独立的体系,是保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安全及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它与政治、军事、主权、外交等传统安全密切相关,同时,作为国家非传统安全的重要部分,特别强调了网络空间的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内容。所以,《纲要》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为目标,将网络安全产业作为新兴数字产业同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一起强调。此外,为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纲要》提出了推动全球网络安全保障合作机制建设的有关命题,进一步丰富了网络安全的国际化内涵。

二、“十四五”网络文化的建设任务

《纲要》在第十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重点布置了未来五年国家文化建设的各项重点任务。互联网已经成为文化繁荣的重要空间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国家文化建设的每一项任务都与互联网密切相关,需要网信主管部门、互联网平台企业和社会各类文化组织贯彻落实。此外,《纲要》中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等重点任务虽没有明确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也蕴含着网络文化建设的相关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上正能量传播,提高网络文化的宣传、教育和引导能力。充分发挥网络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作用,强化价值引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上传播。第二,加强网络文明和数字伦理规范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为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提供文化价值。数字生态是在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技术条件下,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与数字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状态。营造良好的数字生态,在经济上能够保证数据市场规范有序,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生活上可以为广大网民提供美好的数字产品和服务,在安全上可以为网民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律和技术保护。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形成向上向善的数字伦理规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是营造良好数字生态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三,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为依托,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加快国家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2020年5月,中央文改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通知》,这是文化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其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大数据、虚拟现实、融合媒体等数字技术打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边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再生产和传播,为数字创意和文化生产提供数字IP和资源。还要不断加强数字化文化资源建设,创新实施网络文化惠民工程,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数字化的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网络文化公共空间的发展。第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是服务业的组成部分,互联网是新型服务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十四五”期间,重点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大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提高文化创意设计能力,推动文化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推进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高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水平,丰富网络文化产品供给,生产文化精品,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是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第五,构建网络文化国际交流体系,提升网络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效力。《规划》在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一节中强调“积极推进网络文化交流互鉴”⑥,这是各国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的重要措施,包括开展网络文化交流活动、扩大网络文化产品国际传播和出口、开展网络国际传播、参与互联网全球治理等。其目标是通过国际交流和传播使中华文化和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三、提高网络文化安全能力是落实“十四五”文化建设任务的重要保障

文化具有国家、民族、历史、制度等特征和意识形态属性。《纲要》重点强调的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都属于文化安全的范畴。网络文化安全更加强调网络空间发展形成过程中对一国原有的民族、历史、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互联网创新了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扩展了文化传播渠道,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过度追求流量经济,一些平台企业非法采集使用个人数据,通过推送制造“信息茧房”,纵容低俗恶俗文化内容充斥网络空间,以青少年群体为主形成了“祖安”“饭圈”“黑界”等二次元文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沉迷网络、价值观扭曲、遭受网络暴力等问题。同时,国内部分所谓“公共知识分子”“意见领袖”“不同政见者”以及西方敌对势力,通过互联网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发表错误言论,通过抹黑我国历史文化、传播“低级红21高级黑”等信息诋毁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一系列的网络文化安全问题。

(一)将维护网上意识形态安全作为重中之重

总书记指出,“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⑦“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⑧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是网络文化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本保障。通过互联网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文化和价值渗透、鼓吹西方自由主义、“普世价值”,歪曲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输出的主要手段,网络低俗文化、虚假有害信息、、文化享乐主义对网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大量负面影响。青少年是网络“原住民”,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复杂化对他们的成长影响巨大,所以,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更是国家未来之争。“十四五”期间,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重点应从提高意识形态斗争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加强网络空间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等五方面努力⑨,确保优质网络文化产品占领消费市场,提高人们的文化消费质量和审美层次,帮助网民摆脱低俗网络文化内容困扰。

(二)将网络文化安全与经济安全相统筹

2020年,全球经济整体陷入低迷,疫情加剧了国际局势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中国经济逆势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更加引发了西方敌对势力加紧遏制中国发展。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是西方国家的惯用伎俩,国际互联网成为其炮制、传播虚假证据信息,制造国际混乱的平台。通过网络虚假信息制造舆论、误导国际社会、制造国际经济对立、打击中国出海企业和国际贸易是当下主要手段,孟晚舟案、“武汉病毒”谣言、抖音海外版下架事件和“新疆棉花”事件等都是突出案例。所以,加强网络文化安全对我国经济安全至关重要。同时,良好的经济环境也可以促进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网络文化产业健康有序良性发展、网络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保障网络文化安全提供良好经济条件。加强文化安全和经济安全建设不代表着保守封闭,“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纲要》要求“架设文明互学互鉴桥梁”“加强网络文化交流互鉴”,其目的就是统筹推动经济、文化全面交流合作,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以积极开放的方式加强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动,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把中华文化、价值观念和友好情怀贯穿于网络文化共享和经济共建实践,努力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沟通、理解、包容、借鉴和合作,形成双边或多边网络文化交流常态化机制,为中国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提高网络空间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加强网络文化安全必须不断建立健全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全面提高治网管网能力。一是提升依法治网水平。首先,要加快完善网络法律体系,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新应用立法研究,制定完善对网络直播、知识社区问答等新兴媒体业态和智能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等新技术应用的规范管理办法。其次,要规范网络执法行为,逐步推动形成网信执法督查规范化工作体系。最后,要依法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保护网民合法权益。坚决打击利用网络危害国家安全行为,加强网络黑灰产业链整治,深入开展网络水军治理活动,加强网络侵权、盗版假冒、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治理,坚决遏制新型网络犯罪,切实加大执法力度。二是增强技术治网能力。加强内容监管,建立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全国联动、数据共享、运行高效的互联网信息内容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先进信息技术,加强网络身份管理,构建网络信用体系,提升网信管理的智能化和现代化水平,提高网络治理效率。三是加强网络生态治理。首先,要深入推进贯彻落实《网络生态治理规定》等相关文件,针对网上各类生态突出问题,扎实开展系列专项整治工作,压实互联网平台主体责任,加大网站平台日常巡查巡看力度,及时发现、处置危害网络生态的违法和不良信息,全面提升网络生态治理能力。其次,围绕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统筹协调、多管齐下防范抵御西方敌对势力通过网络渗透破坏行为,深入开展打击网上政治谣言专项行动。最后,加强互联网违法、虚假和不良信息举报监督体系建设,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举报监督,加强网络辟谣宣传引导,建立网络辟谣联动机制,增强群众对网络谣言的识别力和免疫力。

作者:张洪生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经济研究所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