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网络流行语文化标出性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网络流行语文化标出性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网络流行语文化标出性探析

【提要】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文化产物,对网络流行语的文化标出性进行研究,有助于把握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采用实例分析法,从文化向度取向、空间向度取向和行为向度取向三方面对网络流行语的文化标出性取向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向度分析;文化标出性

人们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就是语言,语言这种文化现象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和社会、文化、思维之间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流行文化的象征,作为一种特殊形式,改变了人们日常交流的用语习惯,也反映出如今大众的意识形态变化快速的特点。当今的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不仅可以反射传统文化的特征,还可以通过网络流行语来折射出来的,这也是对社会大众的意识和思想动态的一种体现,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青年人在这个时代对于语言的特殊的一种改编。网络流行语出现时必然经历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与吸纳过程,在传播过程中有大量潜在的特异性的网络文化内容被频繁“标出”。因此从文化符号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向度意义比语用向度意义更为重要。

一、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向度取向

(一)网络流行语的文化选择

网络流行语能够快速传播的背后,其文化意义的传递和整合颇为复杂,有着强大的文化意识在主导。“怼”一词在新华字典里的读音为“duì”,在新华字典里的释义为“怨恨”、“凶狠”,这一词在人们的生活中原本很少见,很多人也不知道其具体含义。但2017年“怼”一词成功入选了当年的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之一,时至今日,“怼”一词已经从网络流行用语转变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之一,并为大众所熟知和广泛使用。“怼”一词在网络环境下的意思为用言语回应或行动反击等含义,早已脱离了原本的意思,读音也从四声“duì”转化为三声“duǐ”。虽然这种前后意义反差存在语义空间上的问题,但又与文化选择紧密相关。文化具有选择性,在新华字典中“㨃”字与网络用语中“怼”的意思相同,但“怼”字之所以能够取代前者而在网络中流行,是因为“怼”字的字形表现力被大众所认可,被网络文化所吸收,“怼”字为上下结构,上面为“对”,意为互相对峙,下半部为“心”,意为内心抵触、对抗,因此“怼”字更能形象的反映出使用者在网络语境下的反感、厌恶情绪,更具传播力,尽管用法不规范,但并不影响大众的广泛传播和使用,因此“怼”字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符号被人们推上互联网舞台,并广为流行,起源于人们对文化的选择和比较,最终又回归于人们对文化的选择。

(二)文化标出性的文化需求

文化在相互对立中才能逐渐划分出标出项和非标出项,因此对立是文化标出性的核心。第一,文化标出性之所以能够实现,源于人们的文化需求。“对立”是文化标出性的特征之一,这一思想在需求的第一步就得到体现,如“怼”一词之所以能够成为网络流行语,就是网络社交中的文化需求而产生的,在“怼”与“㨃”的文化竞争中,文化需求参与到竞争一线,使“怼”字在文化竞争中处于优势状态,成为主流。第二,文化标出性发挥效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需求。人们对文化需求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在预设的文化主流区域内对主流文化被动的进行选择和吸收,如当“怼”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用于表达年轻人对社会的不满时,“不怼”则很容易被打上“怯懦”“软弱”的标签。

二、网络流行语的空间向度取向

(一)生成环境和“空间圈”生态

从语言形式和语言内涵上对现实话语系统的修改、创造和丰富时网络语言系统的内涵。网络空间的互动性为网络语言的深度传播提供传播契机,网络流行语的来源众多,网络流行语虽然出现于网络空间,但并不仅发源和流行于网络空间。“扎心了,老铁”就产生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创造性下,该词最早出现于某直播平台的互动弹幕之中,“扎心”指内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和伤害,意义完全来源于网络,“老铁”是“哥们”的别称,用来形容双方关系非常好,来源于中国北方的方言,因公众在网络空间表达情感的需求,两个词语虽然来自不同文化,但组合在一起产生了新的含义“向朋友抱怨或诉苦自己内心受到的伤害”,于是“扎心了,老铁”逐渐被公众所接受,以新的含义在网络空间内广泛传播。网络流行语是以网络空间为框架的闭合的“空间圈”,在此闭合的“空间圈”内,多种文化输入、碰撞、生成、输出,显然这是一个流动多向而非静止单向的过程。语言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空间对语言也存在着天然的规则,一种文化需要穿过文化空间的界限,进入到另一个符号圈中,才能和另一种文化进行交流。因此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和文化之间存在互动是网络流行语“空间圈”生态形成的基本条件。

(二)文化标出性的空间需求

文化跨域空间将会产生新的意义文本,文化文本在进入“空间圈”后,因与“空间圈”内文化不同,会与“空间圈”的文化发生竞争和对立,未变化的文化意义会被“空间圈”发生排斥标出,变化后的文化意义会被“空间圈”吸收,变化后的文化意义与其原生时的意义必然存在差异,这时在“空间圈”的选择下,网络流行语就诞生了,空间对文化的选择性恰好由文化标出性对空间的需求所展现出来。

三、行为向度取向

(一)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与满足

“使用”即行为,“满足”即需要,网络流行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本意义和形式意义是网络流行语能够在网络空间广为传播的根本。情绪表达和群体认可是网络流行语意义外延的具体表现。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其语义创生过程中,经历了使用者的反复打磨,并掺杂了主体意识,通过传播,从单一的个体行为,上升到了多样的群体行为,经过不断聚集最终成为能够代表公众意识的载体。

(二)网络流行语的模仿现象

模仿是网络流行语经过文化标出性的筛选,最终形成规模进行传播的基本动力。从心理学上讲,模仿行为源自个体焦虑,为了解决焦虑,个体通常会有意识地采取与他人或群体一致的行为,避免自己脱离群体显得与众不同。网络流行语能否从个体话语突破至群体话语主要取决于在网络上是否能够形成大规模的模仿行为。上文提出的情绪表达和群体认可是网络流行语的外延,其中情绪表达可以反映出个体焦虑,群体认可反映出群体焦虑,当个体焦虑与群体焦虑出现重合时,大量的使用者会内化和模仿网络上用于表达焦虑的语言,这些语言形成规模并重现网络,成为网络流行语。由此可见模仿行为是网络流行语形成规模、广泛传播的直接原因。

(三)文化标出性的行为需求

行为与意义密不可分,个人的认知、动机、需求和行为在“使满逻辑”和模仿行为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环状链条,而文化标出性则始终贯穿于这个环状链条之中。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不断创造情绪、不断激发情绪,满足了人们对意义的需求。“油腻”就是由于人们对一部分男性群体感到厌恶而产生的可以用来划分群体、情感宣泄的语言符号,当这一符号与人们的价值观相符后,就会逐渐引导行为的走向。因此“使满逻辑”和模仿行为体现了文化标出性的行为需求。除此之外,由符号引导的文化需求才是激发行为需求的绝大部分,行为需求就是实现符号的意义。文化标出性的行为需求是行为更好践行文化标出性的本能操作,通过每个个体行为来凸显出文化的标出性。

四、结语

文化向度为网络流行语文化标出性带来了重要的选择特征,网络空间为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提供了“空间圈”生态,因此空间向度是网络流行语文化标出性存在的基本要求,行为向度直击个体本身,行为需求是行为更好践行文化标出性的本能操作,个体的行为能够凸显出文化的标出性。通过对网络流行语文化标出性三个向度的分析,可以深入解释网络流行语为何出现、以及能广为传播的原因所在,对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丹丹 单位:山西运城职业技术大学通识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