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装网络文学IP创新后影视美学特征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求真、求美、求实、求优”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电视剧呈现出类型化、网络文学影视化等特征,涌现出大批制作精良的影视文艺作品,其中2020年走红的由网络文学《孤城闭》改编而来的电视剧《清平乐》展现出我国古装剧制作的新格局、新水准。本文将以影视美学视角鉴赏古装电视剧《清平乐》,尝试为我国网络文学ip影视化提供灵感与启发,引导未来IP化电视剧以符合大众审美接受的形式进行创新赋能,平衡形式美、艺术美、产业美,更好地对外输出我国优秀艺术与文化,形成中国电视剧独有的特色风貌。
一、《清平乐》影视美学的创新与赋能
(一)播出背景
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数据,2020年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39部,其中古代题材3部占7.69%。由于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2020年影视创作层面更多是回归当代现实生活,立足于抗疫、扶贫题材,呈现出崭新的影视美学态势,艺术与生活结合的真实感是2020年电视剧整体做出的美学选择。而在一众诸如《隐秘的角落》《在一起》《最美逆行者》等优秀现代影视剧中,《清平乐》作为少有的古装剧入选广电总局“2020中国电视剧选集”。其不仅在国内获得第七届“文荣奖”年度最佳电视剧奖,还在国际层面上的2020东京国际电视剧节中荣获海外作品特别奖等其他奖项。继《甄嬛传》走进美国人的电视机中,《清平乐》也成了肩负向海外受众讲好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情节的影片。相比《甄嬛传》《步步惊心》《宫》等现象级古装剧集中时期,它与其所处的以抗疫、扶贫、悬疑为重心的影视美学大环境可以说是格格不入。《甄嬛传》改编自流潋紫的小说《后宫甄嬛传》,并在安徽卫视、东方卫视等上星首播,2011年正是网络文学IP二次创作进行影视改编热潮的起点,而这部主要讲述清宫后妃尔虞我诈的“爽剧”毫无疑问因其最初的新奇性以及网络文学的创作自由性吸引了大众的目光。但《清平乐》讲述的是北宋仁宗时代的前朝后宫事迹以及家国天下与儿女情长交错平衡的赵祯的一生,切合三网融合与媒介融合的新形势,采取网络影视巨头平台(腾讯视频)与卫视(湖南卫视)上星双渠道模式播出。这样一部并非“爽剧”甚至接近正剧但却不是“闷剧”的人物传记式电视剧长达69集却依旧好评如潮,流传海外,可见其具有独特的、极强借鉴意义的影视美学特征。
(二)影视美学特征
1.气韵相生的视听享受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气韵双生与意境美。与书法、绘画、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不同,影视具有独特且无可替代的美学特征,相比书法下笔讲求一个抽象的“势”字,又或是文学中靠语言描绘出需要大脑想象处理的画面,影视以多样的镜头语言直观地将场景具象化地放在观众眼前。通过镜头语言,观众可凭借自身的审美能力感受到恢弘之气、清柔之气、淡雅之气等,如《清平乐》中多次运用黄金分割比例原理与电影构图进行拍摄,让电视剧拥有了电影质感,带来令人愉悦的视觉享受。运用不同的景深来囊括必要且数量合适的道具、剧情元素,如:用远景俯拍手法表现朝堂百官唇枪舌剑之激昂以及仁宗威严恢弘之气;用中景囊括深宫庭院内的老树、枯井、雕花等具体意象与宫殿中的装饰、摆件、布局、色彩、装潢等分别表现不同环境下不同人物的幽怨、雍容、淡雅等“气”以及地位、生活习惯等细节;用近景或特写镜头聚焦于北宋特色果脯蜜饯果子,又或是百姓蹴鞠、调香、煮酒、抚琴、赏花、观画、弈棋、烹茶、听风等爱好,将北宋市井街巷的质朴典雅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用有限的镜头广度包含数量合适的细微意象,以传达贴合剧情之“气”,这固然是归功于《清平乐》导演的精湛技法,还应该归功于演员、制片人乃至整个剧组基于对影视美学的感悟所达到对“气”的深刻理解,镜头语言的运用、演员对表现方式的独到见解、制片对服化道的设置共同构成《清平乐》所特有的美学之“气”。影视美学之气体现在视觉上,韵则体现在听觉上。