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从青年网络文学看亚文化的主流化转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从青年网络文学看亚文化的主流化转向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从青年网络文学看亚文化的主流化转向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年轻人的网络文学阅读情况进行研究,所研究问题指向数量庞大的年轻人的网络文学阅读,通过对这一网络亚文化群体的研究,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创新内容传播渠道,认同其网络原住民身份,根据其社交需求对其进行社会交往引导等方式对其亚文化因子作出主流化转向尝试。

关键词:网络文学;青年亚文化;主流化

一、“网络文学阅读”与“青年亚文化”解读

(一)网络文学阅读现状

数字化信息带来了人们与社会接触的方式改变,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量的焦虑。年轻一代与互联网通信技术同成长,遭遇了更多的信息过剩带来的焦虑,造成了信息迷失。大学生作为对互联网发展最为敏感的人群,最容易产生网络语境沉浸的现象。2017年,据企鹅智库调研,在网络文学阅读用户中,19~24岁群体占比超过45%,年轻化群体正成为网络文学阅读的主力,并偏向于轻量化和碎片化阅读。2016年百度手机助手了《00后智能手机及APP使用习惯研究报告》,对手机用户行为的调研显示,阅读网文是青少年群体手机应用的重要活动,“95后”也已经把阅读当成一种消费,2017年,艺恩咨询的《95后网络文学阅读调查》显示,“95后”平均月度网文消费77元。巨大的市场背后是巨大的青年阅读人群。他们通过网络文学阅读与创作,包括“粉丝文化”和“同人写作”等,建立了一个基于此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想象方式等的群体。这一群体所传递的文化很是边缘的,一般被称为青年亚文化群体。

(二)青年亚文化现象

青年亚文化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外青年亚文化的研究路径是基于阶层文化的,其研究发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了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后亚文化”概念被提出,主要是阐释在互联网时代,区别于主流文化的网络“同人文化”、消费时代的亚文化群体对主流文化抵抗意识的消解等,一般用来描述一切互联网背景下的符号消费行为指称的边缘文化行为,它与“主流文化”的概念相对应。青年亚文化经常表现在诸如行为方式、想象方式、话语方式等方面,明显区别于主流文化。网络文学作为消费行为的一种,也是亚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在研究中,我们关注在抵御成人世界和主流文化过程中的网络文化“沉溺”的现象,以及主流文化对他们进行的文化规制现象。19~24岁青年是网络文学接触数量最大的人群,从而产生了数量庞大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年轻人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教育者应当在认知网络文化的亚文化性基础上,在教育中探寻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互构的路径,引导青少年向主流文化接轨。

二、青年网络文学的接触行为分析

本研究向18~25岁年轻人(以高校本硕生为主)发放调查问卷,问卷为网络问卷形式,共发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85份。在样本构成上,185人中,男生79名,女生106名;在专业方面,文科类90名,理科类50名;艺术类21名,其他类24名;本科生133人,硕士研究生52人。针对“青年思政教育”“青年对社会认知”“青年的社会融入情况”等问题进行了深度访谈,共接触访谈对象8人,包括高校思政教师、辅导员、大学生。

(一)女生更喜欢阅读网络文学作品

在所有问卷中,对网络文学的阅读喜爱程度依性别有所不同。女生中有70%阅读年限超过了2年,52%的女生超过了3年,28%的女生超过了5年,并且85%的女生阅读者表示会继续关注网文,闲暇时间会阅读。男生中,阅读年龄在2年、3年的分别为57%和40%,超过5年的与女生基本持平。根据调查,年轻人对于都市言情、玄幻修仙、游戏竞技、科幻灵异等多种类型的阅读喜好程度相当。但是在女性读者中,都市言情和玄幻修仙类的网文仍然是主要阅读种类。而男性阅读以玄幻修仙、科幻灵异类作品为主,每种类型均有10%~18%的人关注。对于喜爱新鲜事物。有自己独立喜好的青少年来说,网络文学作品类型的多样化、题材的丰富多变无疑是吸引他们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更注重网络文学阅读的娱乐性

