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网络文化下大学生网络观引导策略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网络文化下大学生网络观引导策略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网络文化下大学生网络观引导策略探析

【摘要】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进步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更新换代,大众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五花八门的信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这一方面极大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创新发展,但也给管理网络环境、正确引导大众文化观念设置了困难。本文从大学生网络观引导的意义、问题及挑战出发,提出了几点提升引导效果的策略性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文化环境;大学生网络引导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推广以及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互联网已经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作为刚刚接触社会的年轻群体,大学生们在面对学业压力的同时,是否能够正确地利用好网络,科学理性地安排上网时间和内容,让网络成为其生活的助力剂,这成为了广大家长和社会最为普遍关心的问题。由于网络环境存在较高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大学生活又相对自由缺少父母的关注,所以大学生不良的网络观很难立刻显性化,一旦引发情节严重的事件后果将不堪设想[1]。

一、强化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观引导的意义

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来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海量信息快速汇集在网络平台上,无论想要获取什么类型的学习或文娱资源,都能够在网络平台得到,自我学习和启发变得更加容易,加上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群体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能够以信息创新者的身份参与到社会话题的讨论中,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主力军。但同时由于网络文化环境极其多元化,通过网络各式各样的渠道,大学生群体可能会接触到一些不良文化或过度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忽略了现实世界中努力上进的重要性,产生悲观、消极等不良情绪,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因此必须通过正向引导使大学生群体明确正确利用网络的意义,坚定思想价值观念,客观辩证地看待网络文化的多元性。

二、当前大学生网络观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权力与义务不相统一的问题

网络打破了很多现实世界的局限,让信息高速无障碍流通起来,但网络高度的虚拟性使得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更加容易。虽然在网络环境中可以匿名发表言论或传播信息,但这并不等于网络环境中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不制造和传播谣言、不泄露他人隐私、不恶意攻击他人、不宣泄负面情绪,这些行为是作为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和义务。只有遵守这些义务才能够在网络环境中“自由”地行使公民的言论发表权利,才能成为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2]。

(二)存在网络使用自控力不强的问题

当前网络信息海量存储和流动,越来越多本不关乎于大学生切身生活的内容借由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实现与大学生群体的对接,同时各行业的营销模式也在根据网络的进步而相应改变。这些变化使得网络与大学生联系的更紧密了,换言之如果没有足够的自控力,网络完全能够吞噬大学生的全部学习和休息时间,从一个好的工具变成正常生活的阻碍。

(三)存在无法辨别出良莠信息的问题

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刚刚成年的年龄层,本身社会经验不足,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时,还没有能力完全自主地辨别出信息资讯的好坏优劣,容易无差别性全盘接收,这就给不良文化的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具有较高的自由性,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无法实时监控学生的网络行为,这就需要通过有效引导让大学生养成自主辨别网络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近年来,网络负面新闻时有出现,这使得教育工作者时刻警惕,大学生群体极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必须加强网络观的引导,帮助大学生利用好网络让大学时光更加美好。

三、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观引导的挑战

(一)不良网络观念显性化需要时间

很多大学生之所以会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不合适的言论,就是因为他们认为网络具有高度的“私密性”,即不良网络观念很难快速显性化,学校难以控制学生的网络言行,也就很难进行有针对性的事前教育和引导。另外,很多不提倡的网络行为本身并不触犯法律或校规,而是站在道德和生活习惯的角度上不建议大学生去做,这些情况使得大学生网络观引导相关工作无可避免存在滞后性和不可控性,也给广大学生群体造成了一定的侥幸心理。大学校园是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阵地,不能容许任何不良思想的滋生和蔓延,但不良网络观念显性化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给学校有效遏制不良思想的产生造成了困难[3]。

(二)网络观引导效果很难有效量化

网络文化环境的监管是具有纠错性质的,而大学生网络观念的引导和培养也具有这种特点。如果大学生的正确网络观念没有落实到行动中,从行为中显性化生成错误示范,才会产生网络观引导效果的反馈。而对于学生是否践行了正确网络观,对正确网络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高是低,这些问题无论是校方还是社会各界都无法合理评价和切实回答,这是一个容易证伪而不容易证实的问题。无法有效量化引导教育效果,就意味着网络观引导相关工作难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优化,这种缺少评价反馈的任务效果是优是劣始终是要画问号的。