《清平乐》的音乐出彩之处除了选用旋律吻合度高的人物主题曲与配乐,十分和谐地将观众情绪调动起来外,更将经典诗文音乐化,如影片中通过安排晏殊在雨中吟唱附有旋律节奏的“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以刻画出他身居高位却又因长伴君侧而时时自危的微妙心境。对千古流传的动人诗句创新赋能,使其朗朗上口的同时,更为影片提供了新的音韵审美角度。其创新赋能之二便在于主题曲演绎的新方式:歌词仍是以人物性格及生平经历为基石进行半文言化创作,以片头曲《愿歌行》为例,作为宋仁宗的人物主题曲,内容在于讲述仁宗之仁、百姓之幸、国之平宁等宏大主题,而开头却用童声演唱的方式引入,“国有城兮城四方,城有君兮仁以长,臣忠能兮为栋梁,君有后兮持正方”这样凝练恢弘的歌词由孩童演绎,令听众印象深刻,若是孩童都能传唱宋仁宗功绩便更能说明其仁之深广、功之卓卓。该歌曲伴奏中包含中国传统乐器笛箫,更融合了吉他、弦乐等西洋乐器,整体不但不违和,中西乐器结合更给听众带来听觉上的新奇享受。《清平乐》人物主题曲不仅制作精良,而且邀请了青年歌手胡夏、叶炫清与网络古风歌手双笙等进行演唱,因明星效应带动粉丝们听歌,进而达到影视宣传与音韵审美的双重效果。
2.虚实平衡的内容设置
《清平乐》最大的创新赋能亮点在于内容上的改编,较和谐地融合了家国大爱(实)与个人小爱(虚)以及纪实性(实)与戏剧性(虚),达到了虚与实的平衡。原著《孤城闭》着力描写福康公主与内侍爱而不得的遗恨,落笔于感情色彩的描写,而《清平乐》则落笔于历史叙事,以宋仁宗视角为主视角,通过加入宋仁宗对曹皇后、张贵妃等后妃不同的复杂情感以及宋仁宗对待爱女徽柔与得力内侍怀吉纠缠暧昧时的态度来丰富核心人物的性格塑造。更多的是大篇幅记述宋仁宗在处理关键历史事件时的做法、心态转变以及君臣间的交互,表达宋仁宗政治观的同时也传达许多千古儒士的宝贵理念,如:范仲淹“虽已食朝廷俸禄仍不改稼穑之能”的朴素高尚、晏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毅。作为一部传记式古装剧,《清平乐》在对原著进行了贴合事实的改编,拒绝某些“魔改剧”热衷加入“注水情节”的弊端,许多看似无关紧要的情节却正是编剧考证北宋野史的体现,如:“张茂则与曹皇后谋大逆”“夜间肚饿起来想吃烧羊肉怕以后嗣君以此成惯例而杀羊太盛”等,都是来自司马光的《涑水记闻》、欧阳修的《归田录》等野史中的原句,或是基于原句进行半文言改编后形成的台词。编剧的创作功底在闲笔处见精湛,笔笔皆落到实处。《清平乐》在内容编排上较好地平衡了爱恨情仇等情感上缥缈的“虚”与历史人物生平发生事件的“实”,将原著的格局提升了一个层次,让核心角色赵祯变得多面立体的同时也刻画出诸多饱满生动的重要配角。以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来品味《清平乐》的内容主旨将对其美学意蕴有更深入的理解。根据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原型意象与集体潜意识理论,某些要素是刻在一个社会群体乃至整个民族的基因里的,它们并非个体后天习得而是来源于先天遗传;它不是被意识遗忘的部分,而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东西。家国情怀便是自古以来刻在中华民族基因里的内容,是人们向来在艺术层面不断追求的最高层次的“美”。《清平乐》将《孤城闭》影视化,却又远超于小说本身,既讲述了北宋皇帝赵祯从少年登基逐渐把控朝政到殚精竭虑爱民治国的故事,也表现了在风起云涌的朝堂背后宋仁宗的情感抉择和喜怒哀乐。其中最吸引原著粉的徽柔、怀吉二人的“小爱”则仅仅是描述宋仁宗“大爱”进程中的一个衬托、伏笔,其内核是为凸显宋仁宗平衡家与国二者关系的处事方法,作为一国之主的他不得不为天下子民考虑而听取朝臣意见,平息舆论并维护一国公主的形象,同时也无法割舍血浓于水的亲情去牺牲爱女的人生幸福,在这之间做出的让步、选择令《清平乐》在影视叙事层面上接近了一定的美学高度。它既不是架空史剧、宅斗宫斗剧、历史正剧,也不是受众层区分明显的男频、女频剧,更称不上是一部符合广大受众观影审美的“爽剧”,较为合适的是称之为一部浓缩中国人自古以来所崇尚之风骨意蕴的“家国剧”。将《孤城闭》这一网络小说原型的格局扩大,回归到中华民族向来追求的家国情怀,这是《清平乐》影视美学的精粹之一。影视美学鉴赏的另一角度为叙事手法上虚与实的平衡。音乐、画作、文学等艺术美学讲究留白与意境之美,影视美学同样如此。但不同的是,电视剧由无数镜头画面组成,本质上体现的是画作之美,又因其视听结合的特征,电视剧可以说是传统艺术创作之美所融合成的新艺术品。在塑造重要配角范仲淹时,结合文化背景,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范仲淹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期间一幕镜头是范仲淹坐在城墙不远处的小丘上,手握长剑,以吟唱的形式哼出带有旋律的经典边塞诗《渔家傲·秋思》,背景虚化。落日、长剑、荒凉山丘、城墙外沿等具体实在的形象晕染在虚幻的意境中,而主体人物的聚焦以及歌词、旋律、历史背景剧情等又为“实”的内容,共同组合成实—虚—实多元共生的影视美学。