2018年度“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国民中,全年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的占11.5%,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本调查中,有37.8%的被调查者“不买图书,只在网上阅读”,20.1%的人会因为网络阅读的黏性而选择购买网络文学的实体书,其他人选择了“除非经典、除非专业书籍,只在网络阅读”。在被调查者中,有93%的人在“为什么阅读网络文学”的问题中选择了“休闲娱乐”选项,选择“提升精神世界”的只有5.5%,其他占1.5%。读的娱乐性占据阅读最主要的目的,并且网络小说以及其他网络阅读的“短小”“设备便携”“无须思考”,都是被调查者喜欢网络文学的主要原因。

(三)网络文学阅读的社交化需求

在受调查者中,75.3%的人喜欢与“同好”在网络平台交流观点、想法和态度,阅读与社交结合,完成了阅读随时随地、交流无处不在的沉浸式阅读行为。60%的人也会在生活中与周围的朋友交流阅读感受、交换阅读书单等。30.5%的人热爱“同人写作”,续写喜欢的作品,或和“同好”共同寻找作品中的隐藏情节等,延伸了网络社交的触角。55%的人认为和网络“同好”进行交流要更多,并且更有谈资,交流体验更自由。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已经成为产业的网络文学产品吸引了数量庞大的青年群体,他们阅读并探讨作品,网络文学已成为青年阅读的主要内容之一。

三、主流化转向的可能性研究

(一)青年亚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消解

网络文学是解构性的文学创作行为。年轻人在网络阅读、创作中,形成了巨大的“粉丝”群体。很多人对“粉丝”的刻板印象一般是不理智的,是消费主义视角下,对受众、读者、消费者中“狂热分子”的称呼,是一种新的消费主义群体。“粉丝文化”是一种作品再创作的文化,通过围绕他人生产的作品展开的协商,创造出符合“粉丝”心理认知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青年群体的亚文化因子活跃。青年通过对传统语言的摒弃、传统价值观的反叛等,完成对统治地位文化的抵抗。更多地通过网络交流,更少地进行线下交流,更多地进行私人化的流动的小屏阅读,更少地进行纸质书阅读,让青年根据不同喜好产生的“同好”群体交流更不易把握。网络让世界的权威性全被打破,青年对传统的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产生了不同以往的抵抗心理,把握青年的心理更加困难。他们试图“在商品化流行文本的缝隙和边缘处建立自己的文化”,以符合自己的利益和兴趣。传统的社交、阅读被新媒体阅读社交所取代,不能只被看作形式的变化,其外在表现必然是引起文化变化。“粉丝们在他们按照自己生活的细节将文本同化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权力。粉丝圈所宣传颂扬的并不是出类拔萃的文本,而是出类拔萃的阅读方式。”[2]

(二)青年亚文化的主流化转向

“亚文化抵抗风格产生以后,支配文化和利益集团不可能坐视不理,他们必然会对亚文化进行不懈的遏制和收编。”[3]商业性的、政治性的网络文学收编,目的都不是为了改变网络文学的亚文化本质,而是通过这一亚文化群体的认知,通过可接受的方式,进行价值观引导,完成青年教育。教育者首先要做到认同,认同年轻人的爱好,认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从认同行为到认同心理,在进行青年教育时,创新教育内容传播渠道。通过网络文学接触的调研,可以看出,年轻人的网络接触时长超过了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时长,其思维方式已经伴随网络使用变成了非逻辑的、零碎的,适应新媒体的逻辑方式,与主流文化的“寓教于乐”存在着价值观念的差别。网络青年亚文化是“去权威”的,网络时代,主流价值观的表达不是单一的表现形式,而是存在于多元的生活方式中。通过单一说教的方式很难让网络原住民们认同。认同他们的网络生活方式,认同他们的人际交往方式,认同他们的思维方式,从认同的角度展开教育,引导其进入主流文化体系,会获得成效。从调研中的“社交化需求”部分可以看出,年轻人虽然生活在“网络文学圈子”,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会有比较强烈的社会交往需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抓住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交往需求心理,用多元化的内容、多渠道传播正面的教育信息,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结语

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媒介赋权行为是这一群体用新媒体获取社会认同的方式。青年的主流价值观引领要抛弃以往的单向度说教,教育者明确教育视角的改变,同时也要认同年轻人的社会接触方式来完成青年主流价值观转向。

参考文献:

[1]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8-08-20.

[2]亨利•詹金斯(美).文本盗猎者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M].郑熙青,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17.

[3]胡疆锋,陆道夫.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6(4):90.

作者:王晓楠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