四、提升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观引导效果的策略

(一)教师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当前不少高校教师由于年纪较大等情况,不太愿意接触网络,对网络信息和渠道有抵触心理,自然无法正确地理解网络观的内涵,更无法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有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观。因此,教师群体需要与时俱进,带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主动触网、学网、懂网、用网。既要克服面对网络使用问题时的回避、遮掩的“鸵鸟心态”,主动向学生或校方信息化中心的老师学习;又要善于运用网络,使之成为拉近师生关系、增进教学和生活沟通的有效桥梁。当前是一个媒介急剧变革的年代,尤其是微博这一网络新应用的出现,让信息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自媒体”“WEB2.0”“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等网络新名词让人目不暇接。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些新的概念,优化教学活动和反馈模式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对于学习产生的正面影响,把他们的关注点拉回到可控可查的教学生活中来。

(二)策划宣传活动,提升学生群体主动性

学校可以组织各式各样的宣贯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把正确的思想观念渗透到每个学生心中。比如,深圳举办了“文明上网,从我做起”学生千人签名倡议活动,由学生自发投票选出代表文明上网的“八拒绝”:拒绝淫秽色情,拒绝网络赌博,拒绝网络欺诈,拒绝侮辱诽谤,拒绝造谣传谣,拒绝低级媚俗,拒绝暴力恐怖,拒绝黑客行为。各高校学生积极踊跃签名,达成了很好的倡议引导作用。另外,学校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创意活动,比如短视频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网络文明行为短剧大赛等,此类活动能够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有效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度,通过鼓励学生利用好网络增进技能,而不是一味地抵制或限制网络的使用,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培育大学生从德向善的网络行为规范,弘扬网络正能量,同时提高广大学生群体网络守法意识,用学生自己熟悉的方式和内容来宣传正确的网络观,从而达成正向引导的效果。

(三)增强师生沟通,及时发现不良网络观

学生的不良网络观虽然很难在短时间内显性化,但也会存在蛛丝马迹,如果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对学生群体足够关注,就能够在严重结果产生之前及时发现不良网络观造成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前置整改和有效引导,从而减轻不良网络行为对学生本身和学校管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以,加强日常师生之间的沟通,打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反馈渠道至关重要。比如,教师在关注到某些学生上课时间困倦等情况时,应及时与学生进行面谈,站在帮助者而非教育者的角度上,对学生过度沉迷游戏、过度上网等行为进行劝阻。或通过给予此类学生创新性任务的方式,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用正确的方式利用网络,而非沉迷网络。很多学生之所以在大学阶段没有正确使用网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主观意识中把大学当作了一个极度自由化的区域,脱离了家庭和教师的“强管束”,没有感受到学校对于其网络行为的关注和管理。所以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行为被关注,从而减少不良网络行为和言论的产生。综上所述,当前网络文化环境日益复杂,国家和各级政府都加紧监管和整改网络文化环境,希望为大众提供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平台,引导大众利用好网络改善文化娱乐生活。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建立正确的网络观,合理科学的规划上网时间,正确筛选网络信息内容的优劣性至关重要。目前大学校园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网络行为,例如学生并未将在网络平台发表言论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存在高度沉迷网络游戏、无法分辨良莠信息等问题。面对网络环境的高度虚拟化和匿名化特征,社会各界应该合作起来,以学校为核心阵地,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观的正向引导,以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和畅通的师生沟通渠道来贯彻正确网络观,引导广大学生群体利用好网络,在网络平台上谨言慎行。

参考文献:

[1]张玮琦,刘梦珂,王家鑫.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时代特征与引导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0,(27):55-57.

[2]王蕊.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见表达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4(22):166-167.

[3]王轩,苏兵.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和引导[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1):195.

作者:陈幸可 单位:郑州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