二、《清平乐》影视美学的空间与局限
根据传播学理论分析,《清平乐》的流行可归结为影视行业文化传播的自觉、明星效应带动以及受众审美要求的提高三方面。《清平乐》由口碑影视公司正午阳光影业制作。正午阳光出品的电视剧遵循“一剧两星”的政策,从策划剧本初始,制作团队就极其注重网络话题走向、搜索量、衍生产品研发、电视剧收视率、网络评分等数值,同时极其重视历史格局的架构,平衡好网络文学IP的自由度与历史事实的真实性,以一种较生动的叙事手法、内容编排去让尽可能多的受众接受、感悟中国历史人物赵祯的一生,更高层次的追求便是进行影视的跨文化传播,向世界讲好中国的历史故事与传统文化,具有文化传播的自觉。随着中国多维度、全方位的高速发展以及日益增强的建立文化强国的意识,人民满足自我实现这一高级需求的外部条件得到了保障,良好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等使民众的高级需求与审美诉求得到了发展与强化。在量贩式的古装剧生产模式与逐步改善的基础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受众产生了更高层次的审美诉求,他们追求具有精神内核、聚焦历史本体、反映时代风貌同时还具有视听审美价值的良心剧,《清平乐》应运而生并取得成功。局限也因“IP改编”的转化形式产生。《清平乐》因由网络文学IP改编而来,带有一定的书粉流量,这一部分流量中出现对删改情节的不满而与剧粉流量产生意见分歧。根据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提出的涵化理论:现代社会中高速发展的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认识世界、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原著粉受到网络小说文本媒介的“培养”,重视情感化、戏剧化矛盾冲突的描写;剧粉则受到弹幕文化、微博互动、超话社区等社交媒介功能的“培养”,更多关注演员的演技与台词发挥、整体剧情逻辑、服化道、剧方后续推广等方面,二者常因粉丝身份而固化了自身的观剧格局,基于不同媒介场所被“培养”出了不同的主观审美偏好。书粉与剧粉、演员粉等粉丝群体数量庞大,他们虽极大程度促进了《清平乐》的推广,扩大其传播范围,但却无法剥离粉丝的身份客观地解读电视剧想要表达的家国精神内核、品鉴极简主义至上的宋朝美学。网文IP虽是目前中国影视灵感的主要来源,但因受不同媒介的涵化培养,不同受众对电视剧的审美切入点不同,容易被粉丝身份框定而局限自己的审美视角,这启发受众自身需提高格局,跳出培养圈尝试理解电视剧蕴含的表面剧情以外的内涵。电视剧的核心在于雅俗共赏,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清平乐》虽通过内容设置与拍摄手法实现了良好的感官效果,同时也较完整地呈现出宋仁宗赵祯心中的家国大义,传达出北宋朴素美学的文化内涵,然而正午阳光精英理念的表达与通俗文化需求格格不入,不少观众通过弹幕发送传达出对感情线深入描述的渴望,在朝堂政论片段则因台词文言化感到枯燥乏味。《清平乐》在阐述大意、升华原著格局的基础下也应该关注大众的审美期待,如何以大众乐于接受、易于共鸣而又不违背史实的形式,平衡好家国大爱、个人小爱的篇幅安排是本剧以及未来更多渴望传递文化内核的古装史剧最为核心的改进落脚点与发展空间。
三、总结
在2020年涌现出的一众兼具创新性、艺术性、时代性的优秀当代电视剧中,古装史剧《清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文化内核、思维深度突出重围,制作精良的视听语言以及该剧对网络文学IP的创新赋能令人耳目一新,完整展现出北宋的宫廷美学、文艺美学、生活美学等,同时传达家国大爱的文化精神意蕴,具有深厚的影视美学特征,为未来古装影视领域提供极高的美学借鉴价值。但也因其网文IP原生流量与影视原生流量的冲突、集数设置与内容编排失衡、剧情设置稍与大众审美接受偏差的问题局限其更广泛地传播。综合看待《清平乐》的亮眼优势与改进空间可见,如何讲好中国历史故事,发扬优秀文化精髓,令尽可能多的中国观众接受,甚至是进行海外跨文化传播让广大西方受众接受,仍然是当今影视行业要不断求索、致力实现的宏大艺术命题。
作者:马诗韵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