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网络流行语中隐喻文化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网络流行语中隐喻文化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网络流行语中隐喻文化浅析

【提要】当代社会,随着群众对网络的使用度不断提升,网络流行语也层出不穷。本文在对2014-2000年网络流行语使用情况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凡尔赛”“后浪”等典型网络流行词为研究对象,在语言学与社会学层面对其中隐喻文化及青年亚文化态势的社会心理机制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隐喻文化;语言学;社会心理机制;青年亚文化

当代网络社会日新月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社会整体呈现出“网民全体化”的趋势,近十年来网络流行语不断映入大众眼帘。这些流行语背后体现的隐喻文化与社会心理机制值得深入研究。

一、2014-2020年度网络流行语分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愈来愈高,各种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并逐渐为大众熟识。“至今已有网络热词、表情包、符号表情等多种形式,极大丰富了新媒体的传媒内容和形式。”随着网络洪流不断涌入大众生活,可将数量不断升高、大众使用度不断上升的现代网络流行词汇分为谐音方言转化类、英汉结合类、文娱音乐影视作品衍生类。更进一步,网络流行用语可分为谐音谐意类、拟声形声类、隐喻用语类三大类。例如“duang”为拟声词,具体为一瞬间达到特殊效果时的声音;又如“我太南了”中的“南”与“难”同音,目的为抒发调侃心中难处。而另一类语汇是富含隐喻色彩的词语,语言学视角下,譬喻“即为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文章上就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2020十大网络流行语中“逆行者”“后浪”“凡尔赛文学”“内卷”等,对社会心理机制变化趋势产生影响。

二、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文化

隐喻文化主要被划分为语言学与社会哲学两大主要板块。语言学层面,其产生“是为了让不容易被感知的东西变得可知可感,具体形象”。在社会哲学层面,莱考夫“引入了互动属性和核型范畴来完善客观内在属性的定义观,并引入罗施的核型理论来改进集合论范畴观”。本文经分析,将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文化分为两类,分别为浅性隐喻与深度隐喻。

(一)浅性隐喻

浅性隐喻指原义单一或表达义较为明晰的处理手段,通过字面理解可以获取这类词语的表征意义,然而也包含一定社会意义。近几年流行语“后浪”“凡尔赛文学”等词语就是这类典型词汇。“后浪”原义为海浪接连涌起时滞后出现的浪花,在现代最早出现在哔站献给新一代青年的宣传短片中,意在激起青少年意志与信心。然而视频中指的“后浪”们穿着光鲜亮丽,所谓的手艺技能消费需求数额动辄巨大,不为当今青少年所接受。由此,原先单一的语义经过浅性隐喻手段加工,这时浅性隐喻的意义扩张,对社会观念趋势产生影响。“凡尔赛文学”虽然作为浅性隐喻类别的词汇,来源单一,但相较于其它网络词汇来说隐喻范围更广。其体现出的隐喻价值,暗含了对隐性自夸社会风气的批驳。随着“凡尔赛”范围逐渐扩大,其社会意义也不断深入,对传媒态度与群众情绪产生反向影响。在这样的行为大趋势下,网络群众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观念都受到一定影响,网络用语的社会影响趋向于对不良网络风气的反向督促于反思性监督。由此看出,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受众的思想、情绪态度经常性受到传播介质与媒介内容的影响,而群众的观点又进一步促成了网络价值网的完善发展,全媒体价值导向与大众心理诠释方式在隐喻文化作用下互为表里,相互影响。现今网络语言多通过微博等平台传播,被赋予了微博语言的第二重身份,其内涵也更加向隐喻性丰富发展。然而微博语言“在充分反应时代特征之余,也挑战着现代汉语语法的规范”。由此,在微博语言中的隐喻文化产生了对社会心理机制的再生与反哺。这类隐喻词语不仅在领域内外对社会心态与媒体结构产生影响,同时也因为探讨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始终丰富着其原始意义。

(二)深度隐喻

深度隐喻是在社会学背景之下进行深层分析的词汇赋能手段。近几年的流行,“内卷”“锦鲤”就是这类文化手段的典型词汇。“内卷化”由人类文化学家利福德·盖尔茨提出,用以形容原生态农业维持田园景色的同时长期停留在简单重复的轮回状态。黄宗智教授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也用“内卷化”概念刻画中国小农农业的经济逻辑。随着本词热度的飙升,其隐喻上升至高校与工薪阶层。由此,“内卷”的深层隐喻被大众再创造。并且,“内卷化”和“瓶颈”有一定区别,“瓶颈”指的是静态量的阻碍阶段,而“内卷化”可作为状态量的特殊变迁形式。“瓶颈”隐喻的是对短期内个人能力的停滞提升的比照,而“内卷化”多隐喻为长远机能发展缓慢的往复运动。而这种隐喻后的流行用语在经过加工后,影响是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这场“内卷”运动。

三、网络流行语隐喻文化影响

(一)语言学方面

隐喻文化对语言学的主要影响为表达方式的结构变化,单一的词语得到了语音、语义的扩充。然而,年轻一代“本身就缺乏对汉字教育和魅力的学习和感悟,网络语言环境打破了汉字生态圈的平衡”。由此可知,隐喻文化与语言结构互相影响。现代网络群链中出现大量新型词汇,这是网络语言的一项突破,却也打破了主流语言学观念中对汉字与语言文化的解读与发扬。现代网络民众逐渐趋于两类,一类无法接受新型网络造词法以及其背后隐喻特征,而另一类则以年轻群体为代表,在对汉字文化的感悟不深刻情况下,更加趋向于网络语言的“新潮性”与“突破性”。

(二)社会学层面

随着隐喻手段对社会心理机制的影响逐步加深,受影响最深的青年群体在心理机制方面更加成熟多元,与以往单一的网络价值倡导相比,青年群体更易于受到网络媒介的引导。在思维形式与审美特色方面,他们不再束缚于单向引导链,而是更加主动地将网络与社会串联,不断宣扬所谓的“主流文化”。他们希望建立自己的角色形象和语言秩序,甚至通过网络流行语的方式来颠覆传统,对主流文化加以改造,并建立起另一种意义。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网络流行语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实际上已经从“局部文化现象站到了和主流文化相对应的立场”。以“锦鲤”为例,“拜锦鲤”这一网络词集合了一大圈为渴望通过转发提升运气的手段,其深层隐喻含义为通过不付出的方式空想,渴望“躺赢”,是懒惰心理的助推剂,这是对主流文化中提倡拼搏奋斗理念的反叛。

四、结语

本文对隐喻文化的分析仍不全面,它不仅体现在语言学与日常生活中,而且表现在哲学思考与社会学价值观中。随着当代社会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与网络全民化趋势的不断深化,媒体对网络社会的价值导向作用也更加重要。做好监管与维护措施是网络引导链良性发展的关键,同时,面对网络洪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网络受众自身最好的应对方法。

作者:许珂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